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本里《口技》為何刪掉了原文的精彩部分?原版不適合在課堂上講

課本里《口技》為何刪掉了原文的精彩部分?原版不適合在課堂上講

還記得在課本里初見《口技》一文,就被其生動的描寫、巧妙的構思所感染,尤其配上作者林嗣環那光怪陸離、不同凡響的文字功底,不僅展現了我國民間藝人的高超技藝,更展現了古老東方的藝術情趣。

雖然沒有親歷林嗣環筆下真實的表演場景,但透過閱讀課文便可感受到那種深深的震撼:這就是古代的B-box啊!不,比B-box還要高明。但你知道嗎?課本里的《口技》其實是刪減版,刪掉了很多精彩但不適合在課堂上講的內容。要是你看了林嗣環的原文,那麼必定會更為表演者的藝術修為所折服。

課本里《口技》為何刪掉了原文的精彩部分?原版不適合在課堂上講

口技屬於仿聲藝術,表演者常常隱身於螢幕之後,只用嘴、舌、喉、鼻就能摹仿出各種聲音,使人產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口技最早產生於戰國時期,到宋代時已經成為相當成熟的表演藝術,2011年被我國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是我國文化藝術的寶貴遺產之一。

然而,口技並非聽起來那麼簡單:表演者只有一張嘴,如果單純模仿一種聲音倒是不難,但要是同時發出幾種不同的聲響,那才叫厲害的技術。恰巧,《口技》中所刪減的部分就是如此,作為藝術表演來說是極高的造詣,但作為教給學生的課本來說,卻又不得不含淚刪除。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被刪減掉的精彩部分。

課本里《口技》為何刪掉了原文的精彩部分?原版不適合在課堂上講

上圖是林嗣環原文與人教版課本對比,其中黑色字型為原文,綠色字型為人教版,紅色字型為刪減掉的內容。從第二段開始,課本就對其中一些“淫詞穢句”進行了刪除。在內容上講,這段情節的確算是豔句了,不適合放在課堂上講,老師自然也不好意思去解讀,但在遞進故事關係上,這段的重要性卻是不可或缺。

表演者的初始設計是這樣的:婦人先醒,搖動其夫行事,然後床嘎嘎作響,二人的交談聲也隨即變大,這時候才接“既而兒醒,大啼”。故事情節有先有後、有因有果、層層遞進。但我們再來看人教版,孩子醒來的時機顯得非常突兀,如果單純只讀文字,似乎還說得過去,但如果是我們在現場觀看這場表演,那麼這種快節奏的處理方式就顯得非常粗糙了。

課本里《口技》為何刪掉了原文的精彩部分?原版不適合在課堂上講

第三段刪減的幾句倒是沒什麼要緊的,可以使用人教版的代替,而且對文章本身影響不大。當然,並不是說刪減就意味著對原文的不尊重或者對原文的破壞,就《口技》而言,顯然刪減所帶來的利是大於弊的。

首先,利的方面,當然是為了教育,不會過早對學生的心智成長和發育產生太過成熟的影響,也不會造成學生因為這些難以啟齒的情節而對這篇文章甚至是學習產生牴觸情緒。畢竟學習《口技》的主要目的在於兩方面:其一,認識和了解中國古代優秀的傳承技藝;其二,學習作者行文的技巧與手法。

課本里《口技》為何刪掉了原文的精彩部分?原版不適合在課堂上講

弊端方面,或多或少割裂了中國古代民間藝術的生活土壤。眾所周知,藝術與生活是相生相息的,中國古代藝術特別喜歡市井文化,受眾群體也是面向普通老百姓的,如果只有陽春白雪,那麼這種藝術的生命力必然不會長久。說得直白點,假如《口技》裡不摻雜點俗氣,那麼觀眾有可能會流失很多。

綜合兩個方面,小解認為刪減是正確的選擇,畢竟作為在“象牙塔”裡被學習的物件,太過俗耐的內容確實不適合放進去,處於文學啟蒙階段的學生還是要多接觸單純一點的東西才好。不知大家在看過刪減部分後有什麼好玩的想法?歡迎留言討論。

TAG: 刪減口技林嗣環人教版課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