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的兩大首腦安祿山和史思明的結局如何?安祿山為什麼要殺他

安史之亂的兩大首腦安祿山和史思明的結局非常相似,給人一種宿命論的感覺。兩人都是在叛軍勢力最為強大時被殺,而殺死他們的都是自己的兒子。在他們死後叛軍都陷入了分崩離析的狀態,給唐軍平亂創造了很好的機會。從史書上看,安慶緒和史朝義在弒父的出發點上非常相似,都是為了與弟弟爭奪繼承人的地位,在部下的支援下進行的。然而具體到當時的歷史環境,他們之間卻有本質的不同。前面已經對安慶緒弒父的前因後果進行了分析,本章節則聚焦史朝義,解析一下他弒父的具體原因。

安史之亂的兩大首腦安祿山和史思明的結局如何?安祿山為什麼要殺他

按照史書記載,史思明被殺的原因是他喜愛小兒子史朝清,想要立史朝清為太子,並多次揚言殺死史朝義。史朝義為了自保,在部下的支援下反動兵變弒父,奪去了叛軍的控制權。史朝義弒父後,又派心腹張通儒返回范陽殺死史朝清,成為叛軍中獨一無二的首領。從這個記載看,史朝義弒父的出發點與安慶緒幾乎完全相同。因此也很多人說史思明被殺是輪迴報應,因為他和安祿山叛亂,所以走的也是安祿山的結局。可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卻發現在事情的細節上兩者有著本質的區別,針對的目標也是截然不同的。

安史之亂的兩大首腦安祿山和史思明的結局如何?安祿山為什麼要殺他

前面分析過,安慶緒弒父實際上是部下推動的結果,安慶緒與安慶恩的權力爭奪只是藉口而已。實際上當時的叛軍大權都掌握在安祿山手裡,由於安祿山在利益分配上不符合部下將領的需求,才促使叛軍將領發動了兵變。安慶緒只是叛軍將領發動兵變的由頭,是政治上的籌碼和工具。

史朝義面對的情況卻與安慶緒截然不同,他並非安慶緒那種在軍中缺少勢力的太子,反而在軍中有著規模不小的心腹和軍隊。實際上史思明在被殺之前,叛軍已經不是完全掌握在他手中。除了他掌控的叛軍精銳外,史朝義也掌握了部分軍隊,剩下的一部分則留在范陽,由史朝清掌控。

安史之亂的兩大首腦安祿山和史思明的結局如何?安祿山為什麼要殺他

與性格懦弱,把軍權交給嚴莊等叛軍將領的安慶緒不同,史朝義手中的叛軍數量是不小的。史思明在鄴城之戰後反攻唐朝,在奪去洛陽後又在河陽三城中與李光弼大戰,還抓住邙山之戰的契機擊退唐軍,重新佔據了戰略的主動權。在此期間,史朝義獨自領軍,立下了赫赫戰功,收到很多部下的推崇。而史朝義愛惜士卒的風格也收到部下的認可,這與史思明動輒虐待部下的行為形成鮮明對比。所以史朝義在叛軍中是頗得軍心的,這與傀儡狀態的安慶緒完全不同。所以在弒父的主動權上,史朝義遠遠大於安慶緒。

安史之亂的兩大首腦安祿山和史思明的結局如何?安祿山為什麼要殺他

從弒父的必要性上看,史朝義也比安慶緒小得多。安慶緒弒父時正是安祿山稱帝之後,朝中對於太子之爭最為激烈的事後。安祿山立了安慶恩的母親段氏為皇后,下一步就是立安慶恩為太子,所以安慶緒不得不求助於各部將領。而各部將領又在安祿山稱帝后的利益劃分上有矛盾,所以與安慶緒一拍即合,雙方達成了弒父的一系列安排和協議。可是史朝義弒父時形勢並沒有如此急迫,實際上從當時情況看也不是爭奪儲君之為的良機。當時史思明帶領大軍攻潼關和陝州,與唐軍的大戰正激烈。此時弒父風險極大,很可能造成叛軍崩潰,得不償失。

安史之亂的兩大首腦安祿山和史思明的結局如何?安祿山為什麼要殺他

從史朝義當時面對的環境看,完全沒有弒父的必要。雖然史思明嘴上叫囂要殺掉史朝義,但並沒有動手的機會。一方面史朝義在軍中勢力不小,強行動手會引發兵變。另一方面,他們正在與唐軍作戰,史朝義單獨負責陝州一路的攻防。臨陣殺死大將,得益只能是唐軍,這對叛軍絲毫沒有好處。史思明就算要殺死史朝義,那也得等局勢緩和之後。要麼是他攻入關中之後,要麼是戰敗退守洛陽。在戰爭的過程中殺大將,這種蠢事史思明是幹不出來的。況且史朝清遠在范陽,就算史思明想給史朝清開路,也不急於這一時。

安史之亂的兩大首腦安祿山和史思明的結局如何?安祿山為什麼要殺他

史朝義雖然與史朝清有爭權的情況,但迫切性並不大。史朝義在前線帶兵打仗,史朝清在范陽鎮守,兩人沒法直接產生矛盾。就算史思明要做什麼,千里迢迢的也會給史朝義留下充足的反應時間,所以史朝義沒必要在仗打到一半時弒父。如果他弒父的原因出於太子爭奪,那至少應該等到打完仗再動手。這樣既能減少動手的風險,也不會留給唐軍漁利的機會。所以對弒父時機的選擇上看,史朝義是非常不明智的。但從他對軍隊的控制看,他又不是安慶緒那種被部下綁架的情況,可以說他主動發起兵變的行為是不太合理的。

安史之亂的兩大首腦安祿山和史思明的結局如何?安祿山為什麼要殺他

實際上史朝義當時也是充滿矛盾和猶豫的,在他的部下駱悅等人前往驛站之前,史朝義還千萬叮囑不要傷了史思明。而史思明也不是當時被殺,他是在被擒拿到史朝義面前後,又經過了駱悅等人的勸說,史朝義才決定將史思明處死。由此可見史朝義弒父並非被逼無奈的選擇,這與安慶緒截然不同。因此按照史書上以安慶緒弒父的情況來類比史朝義,在細節方面是說不通的。綜合史書的記載來看,史朝義弒父的原因與史朝清爭權無關,他決定弒父很可能是對皇帝之位的覬覦,而非為了爭奪儲君太子之位引發。

安史之亂的兩大首腦安祿山和史思明的結局如何?安祿山為什麼要殺他

從當時叛軍面臨的形勢看,在戰略上取得了對唐軍的主動權,前途一片光明。雖然史朝義在攻陝州時被衛伯玉擊敗,但軍力上仍舊有著壓倒性的優勢。而另一面史思明已經帶兵準備直撲潼關,打出了兩路在關中合兵攻長安的架勢。從這個戰爭態勢上看,唐軍非常被動,而叛軍則有極大的希望再次奪去長安。在如此光明的形勢面前,史朝義卻掉頭選擇了弒父,實在是讓人意想不到。可如果順著這個軍事戰略分析,卻發現史朝義弒父也是有充分理由的。因為一旦攻陷長安,可能史朝義的末日的到來了,所以他必須在攻陷長安前殺死史思明。

安史之亂的兩大首腦安祿山和史思明的結局如何?安祿山為什麼要殺他

長安在中國古代的政治意義非常重大,尤其是在宋朝之前。當初安祿山先後攻陷洛陽和長安,便給了他取代唐朝的希望。對於史思明而言,攻陷長安同樣有著很大的政治意義,其中最為主要的便是皇帝的地位得到叛軍各部的承認。史思明的皇帝位是殺死安慶緒後自立的,從政治上講就是偽政權,並不具有太強的號召力。而很多安慶緒被殺後投靠史思明的叛軍中,對史思明能夠滅亡唐朝也是持有懷疑和觀望的態度。再加上史思明對待下屬嚴苛,常常因怒而虐待下屬,所以叛軍中軍心並不穩定。

安史之亂的兩大首腦安祿山和史思明的結局如何?安祿山為什麼要殺他

與史思明相反,史朝義在叛軍中聲望很好,一度威脅到史思明對叛軍的控制權。史朝義很仁義,也很體恤下屬,所以拉攏了不少軍中宿將,得到很大的支援。這從史朝義能單獨領軍攻打陝州就可以看出,他在叛軍中的地位已經可以與史思明分庭抗禮了。在這種情況下,攻入長安就成了父子倆爭奪叛軍中政治主動權的重要目標。可是在這個目標上,史朝義有著天然的劣勢,因為他是史思明的兒子。不論他立下多大的功勞,在政治上都會被看作史思明的政績。而長安的特殊政治意義,甚至可以給史思明無限的加持,這對史朝義非常不利。

安史之亂的兩大首腦安祿山和史思明的結局如何?安祿山為什麼要殺他

無論是誰攻陷長安,史思明在叛軍中的聲望都會達到頂峰,政治號召力甚至可以覆蓋天下。這樣的情況下,史思明可以用任何理由罷免史朝義的兵權,名正言順的立史朝清為太子。這樣的情況對於史朝義來說完全是死路一條,這才是他必須弒父的原因。如果史思明不能攻陷長安,那史朝義和史朝清還可以爭奪一下,甚至史朝清都不可能是史朝義的對手。因此長安成為了史朝義是否能急需執掌兵權的關鍵,本質上也稱為了和史思明爭奪叛軍控制權的關鍵。由於身份和地位的天然劣勢,史朝義沒法用和平方式解決這個問題,只能向史思明下殺手。

安史之亂的兩大首腦安祿山和史思明的結局如何?安祿山為什麼要殺他

感謝您的閱讀,如果覺得本篇文章對你來說有幫助的話,別忘了點贊、評論、轉發和收藏哦

TAG: 史朝義史思明弒父叛軍安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