為什麼有人不喜歡接受幫助?

現實世界中,每一種需求都不是獨立存在,要解決的可能不是問題本身,從問題周邊去分析解決問題,會發現要解決的問題不過是一種表象。

我們的給予是往往站在自己角度,而不是站在別人角度,並不是給予別人真正的需求!別人的真實需求,也許和我們的給予還是有一定的差距!

所以 不能治標不治本,問題不僅僅是打水,最根本問題之一是是婦女地位低,為什麼地位低,傳統文化?宗教因素?教育程度低?

為什麼有人不喜歡接受幫助?

處理問題不僅要有抽象能力,還得有還原能力 就好比以前,我看一位同學走路3公里步行上學,我想騎車順帶她,結果她拒絕了,:後來瞭解到她身體不好,想透過走路來健體。 這就是,一開看到了表面問題,沒有還原問題。

找到最底層的邏輯,才能找準解決的方案呀!不瞭解需求的給予,可能是一種負擔。

就像跨年演講中最震撼我的那句,大意是“你以為的共識,可能有上億人不知道”。我們是不是都活在自己的小圈子裡面,忘了這世界有那麼大。以至於看待事物總帶著我們的主觀色彩,卻忘了他的本來面目。

思考可抽象,但事實得還原。不是你願意幫助,他人就同意接受,到實地去體驗才是真。

好心辦壞事在一些慈善和扶貧工作中經常遇到,記得過去單位號召全體捐款給一個村裡建希望小學,後來這個村的全體村民開著三輪車上訪,原因是新的小學離村子裡太遠,孩子們上學成了家長的負擔。 這就是不僅要有善心,還要把好事辦好,要換位思考,身臨其境。

所以我們通常說看待事情角度要全面,有時候對你來說的好,在他人眼裡未必是好,多從對方來考慮問題。

有時候,你以為理所當然的事情與事實相差甚遠,為了解決這種偏差,更多應該站在不同角度思考問題。就像羅胖所說的,不僅要抽象能力,而且要有還原能力!

為什麼有人不喜歡接受幫助?

每一種給與它同時也可能是一種剝奪,就像有些父母,總是給孩子最好的,什麼都替孩子安排的很周全,其實也剝奪了孩子自身的創造能力。

深入基層,有效扶貧,也許我們去探索真實世界的本來面目時,只需要帶一樣東西——視角。

不還原,就不能看到真實面目。就像梁寧老師說的系統思維,樹上有十隻鳥,打死了一隻樹上還有幾隻?那麼還原事實就是,打死的這隻有沒有掛在樹上?槍打出來有沒有聲音?鳥有沒有聾子,你有沒有確定打死了,等等。

為什麼有人不喜歡接受幫助?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表面上看是缺什麼給什麼,解決的只是表象。依靠還原能力才能看到問題的本質所在,如果發現不了問題的本質,可能只是一廂情願的幫倒忙罷了。還可能給對方造成困擾。

給予別人幫助不僅要考慮我們為他提供了什麼,也要考慮我們剝奪了他們什麼。

給予得不到好的反饋就是站在我覺得、我認為的想法之下,羅胖說的好,這種給予就是一種剝奪。

TAG: 還原問題給予剝奪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