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兵相接是哪個朝代的?短兵相接的歷史典故及該怎樣理解?

短兵相接是哪個朝代的?短兵相接的歷史典故及該怎樣理解?

【成語】短兵相接

【拼音】duǎn bīng xiāng jiē

【近義詞】兵戎相見、針鋒相對、唇槍舌劍

【反義詞】和風細雨、拐彎抹角、指桑罵槐

【解釋】意思是刀劍相碰。指作戰時近距離廝殺。後來也比喻雙方面對面進行尖銳的鬥爭。

【出處】車錯轂兮短兵接。戰國·楚·屈原《九歌·國殤》

短兵相接是哪個朝代的?短兵相接的歷史典故及該怎樣理解?

【成語故事】

楚漢相爭初期,劉邦率領漢軍攻佔了彭城,項羽馬上率楚軍回救包圍了彭城。兩軍激戰,劉邦大敗,只得棄城而逃。楚將丁公緊迫不捨,追到彭城以西不遠的地方就和劉邦的人馬交上手。由於雙方距離太近,不能用長兵器,只能用刀、劍等短兵器相互廝殺,劉邦漸漸支援不住了,眼看死到臨頭,他一邊逃,一邊回頭向丁公求情,希望放他一條生路。丁公出於義氣,停止了追趕。

圖片©/ 網路    影片© / 網路

TAG: 丁公劉邦彭城ng廝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