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本社經濟學講義》(書已上市)

《智本社經濟學講義》(書已上市)

文 | 清和  智本社社長

清和社長隆重推出

《智本社經濟學講義》

!本課程講義已出版紙質書,書名為《

我們搞砸了經濟學

》(有刪減)。

這是一門經濟學的基礎性課程,含歷史、市場、人性、供求、價格、貨幣、制度、經濟危機、全球化等16系列,

共63講(見文後目錄),已更新完結

內容相對易懂,但不失智本社“

格局、硬核、深度

”之風格,希望此課程幫助社友們開啟經濟學之門,培養良好的經濟學素養。

評判一個人經濟學學得怎樣,不是看他能夠記下多少經濟學原理,能夠構建多少數學模型,也不是看他能夠講出多少經濟學的歷史故事。

那看什麼呢?關鍵要看他是否具備經濟學素養。

什麼是經濟學素養呢?

經濟學素養是一種思維方式,也是一種價值觀。

以中美貿易戰舉例。有人說,美國的目的是遏制中國。我認為這種觀點可能符合政治學素養,但缺乏經濟學素養;又有人說,貿易保護主義導致兩國福利受損。我認為這種觀點具備了初級的經濟學素養;還有人說,過去兩國的交易費用太高了,貿易摩擦旨在重新協商規則,降低交易費用。我認為這種觀點就具備較好的經濟學素養。

經濟學思維是需要透過長期訓練來提高的,一個人是否具備較好的經濟學素養,從生活中一些大小事都可以看出來。我發現一些企業主長期在一線拼殺,就訓練了不錯的經濟學素養。

如何才能提高經濟學素養呢?

我認為有三點非常重要:

第一點是憑藉邏輯判斷,而非道德情感。

經濟學探索的是經濟規律,經濟規律與自然規律類似,是客觀的。所以,時刻保持理性與客觀是提高經濟學素養一個非常重要的前提。許多經濟學家也引入實證研究方法,以確保研究的真實性。

但是,經濟學研究的經濟規律,本質上是人的行為規律,這就註定了經濟學的實證研究很難像物理實驗一樣客觀。因為我們研究經濟規律時,難免會帶入個人立場、利益及主觀情感,這必然會影響研究的客觀性。

這該怎麼辦呢?

經濟學家張五常在《經濟解釋》中就提到這個問題,他的建議是,引入一套邏輯哲學來約束自己。【1】

我們在分析、討論任何問題時,不要先入為主、預設立場,這是我們在學習經濟學中必須要避免的。

比如,說到自己的家鄉時,大部分人都已經預設了立場,認為自己的家鄉一定是好的。如此,我們其實就無法理性思考,更無法獲得智慧。

只有約束自己的立場及情感,我們才能正確認識自己的家鄉,從一個客觀理性的角度分析自己的家鄉,然後建立一套評價認知體系。這套評價認知體系就是我們說的思考方式。

具體到經濟領域也是一樣,比如,說到中國經濟要去掉國家立場,說到企業家要去掉道德標準,說到西方國家要去掉意識形態,說到房地產要去掉購房立場。

當然,有人會說:“臣妾做不到啊。”事實上,要完全做到確實很難。比如我剛買了股票,內心自然傾向於看漲;剛買了房,當然更傾向於支援央行放水刺激房地產。

要做到遵循於邏輯,而非內心,主要有兩種辦法:一是學習邏輯學,建立一套認知事物的邏輯方法,如歸納法、演繹法等。第二種辦法是,在經濟學學習過程中進行邏輯訓練。

經濟學中存在大量的演繹法、歸納法。很多經濟學家並沒有學習過邏輯學、邏輯哲學,但是他們經歷了經濟學的邏輯訓練後,也建立了良好的經濟學素養。

第二點是研究經濟問題要從個體出發,而不是整體。

經濟學是一個研究個體問題,或者說個體選擇的學科。思考經濟學問題,哪怕是思考宏觀經濟、國家經濟、國際經濟等問題,出發點都應該從個體出發,而不是整體。

“上帝視角”,是經濟學家經常會犯的錯誤,不管是新古典主義、凱恩斯主義還是德國曆史學派,不管是歐美經濟學家還是中國經濟學家都未能倖免。

比如,經濟學大師休謨、亞當·斯密、李嘉圖、韋伯、傑文斯等都主張節儉。為什麼這種主張有問題?因為不管是節儉還是奢靡,都是市場個體的選擇,經濟學家不能站在上帝的視角引導、指揮個體行為。

類似的,凱恩斯及其追隨者主張刺激消費,試圖透過消費擴大需求,拉動經濟增長。他們的問題就更大了,完全違背了經濟學基於個人選擇的微觀基礎。站在上帝的視角,俯視國家經濟,主張政府之手干預經濟。

所以,凱恩斯主義者對經濟的認知,出現了嚴重的本末倒置,完全搞反了經濟的目的與手段。他們把經濟增長當成了目的,消費當成了手段。主張刺激消費拉動增長,擴大政府投資拉動增長。

但經濟增長的最終目的是什麼呢?其實,經濟增長只是手段,消費才是經濟增長的結果與目的。凱恩斯主義政策最終都遭到了經濟規律的懲罰,就是因為根本上,他們思考經濟學的出發點搞錯了。

再比如,德國曆史學派的李斯特,他思考經濟的出發點是如何讓德國趕超發達國家。他的有些主張已經完全脫離經濟學領域,甚至脫離了政治範疇,更像一種叢林法則。

比如為了扶植製造企業,擴大出口創匯,他主張採取一切保護措施,包括財政補貼、弱化智慧財產權保護、壓低工人工資。這些手段對外無異於與鄰為壑,與他國展開經濟戰;對內則打擊弱勢群體,尤其是創新者和工人,不具有合法性。

所以,但凡將經濟學的出發點拔高到國家層面、民族層面、集體層面,都難以建立良好的經濟學素養,甚至會傳播有害的經濟理念。

除了凱恩斯主義、古典主義,推崇自由市場的新古典主義也經常犯“上帝視角”的錯誤而不自知。

新古典主義雖然支援自由交易,但是他們過度推崇均衡正規化。他們將市場視為一個由無數原子式構成的完美機器。所以本質上,他們思考經濟的視野也是宏觀的,而不是個體的。

新古典主義最終與計劃經濟殊途同歸,這令他們自己都感到奇怪。薩繆爾森當年支援蘭格的計劃經濟主張,他認為只要有一臺超大型計算機,便可高效地配置資源,進行有序地生產與分配。

你會發現,新自由主義、凱恩斯主義與計劃主義最終都走向了一個超級控制中心,這三種理論看似水火不容,最後居然殊途同歸。

這是為什麼?因為他們本質上都使用了“上帝的視角”。

奧地利學派的代表人物哈耶克將這種傲慢自大的“上帝視角”概括為“致命的自負”。哈耶克認為市場是一個自發秩序,資訊是分散的,沒有任何人能夠完全掌控。簡而言之,市場是一個無數個體博弈的動態過程。

奧地利學派的另外一位代表人物米塞斯寫了一本非常著名的書,叫《人的行為》,強調經濟學研究的是人的個體行為。這本書被認為是奧地利學派的鎮店之作。

奧地利學派的思想淵源來自法國古典主義,對奧地利學派影響最大的是法國經濟學家巴斯夏。法國古典主義雖然延承了英國古典主義,但是二者存在重要區別:

第一法國古典主義不強調均衡正規化,第二法國古典主義使用效用價值論而不是勞動價值論;第三法國古典主義更多是從個體消費端出發思考經濟問題。

巴斯夏推崇斯密的古典自由主義,但是也深受法國經濟學家薩伊的影響。巴斯夏有一個非常經典的說法,叫“看得見的和看不見的”。判斷一個經濟學家經濟學素養好不好,關鍵看他能否看到“看不見的”。

我們經常可以聽到一種說法,民族企業太弱小了,政府應該給予經濟補貼支援其壯大。這種行為其實是不可取的。為什麼?

因為你看得到的是經濟補貼讓這些企業獲得了好處,規模變得更大了;但是你看不見的則是補貼的低效使用、被補貼企業的不思進取以及沒有獲得補貼的企業受到的傷害。

市場是不能採用民主制度、不能採用多數人投票原則做選擇的。

我們不能為了追求大多數人的利益而傷害另一小部分人的利益。因為這樣會形成“多數人的暴政”,最終的結果也無法達到大多數人獲利的局面,反而人人自危、人人吃虧、國家經濟衰退。

原因是,如果因為大多數人的利益而干預,相當於破壞了競爭規則。打個比方來說,四個人做交易,結果在一次交易中,一個人一次性賺走了90%的錢。結果另外三個人不幹了,採用強制手段將他的錢均分了。

這樣的後果只會讓社會倒退到強權時代,而不是公平交易時代。人人都可以打著多數人的旗號,要求均分財產,如此就沒有人願意去創造、去交易了。

所以,大家要深刻的理解,從個體出發理解經濟的重要性。市場是由一組組私人契約組成的,不是公共契約,不能用“上帝視角”,不能用民主手段,不能打著符合大多數人利益的旗號干預市場。

理解了以上內容,我們就能理解經濟學家經常說不能干預市場,不能破壞市場規則,並不是經濟學家太過冷血,無視國家利益和大多數人的利益,而是恰恰相反。因為經濟規律告訴我們,如果幹預市場,定然會遭到規律的懲罰,不但有損國家利益,還有損每一個人的利益。

凱恩斯說“從長期來看,我們都死了”,因此政府應該關注短期利益、大多數人利益而干預經濟。但事實上,干預會讓國家經濟更糟糕,死得更快,讓不該遭遇懲罰的人受害,有損市場公平和社會公平。交易是有風險的,那種只賺錢不賠錢,只允許繁榮不允許蕭條的制度,是最糟糕的制度。

說到這裡,很多人可能已經明白了,但是依然心裡難以接受。這是人性問題,正是我們第一個講到的問題。我們要學會克服自己內心的恐懼和依賴,理性客觀地認識經濟,冷靜面對有些殘酷的現實。

可能有人會有疑問,按你這麼說,經濟學對國家經濟一點用都沒有嗎?政府面對經濟衰退只能坐視不管,這不就是“放任自流”嗎?

其實不是。我們說思考經濟問題要從個體出發,但並不是不關注宏觀經濟、國家經濟政策,這兩者並不矛盾。我們強調的是,關注宏觀經濟,制定國家經濟政策,也必須從微觀個體出發,否則就容易違背經濟規律。

所以,我們時刻需要告誡自己,要從個體出發思考經濟問題,才能發現經濟規律,培養較好的經濟學素養。

第三點是領悟智慧,而不是熟記理論。

經濟學素養是一種思維,也是一種智慧,絕不僅僅是經濟學理論。如何才能獲得智慧呢?

這涉及到方法論問題,經濟學有歷史歸納法和演繹法,如今演繹法是主流。演繹法是一個好工具,可以讓很多人快速掌握並透過實證研究輸出結論。但是,這個結論是知識而不是智慧。

在印刷術發明之前,人們獲得智慧主要是通過當面聽老師講課。印刷術普及後,大量的印刷品讓更多的人有機會學習了,但這時傳播的更多的是知識,而不是智慧。

這裡的區別在哪裡呢?

如果要獲得經濟學理論知識,只需要學習教科書、經濟學論文即可。但是,只是背誦理論無法獲得智慧,我們只有知道老師是怎樣思考問題的,才能獲得智慧。

經濟學家張五常講過這樣一個故事,他的老師問他,斯蒂芬張(張五常),你聽我的課有三年了,難道你還沒有掌握我的知識嗎?張五常回答說,你的知識我早已在印刷資料上學習過了,我來聽課是想知道你是怎樣思考問題的。老師聽後很滿意他的回答。

但如今我們大多數人都沒有辦法去大師跟前聽課,怎麼辦呢?

還有一種辦法,有助於我們獲得智慧,那就是歷史演繹法。我們從經濟學家的生平、歷史,迴歸到經濟學家所處的時代,去思考他的理論,去體會他是怎樣思考問題的。

經濟學家汪丁丁在他的《經濟學思想史進階講義》中強調,要從歷史視角體悟經濟學家的智慧。【2】

我們智本社的文章、課程大部分內容都會涉及到歷史。為什麼?我們就是希望能回到歷史的背景中去思考經濟問題,從中領悟智慧。

我們智本社讀書會解讀的作品基本都是經濟學家的經典著作,為什麼我們提倡讀原著?瞭解著作的知識點或許用百度就夠了,但是要理解經濟學家的思想還得讀原著。智本社讀書會試圖帶著社友回到經濟學家生活的時代去理解他們思考的問題,試圖領悟其中的智慧。

經濟學家熊彼特說:“人們可以透過三種方式去研究經濟:分別是透過理論、統計和歷史。”道格拉斯·諾斯將這三種方式融會貫通,開創了新經濟史和新制度學派。我們智本社的研究方法與諾斯類似,將經濟學理論、資料統計與經濟歷史、現實問題相結合。

關於這一點,我們會在智本社的課程、讀書會中保持這種研究方法。只有如此,我們才能觸碰到經濟學的智慧。

我來總結一下,學習經濟學,提高經濟學素養,需要掌握三點:第一點是憑藉邏輯判斷,而非道德情感,這是約束條件。第二點是從個體出發,而非整體,這是關鍵視角。第三點是領悟智慧,而不是熟記理論,這是訓練方法。

最後,經濟學素養是一種價值觀。

一個接受過系統的經濟學訓練的人,更傾向於自由交易、公平競爭、保護私產、尊重他人、理性共存,更富有同情心及人文關懷。

這就是《智本社經濟學講義》希望帶給社友們的價值。為了遇見一個更好的自己,讓我們一起開啟學習之旅。

參考文獻

【1】經濟解釋,張五常,中信出版社;

【2】經濟學思想史進階講義,汪丁丁,上海人民出版社。

《智本社經濟學講義》目錄

發刊詞

| 如何學好經濟學?

概要

01 | 經濟學的使命:人類第三種生存方式

02 | 經濟學的內涵:慾望、努力、滿足

歷史

03 | 經濟學的歷史(一):確定性的經濟學

04 | 經濟學的歷史(二):確定性的經濟學

05 | 經濟學的歷史(三):不確定性的經濟學

06 | 經濟學的歷史(四):不確定性的經濟學

市場

07 | 市場,人類生存的第三選項

08 | 市場,海洋文化與農耕文化

09 | 市場,自然國向法治國變遷

10 | 市場,自發秩序與人為秩序

人性

11 | 自利,市場的原動力(手段與目的)

12 | 博弈,市場的推動力(理性與感性)

13 | 自由,市場的價值觀(自由與平等)

14 | 互助,市場的道德觀(願望與結果)

條件

15 | 市場前提一:思想市場

16 | 市場前提二:私人契約

17 | 市場前提三:自由競爭

18 | 市場前提三:公正制度

分工

19 | 稟賦與分工:天然稟賦催生分工?

20 | 市場與分工:為什麼要對外開放?

21 | 資本與分工:窮人為什麼要儲蓄?

22 | 協作與分工:如何整合社會分工?

供求

23 | 第一定律:誰也逃不出的規律

24 | 第二定律:原油價格為何暴跌

25 | 科斯定律:誰用得最好就歸誰

價格

26 | 價高者得:唯一沒有浪費的競爭準則

27 | 價格訊號:通脹是如何破壞市場的?

28 | 價格獎懲:企業如何在風險中獲利?

29 | 價格管制:價格管制最終為何失敗?

競爭

30 | 代價: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

31 | 競爭:唯競爭獲取稀缺資源

32 | 壟斷:壟斷的標準與效率

33 | 歧視:歧視的代價與收益

邊際

34 | 勞動價值論:從李嘉圖到馬克思

35 | 效用價值論:從薩伊到邊際三傑

36 | 邊際革命:人是在邊際上做選擇

增長

37 | 斯密式增長:增長是特殊現象嗎?

38 | 薩伊式增長:為何供給決定需求?

39 | 諾斯式增長:制度如何促進經濟?

40 | 羅默式增長:如何推動技術革新?

貨幣

41 | 歷史:貨幣的演變及認知曲線

42 | 本質:貨幣是市場的共同契約

43 | 政策:信用貨幣的發行與調節

44 | 危機:貨幣淪為“公地悲劇”

制度

45 | 交易費用:如何理解市場行為?

46 | 產權制度:改革為何如此艱難?

47 | 政府組織:為何需要公共用品?

48 | 國家理論:國家為什麼會存在?

市場失靈

49 | 誤解(一):凱恩斯主義的三大定律

50 | 誤解(二):資訊不對稱與逆向選擇

51 | 誤解(三):博弈論與“囚徒困境”

52 | 正解(一):制度性市場失靈

53 | 正解(一):人為性市場失靈

54 | 正解(二):剛需性市場失靈

經濟危機

55 | 危機本質:人性規律與不確定性

56 | 過剩危機:技術革命與貧富差距

57 | 金融危機:貨幣刺激與資產泡沫

58 | 債務危機:貨幣刺激與財政赤字

59 | 新型危機:通貨膨脹與通貨緊縮

全球化與新秩序

60 | 全球化:國家主權集體性讓渡

61 | 舊制度:本輪全球化三大矛盾

62 | 貿易戰:中美兩國衝突與共識

63 | 新秩序:改革開放與秩序重構

《智本社經濟學講義》音訊版

點選小程式,成為智本社

終身會員

100門音訊課程 + 100本經典解讀

TAG: 經濟學素養經濟本社經濟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