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散人‖中國簡牘文化研究第三個高峰的標誌 ——記簡牘學者、書法家劉俊坡

學富經綸詩滿巾

下筆尚古取先秦

俊美如坡九歌心

簡牘一墨驚翰林‍

簡牘,《辭源》注:書牘,古時無紙,書於與木片曰牘,書於竹板曰簡。就書籍而言,紙書之前只有竹書和帛書兩種。甲骨文、金文、陶文、石刻等不被歸入書寫的範疇。帛又比較珍貴,所以竹簡才是古代最常用的書寫材料。今天的簡牘,最早為戰國楚簡,最晚為晉代木簡。

從1907年第一批簡牘在甘肅敦煌出土面世,至今已有百年之多。在這百餘年,有文人、學者、史學家、書法家等,從不同的領域、層面和角度,對簡牘文化進行了深入細緻的研究,並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尤其是書法家們,從簡牘墨書中汲取營養,在其創作中新增、融入簡牘帛書的一些元素,成績斐然。

縱觀這百年簡牘文化研究的歷史,大致出現過三個高峰:第一個高峰是1930年由羅振玉、王國維合作編寫的《流沙墜簡》,該書為世人瞭解漢簡打開了眼界;第二個高峰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書法家們以創作形態呈現於世人,沈增植融入簡牘的行草,錢君陶獨樹一幟的漢隸簡書等;第三個高峰是本世紀近十多年當代學者的研究成果,以劉俊坡的《中國簡書源流典集》(十卷)和《中國簡牘知識辭典》為這個高峰的標誌。

江湖散人‖中國簡牘文化研究第三個高峰的標誌 ——記簡牘學者、書法家劉俊坡

一、劉俊坡其人‍

劉俊坡,簡牘文化學者,書法家,詩人,詞作家,1967年出生,河北南大港人。著有學術專著:《中國簡書源流典集》(十卷)、《中國簡牘知識辭典》、《秦簡書法入門指南》、《中國簡牘書法文化》和《中國簡牘美學欣賞指南》。書法創作:《劉俊坡簡牘書法字帖》、《劉俊坡隸書字帖》、《簡牘箋韻》。詩集《芷蘭之約》。

劉俊坡,我高中的同班同學,上學時我倆屬於君子淡如水、心有靈犀通的那種,現在也是。他出版的書都要贈送我一本,我也都是一本一本的認真地讀過。《中國簡牘書法文化》和《中國簡牘美學欣賞指南》這兩本書我讀過不止一遍。

劉俊坡的書法是童子功,兒時便喜執筆弄墨,中學時隸書已相當不俗。至於後來迷上簡牘並全心全意的投入研究,直至成為一位中國簡牘書法文化的踐行者與弘揚者,我倆就此進行過幾次的暢談。

有些事情是天意,是命中註定的。也許你不信,但它就在冥冥之中。劉俊坡自己也不曾想到自己會和簡牘結緣、並“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1995年的一天,劉俊坡在一處舊書攤上發現了一本銀雀山出土的《孫子兵法》的影印本,見之如見心儀女子,從此對中國古代簡牘文字鍾情不移,就像一個一見鍾情的痴情漢。

劉俊坡大學學的是法律專業,在所有的科目中最有興趣的是中國法制史,其中又鍾愛秦律。他或有心或無意地去廣泛且深入瞭解認知那些別人看了就頭疼的古代的律、令、科、品,於無形中日積月累,懷具五車卻不自知。

他說整個大學生活讓他受益最大的還是圖書館。他就像一隻河裡的小魚,終於遊進了大海,只要有時間他就待在圖書室裡,拼命地呼吸,拼命地暢遊。所有有關書法、繪畫的書籍都被他認認真真地讀過,還記了大量的筆記。他對書法、繪畫的理論性的體系、都是在那個時期建立起來的。他每次說道在圖書館讀書時,都是興奮,然後是沉醉。

對於古代秦律的瞭解和書法知識的認知,這使得他在後來直面秦簡上的文字時,能直會其意、一目瞭然。這篇是書檄類、那篇是律令類,這段符劵類、那段是錄課類;這字逆鋒起筆、那字裹鋒收筆;這片莊重規整,那片靈動別緻。識別起來輕鬆如意,毫無隔牆隔山之感。這使得他對簡牘的研究比別的專家入手快且領真意。他的大學好像就是為了後來研究簡牘而準備的。如果當年不是讀的法律專業、不是有那麼一個圖書館,可能就沒有後來的簡牘學者和簡牘體書法家劉俊坡了。

之後的三十多年裡,劉俊坡到全國各地蒐集出土的簡牘墨書文字,查閱各種有關簡牘的資料和著述,分文別類,梳理研究。付出了大量的時間,傾注了滿腔的心血,終於實現了自己對自己的那個承諾或要求:一個成功的書法家首先應該是一位有文化貢獻的學者!

期間,得何香久先生多方面的啟示,得王振德先生的正確引領。他說沒有兩位恩師他會走很多彎路、甚至會誤入歧途。“經師易遇,人師難遇。”劉俊坡幸矣。

劉俊坡還幸運地得到了兩枚漢簡原件,每枚二十餘字,兩枚共四十餘字。寬不到一釐米,長有二十多釐米。拿在手裡薄薄的、輕輕的。在他的心裡一定是厚厚的、重重的。

江湖散人‖中國簡牘文化研究第三個高峰的標誌 ——記簡牘學者、書法家劉俊坡

二、劉俊坡其著

2011年6月,新華出版社隆重推出了劉俊坡編撰的百餘萬字的皇皇大著《中國簡書源流典集》。此書分為十卷,將簡牘書法與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大篆、小篆、隸書、楷書,乃至近現代名家書法,一一進行比較,每字註明出處,使古今源流和書寫筆畫赫然在目,使讀者耳目一新,瞭然收益。劉俊坡做為北京大學國家軟實力研究院的一名文化書法研究員,此書便成為北京大學國家軟實力研究院院叢書之一。

2013年2月,《中國簡牘書法文化》出版。此書從漢字創制的源頭與形成過程論起,到簡牘墨書的文脈傳承,到秦漢簡牘的時代特徵,到簡牘墨書與後世諸多書體的血肉關聯,以及簡牘帛書的理法概述等課題。從文字生成學、書寫材料之演變、文書行政史、書法美學等多角度辨析源流,論述簡牘文化形成並發展的軌跡。

此書首次提出了“簡牘墨書是有別於官方政令的流通於人與人之間的俗體(或體)文字”、“簡牘墨書是後世諸體書法的母體”的學術觀點。可謂真知灼見。此外,這部著作對簡牘書法進行的概念分類及書法技法的概括和總結,令人心悅誠服,使讀者擴充套件了對簡牘書法的文化視野和審美境界。

2015年6月,《中國簡牘知識辭典》出版。這是一部學習和研究簡牘文化的專用辭典。全書共收錄辭目1384條,典型圖片113張,近三十萬字。全書辭目按照拼音順序排序,編排順序參考了新華字典、辭海,同時配有辭目分類檢索目錄。書後附有58種參考著述和近百年來88處簡牘出土的地點、時間和數量。每條辭目的闡釋都力求準確、簡明、扼要、有據、可信。

辭典將1384條辭目分為簡牘典型內容、簡牘墨跡知識和簡牘常識三大類。具體包括:歷代簡牘經典文獻及代表作,歷代簡牘的製作材料及書寫工具,簡牘墨書的重要內容、題記及學術名詞術語,簡牘字型結構及筆畫特徵,簡牘書法的分類、形制及符號,從上世紀初至2014年簡牘出土的地點、時間及數量,當今研究簡牘的組織機構或館所場地,已經出版行世的研究簡牘的重要著作及文章,等等。“如此一來,自然而然地為簡牘文化構建了一座多維立體的文藝殿堂,足夠簡牘愛好者徜徉其間,在觀摩欣賞的同時,親近古聖先賢,發思古人幽情,進而從哲理思趣與書法中各取所需並獲得營養與啟迪”(王振德:《中國簡牘知識辭典》序言)

2020年9月,《中國簡牘美學欣賞指南》出版。此書主要是從簡牘書法角度去寫就的。作者從出土簡牘墨跡書寫的狀態中,歸納出“簡牘八法”,即柳葉法、飄帶法、玉箸法、蝌蚪法、折股法、垂露法、勒麟法及觸筆法,並一一詳解,儘量讓讀者對簡牘墨跡之美有一個瞭解,有一個欣賞簡牘的思路。

此書側重楚簡的審美。對楚簡的演變、墨跡特徵及書法特徵進行了細緻的分析講解,對楚人巫學、道學、騷學三位一體的藝術思想、楚人的浪漫主義美學進行了梳理論述。濃墨重筆佔書九章,全書十三章,可見分量之重。作者認為楚人是早期對漢字進行美化的重要代表,楚人對漢字美化的自覺讓後人驚讚。

江湖散人‖中國簡牘文化研究第三個高峰的標誌 ——記簡牘學者、書法家劉俊坡

三、劉俊坡其書

自上世紀初,簡牘墨書文字在敦煌面世的百餘年來,許多書法名家都從簡牘墨寫中汲取營養,並進行了各種的成功的創作,如羅振玉、王國維、沈曾植、鄧散木、錢君匋、趙伯光等人。但他們的書法創作均是在其原先擅長的書體中,添加了簡牘帛書的一些元素,而劉俊坡卻是完全意義上的簡書創作。他從簡牘典冊文獻中體味筆法、結體、風格,從全國各地出土的簡牘文字的對比中進行遴選與組創,進而歸納總結出“簡牘八法”,並應用於創作中。這與簡單模仿簡牘文字的作品不可同日而語,是一個質的飛躍。

詩人、作家、編劇何香久先生評價其:“他對簡牘書體筆法的研究之精細深入,是當代書法家中為數不多的人之一。化眾簡為我用,再以我法而化眾簡,從而形成了他那種活潑率意的簡書風格。他的簡牘書法用筆強而具文韻,務於簡易而富於變化,結字厚朴而不失靈動。他習慣用中鋒,以鋒攝墨,以墨裹鋒,意多於法,既保持了簡書特有的拙樸,又開張有致,顯得天真爛漫,古樸自然。”

畫家、評論家、天津美術學院教授王振德先生評價其:“其氣象若出水芙蓉、長空皓月、幽雲出谷、清風拂窗,而無矯揉造作的媚俗之弊。其筆力似壯士之臂,力舉千鈞,鋼筋鐵骨,揮舞裕如,毫無軟弱輕浮之態。其韻度宛如蘇軾所說‘端正雜流麗,剛健含婀娜’。跌宕有致且風情萬種。其境界亞賽李白所說‘黃雲萬里動風聲,白波九道流雪山’。開闊疏朗而又幽靜詭奇。”

書法大師啟功先生評價其:“書法極具才情,有靈氣,整體形式感好,具有金文漢隸情趣。悟性高,有潛力,在年輕人中是不多見的。”

這些評價可謂頗高。為他自豪。

我始終固執地認為,書法藝術的最高層面是境界,這個境界雖然基於技藝的純熟,但它取決於書家的文化品格和藝術情感。那種最樸素、最真實、最原始狀態的情感。這個境界由書法家孕育,由鑑賞者生成。

2016年的初夏,我和劉俊坡去石家莊,那裡有我們三十年未見面的老同學慶豔、洪欣。陳年就是一罈封藏的酒,泥封一旦開啟,只有暢飲。幾天裡都是一種微醺,回來時還覺意猶未盡,也有些不捨。天空也隨之飄起了小雨,似要挽留。在路上收到了洪欣的感慨;三十年音信杳然/三十年各自苦歡/三十年相見恨短/離別時/雨漫天

把劉俊坡送到家後,他拉我直接進到書房,拿過宣紙也不疊格,直接鋪在桌面上,提筆潑墨一氣寫就:三十年音信杳然三十年各自苦歡/三十年相見恨短離別時雨漫天

兩個“三十年”並肩而立,直入眼簾,直指人心。三十年呀,人生一晃就過去了三十年,三十年的苦與樂能與誰說?人生又有幾個三十年啊。望著這幅字,望著那並排的“三十年”,我倆兩兩無言,如醉今日夏雨,如醉那年春風。

這幅字被我珍藏在書櫃裡。後來劉俊坡又寫了同樣一副給我看,我覺得光彩依舊,只是失了當時的神韻。我想,可能是當時的那種情感已不足、或是已不在了的緣故吧。

書法中有種境界叫“神異”,非常有,可遇而不可求。《蘭亭序》是之,《自敘貼》是之,劉俊坡的《三十年》是之。

江湖散人‖中國簡牘文化研究第三個高峰的標誌 ——記簡牘學者、書法家劉俊坡

四、劉俊坡給我的思考:何為書法家

從上世紀八十年代興起書法熱,到現在的亂象叢生,只得一笑而已,從沒去思考什麼,這也許因為我不是什麼書法家、只是一個看客的緣故吧。

和劉俊坡的一次暢談,他說:“書法不僅僅是一門藝術、一門技藝,更是一門學問,並且涉及的學問豐富而深刻。”,“點畫線條,字形結構,筆畫情趣是第一位的,文藝、詩意、書境三位一體,自然融合,方成佳作。”這讓我不自覺地去思考一個問題:何為書法家?

我覺得一位書法家是否名副其實,應從兩個方面去考量,二者不應缺一。一是藝術本身,一是書家本身。

所謂藝術本身,是指書家是否具備了書法藝術所必須具備的專業的書法方面的學問。比如書法本身技法的訓練和掌握,古貼的分析與臨摹,文字造型的研究,也包括對文房四寶的認知,等等。這是一個硬性指標,是一道門檻。

所謂書家本身,是指書家個人的修養、學識、境界、品格。任何一門藝術的創作,最終都是人的修煉。修煉胸懷,修煉眼界,修煉學問,修煉審美。文化的積累、素養的提高是書家書法的最終的落腳點,是書法作品線上條之外最終具有了“墨外之境”。

沙孟海先生曾經說過:“專業書家,除技法外,必須有一門學問作基礎,或是文學,或是哲理,或是史事傳記,或是金石考古……”

只重技藝而輕學問者,字寫得再漂亮,充其量算個書者或者書匠,絕對稱不上書法家。把“黃天厚土”寫成“皇天厚土”,將姓氏“範”寫成“範”,“夜半鐘聲到客船”的“鍾”寫成“鍾”,這都是知識匱乏的表現。至於網上瘋傳的“婦女之寶”(賓至如歸),是既無技法有沒文化,就是個笑話。一個書法家,首先得個文字學家,最次也應該是個文字學研究者。

在我國古代是沒有書法家的,或者說我國古代的文人、官吏、史家都是書法家,書法是古代文人生存和做官的基本的、必備的技能。那些被我們敬重的古代的書法大家們,他們首先是一位大學問家。那些傳世之寶的書法作品,也只是他們對自已當時情感的一份記錄。比如王羲之的《蘭亭序》,顏真卿的《祭侄文稿》,懷素的《自敘貼》,蘇軾的《黃州寒食帖》,等等。現在的所謂的“書法家”,只會摘抄古人的詩句,自己一點文筆沒有,這都是知識積累不夠的原因。

作為一名書法家,其作品必須要有一定的辨識度,也就是要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在一堆的書法作品裡,不用看署名就能被人認出。像啟功、劉炳森、范增、王庸他們的字都能被人們一眼認出。

江湖散人‖中國簡牘文化研究第三個高峰的標誌 ——記簡牘學者、書法家劉俊坡

劉俊坡有句話說得很對:“一個成功的書法家首先應該是一位有文化貢獻的學者!”我想借機問問那些所謂的“書法家”們,摸著自己的良心問問自己,你對文化有何貢獻?

2021年7月13日於靜虛齋

閱讀連結

江湖散人‖中國簡牘文化研究第三個高峰的標誌 ——記簡牘學者、書法家劉俊坡

作者簡介:江湖散人,本名王振,字祖興,號江湖散人。石油工人、河北作協會員、河北網路作協會員、河北散文學會會員。常年浪跡荒野,不知都市繁華,不明世俗流年,只求心靈的完美,思想的自由。中學時開始發表詩歌,散見於國內報刊、詩刊,有詩獲獎,有詩入書。曾十年未寫一字,只醉心讀經。著有詩集《愛你,以一世為期》。

TAG: 簡牘劉俊坡書法書法家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