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砍頭的時候為什麼要先砍頭?砍頭的時候為什麼要先砍頭和留人?

很多古裝劇中,男主角或是男主角一行人中的某一位,被判處秋後問斬時,都會經歷這樣戲劇化的一幕,劊子手刀都磨好了,正準備看下囚犯腦袋時。突然遠方傳來快馬加鞭聲,一句氣沉丹田的“刀下留人”震貫刑場,有時則是一隻飛翎過來擊碎了砍刀,和“刀下留人”異曲同工之妙。

古代砍頭的時候為什麼要先砍頭?砍頭的時候為什麼要先砍頭和留人?

所謂“刀下留人”,說白了就是囚犯在行刑前突然被赦免,從而死裡逃生的故事。這樣的故事在歷史上其實存在的機率很低。

主要是因為,古代的砍頭之刑,全是由皇帝簽過字核准的,沒有皇帝的親筆確認,地方官員是不敢隨便砍人腦袋的。既然皇帝都已經簽字確認過了,再次反悔變卦的機率幾乎為零。即便是冤假錯案,也只能等砍完了頭,才會進入下一步平冤昭雪的階段。

古代砍頭的時候為什麼要先砍頭?砍頭的時候為什麼要先砍頭和留人?

所以,大部分正史裡,我們能看到很多忠臣含冤成了刀下鬼,卻很少能看到忠臣在上法場時,突然被臨時改意的皇帝救了下來。畢竟,君子一言,駟馬難追,更何況是天子說過的話,要是再反悔,豈不是打臉嗎?

話雖這麼說,但劊子手在聽到“刀下留人”這四個字時,還是會停下行刑過程,不管是誰說的,他都會立刻收手。原來,宋朝時的《宋刑統》裡有明確規定“凡死囚臨刑叫冤者,再勘問陳奏。”

這13個字的意思就是,如果有人在臨刑前喊冤的,劊子手必須停止動作,問清楚情況後上報朝廷。倘若劊子手想要先斬後奏,是會監獄的。

古代砍頭的時候為什麼要先砍頭?砍頭的時候為什麼要先砍頭和留人?

再加上有“三奏而後決”的約束,任何案子至少都要審三次沒有異議,才能夠上報皇帝核准死刑。有時候,一些昧著良心的官員想要越俎代庖,沒等審夠3次,或是上報皇上,就要砍下犯人的腦袋。

而這種情況下,背鍋的通常都是劊子手本人,要是真錯砍了別人的腦袋,或許下一個被砍頭的就是自己了。長久以往,為了謹慎起見,劊子手聽到“刀下留人”必然會停手的。畢竟他對案件進展毫不知情,也不知道是不是出現了新的證據。小心駛得萬年船,不砍總比砍了好。

古代砍頭的時候為什麼要先砍頭?砍頭的時候為什麼要先砍頭和留人?

到了清朝,“刀下留人”又是另外一個故事了。清朝的皇帝是十分熱衷赦免死刑犯的,一是因為清朝的律法很嚴,一些低等級的犯罪也有可能被判為殺頭。但實際上皇帝並不是想要砍掉這些人的腦袋,只是想起到一個威懾作用,於是,經常有罪犯在法場上突然被赦免。

還有什麼比在法場上被赦免更具有威懾力呢?讓囚犯感受到了從鬼門關死裡逃生的大起大落,威懾力不言而喻。

古代砍頭的時候為什麼要先砍頭?砍頭的時候為什麼要先砍頭和留人?

《清史多爾袞傳》裡記載了順治帝和兩位大臣的故事,這兩位大臣叫彭長庚和許爾安,他倆因為為多爾袞洗白,惹得順治帝大怒,當時就要對兩人斬立決。但聖旨下完沒多久,順治帝就為自己的行為懊悔不已。在行刑最後真的出現了“刀下留人”,免了兩人死罪,將其發配到邊疆。

實際上,這種情況在清朝十分常見,律學家薛允升曾記載“朝廷矜釁罪囚,於應死之犯屢蒙宥免,全活著不下十萬萬”,這裡點明瞭清朝至少有十萬萬“刀下留人”的案例。

古代砍頭的時候為什麼要先砍頭?砍頭的時候為什麼要先砍頭和留人?

因此,清朝的劊子手也精的很,他們知道皇帝有時候只是嚇唬人而已。因此在行刑,他們有時還會故意放慢動作,就等那句“刀下留人”。而這句話一出,他們必立刻停手,這也是電視劇裡為何出現那種場景的原因。

說到底,“刀下留人”的劊子手行規和“三奏而後決”本質上是一樣的,都是為減少冤假錯案的發生,古代的司法程式跟現在完全不能比,所以才有“刀下留人”的現象。而在一個成熟的現代司法體系中,“刀下留人”可以說是幾乎不存在的。

TAG: 刀下留人劊子手皇帝清朝赦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