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解一下“內卷”這個年度熱門話題

有人說:隨著網際網路的“流量泡沫”湧入整個社會,人類開始進入瘋狂“內卷化”時代,教育、工作、生活、甚至是婚戀,無一倖免。

有人將“內卷”的表現歸納概括為以下七點:

無意義的精益求精;

將簡單問題複雜化;

低水平的模仿和複製為了免責;

被動的應付工作;

與預期的目標嚴重偏離的工作;

在同一個問題上無休止的挖掘研究;

限制創造力的內部競爭是制度性的內卷。

2021年,“內卷化”帶來無休止疊加的負擔,卻沒有帶來相應的回報與獲得,這不僅讓人深思:我們究竟為何而“卷”?

小米創始人雷軍曾說過:永遠不要試圖用戰術上的勤奮,掩飾戰略上的懶惰。

這世上,真正能成事的人,並不是投入最多時間“內卷”的人,而是那些能找到最佳解決問題途徑的人。

如果你對博弈論感興趣的話,你會發現,所有相關問題其實有一個神秘的共通之處,這個共通之處既是我們解決問題的底層邏輯,也會成為隱藏著的合作障礙。

一、博弈論到底是什麼?

博弈論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個人(團體)在平等的對局中的決策、行動,以達到共贏局面的理論依據。

博弈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遙遠的古代,但它真正作為一個原理的誕生,是在1928年,這一年,馮·諾依曼證明了博弈論的基本原理。

自20世紀以來,博弈論得到西⽅商界、經濟學界、軍事領域、社會學界的⼴泛應⽤。它可以幫助不同利益的決策者建⽴起能夠⾃我規範、⾃動運作的合作關係。

小到家庭失和、鄰里矛盾,大到公司合作、國家外交……這些問題大都可以透過博弈論的策略找到最優解。

天道未必酬勤,但天道一定關照能找到最優解的聰明人。

所以,如果你想擺脫內卷,就必須先搞明白問題背後的底層邏輯和最優解。搞定這些,下一個擁有開掛人生的人可能就是你!

二、80%的問題都可以

在博弈論中找到最優解

相信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

早高峰堵車的時候,每個車都按規矩乖乖的排隊,很快堵塞就會被舒緩。但是,如果有一輛車等不及想違規從公交車道擠過去,那麼這條街道的車輛就會全部開始你爭我搶起來,最終結果就是整條街越來越堵,守規矩的,不守規矩的,所有人都會遲到。

這一現象在博弈論中被稱為“囚徒的困境”模型。

20世紀50年代早期,普林斯頓大學的數學教授阿爾伯特·塔克借用“兩個小偷的故事”解釋了這一模型。

警察抓住了兩名涉嫌搶劫的小偷,但是隻有他們非法持槍的證據,這種情況只能被判2年。於是一個警察想了一個巧妙的招數去瓦解小偷團體。

他先到小偷A的羈押房間,對他說如果B認罪,B只會被判刑4年,但A就會被判刑20年。又說:如果你先認罪,你就可以因為證詞爭取無罪釋放。

走出A的羈押房間後,警察又用同樣的話術去找了B。最終結果是——兩人紛紛認罪,都得到了4年的判刑。

這一故事是“囚徒的困境”最經典的案例,被後人用在無數的警匪片中,幾乎可以說是家喻戶曉的程度。

其實,除了“囚徒的困境”模型之外,在《博弈論與生活》中,作者還提出了另外6個困擾我們生活的困境——公地悲劇、搭便車、懦夫博弈、志願者困境、兩性戰爭、獵鹿問題。

雙方都想攻克對方的容忍底線的被稱為“懦夫博弈”;

一方想要侵佔共同持有的資源的是“搭便車”困境;

每個人都希望別人為團隊多做一些,屬於“志願者困境”……

所以,我們生活中遇到的將近80%的問題都可以用博弈論模型來分析解決。

三、“內卷”,

就是一個典型“囚徒的困境”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內卷”這個年度熱門話題,或者應該稱之為年度熱門現象。

“內卷”這個概念最早是來自格爾茨水稻農業原地不動、未曾發展給出的結論性概念。我們現在所談論的社會意義上的“內卷”與格爾茨的經濟學概念並不相同。

關於“內卷”這一熱詞,牛津大學教授項飆給過一個很全面的解讀:整體環境的惡化是不斷加速且不可挽回的;而個體沒有能力與環境抗衡,最終只有順應環境變化,加入到內卷的行列中。

假設一個部門所有人目標都是完成手頭工作和KPI,等待工資到手。有一天部門領導靈機一動,開始制定鼓勵員工每天加班半小時制度,新員工A急於表現,率先表示自己可以加班1小時,於是員工BCD……紛紛被迫開啟下班後“摸魚”一小時模式。

所以,

“內卷”其實就是“囚徒困境”的現實實踐。

在“囚徒困境”模型下,當一個制度建立,制度覆蓋下的人群大多數會被迫選擇迎合制度,而當這一制度並非最優解時,那麼,所有人的迎合都會變成無效迎合。

於是,最後的結果就是,所有人累死累活,起早貪黑,整體效益並不會有可觀的增量。

陷入“囚徒的困境”的“內卷”之後,無論是個人還是團體,職場還是生活,都是一種無聲息的虛度與浪費。

蘭·費雪教授在《博弈論與生活》透過一整章的內容解釋了“囚徒困境”,即:⼈們常常從⾃⾝利益出發,⽽選擇放棄最佳合作策略,從⽽陷⼊⻓遠利益受損的局⾯。

那麼,如何破解“囚徒困境”呢?

作者在書裡提供瞭解決這一困境的三種方式:

改變態度,訴諸善意的權威人士和能夠自行運作的策略。

改變態度:如果我們都認為在合作中作弊是不道德的,就能避免許多社會困境。

訴諸善意的權威人士:所謂“善意的權威人士”大多隻是一個迷思。

一旦有了權力,就幾乎無可避免地會謀求私利。所以,我們需要讓外部的權威人士來促成合作並守護公平。

能夠自行運作的策略:開發出能夠自行運作的策略,如此一來,只要合作一開始,就不會有作弊的機會。

四、問題最優解建立在合作的基礎上的

蘭·費雪教授認為,人們常常從自身利益出發,選擇放棄最佳合作策略,從而陷入長遠利益受損的局面。

在《博弈論與生活》這本書提出了以博弈論為理論支撐的5個建立“合作關係”的方法。

溝通——協商——聯盟——承諾——理智與情緒。

1.溝通

卡耐基說過,一個人的成功,15%取決於知識和技能,85%取決於溝通。博弈論研究者認為。只要雙方願意且能夠溝通,理性通常也能讓他們達成協議。

溝通順暢至少會減少一半的時間成本。

經常會看到一些八卦新聞:早已沒有感情的夫妻雙方,因為一些小利益雙方不肯妥協,耗了一年又一年,離婚官司反覆上了熱搜,卻久久不能得到妥善解決。

阻礙他們離婚速度的,不是離婚冷靜期,而是雙方對於溝通的逃避。這種逃避導致雙方不僅要付給律師大筆金錢,還必須承受長達幾年的情緒上的壓力。

2.協商

協商的兩大利器,就是威脅和承諾,兩者間的選擇要看當時情境而定,而且對方必須相信才會有效。

蘭·費雪教授在書中舉了這樣一個小例子,當孩子開始調皮搗蛋的時候,如果爸媽只是大吼:“再不住手,我就把你宰了!”

小孩可能不會對此感到威脅,因為他很明確的知道爸媽會打他屁股,但不會真的宰了他。這是一個不會成真的威脅,所以,大多數孩子理都不會理。

如果爸媽把話術換成:“再皮不準吃冰淇淋了”或者是“聽話,我給你買冰淇淋吃”。大概會有很明顯的效果。

3.聯盟

從博弈論的角度來看,夫妻,同事,或者是商家和消費者,只要便於協調雙方策略,都是聯盟關係。

蘭·費雪教授認為,人們常常從自身利益出發,選擇放棄最佳合作策略,從而陷入長遠利益受損的局面。

所以,想要一個合作雙贏的局面,必須要要將合作雙方看做一個必須信任的聯盟關係。

在這一基礎上,各方協商出策略,彼此信任,信守承諾,這些行動可以讓所有人跳出社會困境,最終實現雙贏局面。

4.承諾

有沒有什麼方式,可以讓人在缺乏信任的情況下,仍然對組織保持忠誠?答案只有一個——承諾。

蘭·費雪教授提出了這樣一個觀點:在各方無法或不願溝通的情形下,最可靠的方式就是建立起能夠自行運作的協議。

這個協議必須是一個納什均衡,各方只要獨自逃跑就會承受損失,因此不得不合作。

2003年,華為面臨前所未有的低谷期,任正非甚至計劃以75億美元的價格把華為賣給摩托羅拉,但卻因為種種困難,沒有最終實現。

然而,也是在這最嚴重的低谷期,任正非摸索出一套“一種不用上市就能獲得融資的方法”,開始走華為自己的“野路子”。

其中,最重要的一個方式就是——透過承諾激發團隊的創造活力。任正非將管理模式從上下“命令——服從”式,調整為“全員參與”式。這一政策的調整,為華為帶來巨大的集體能量。

5.理智與情緒

理想狀態下,只要各方能以真正理性的態度,從協商中追求自身的利益,就能為所有人找到獨特的最佳方案。

但人是獨立複雜的個體,沒有人可以做到完全的理性,所以,在合作中,情緒必須要列入我們日常計劃、行動的考量之中。

把快樂和其他情緒上的獎勵或懲罰列入計算,看起來在某些情境中,納什均衡就真的能將我們鎖定於某些解決方案,達成合作。

五、十大效能最大化的博弈論要訣

蘭·費雪教授在多年的博弈論研究中,總結出10個解決問題的策略。

這些策略旨在調整合作和衝突之間微妙的平衡,值得每個人投入心力,瞭解其原理及如何應用。

1.贏就守,輸就變

不論先前選擇合作策略或自私自利的不合作策略,只要結果出爐時你是贏家,就不要改變策略。

但如果輸了(常常是因為其他人和你同時選擇不合作),就馬上採取另一種策略。

2.帶入新的參與者

如果本來是兩方對峙的局面,就讓它變成三方制衡的情形。這對於合作時促成平衡的效果很有效。

就算明明知道新加入的會是個不合群的傢伙,也仍然可能改善整體情形。

另外,新的參與者也可以指“受信任的第三方”,負責管理擔保物或是執行違約條款。

3.建立互惠形式

最重要的一種合作動機,就是知道未來還可能再次碰頭,所以要試著透過直接、間接或社交網路的方式,建立起這樣的情境。

4.限制你自己的未來選項,讓自己一旦背叛合作,就會受損失

這是最有效的讓別人知道自己的確有合作意願的方式之一。

例如定下特殊條件,只要自己(或他人)違反合作承諾,名聲就會大大受損;或採用破釜沉舟的方法,規定合作之後就不能再回頭。

5.付出你的信任

這是另一個讓別人覺得你的承諾可信的做法。

只要你真心付出信任,就能得到回報,想合作也就容易許多。

6.定下特殊條件,雙方如果想單方面背叛,就會承受損失

當然,這就是一個納什均衡。如果問題的合作解決方案恰巧是納什均衡,那麼問題就解決了。

7.使用補償給付,來建立並維持合作的聯盟

補償給付可以是金錢,或是社交上或情感上的獎勵,或乾脆就是賄賂。不論是哪一種補償方式,重點在於聯盟成員如果叛逃或加入其他聯盟,就會承受損失。

8.注意七大困境,考量各參與者的利益與成本,讓困境不復存在

當然,這說來輕鬆,做起來困難,否則早就世界大同了。但無論如何,這是正確的努力方向,而且值得一試。

9.分攤各種貨品、責任、工作、懲罰等,讓人人都覺得結果公平

“覺得公平”是很強烈的動機,因此務必保證過程透明,讓結果看起來公平,人人滿意。

10.將團體化整為零

所有證據都顯示,小團體內部的成員比較容易合作,但偏偏小團體與小團體之間就不是這麼一回事。小團體的領導人如果能善用上面的九點要訣,就有助於團體間的合作。

人類一切的關於勞動與關係所作出的努力,都是為了獲取幸福感。而幸福感的獲得來自問題的真實解決。

所以,無論你是決策者還是執行者,走出“內卷化”才能真正擁有更優的未來。

瞭解一下“內卷”這個年度熱門話題

TAG: 博弈論合作困境策略囚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