淩統是誰?三國時期東吳的重要將領,為何史學家對淩統評價那麼高?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亂世出英雄。一部《三國志》,寫盡了波譎雲詭的歲月和魚貫穿梭的戰將。在“異人輻輳,猛士如林”的年代,淩統無疑是非常突出的一位。《三國志》稱孫權為首的東吳政權人才濟濟,“張昭為師傅,周瑜、陸公、魯肅、呂蒙之疇入為腹心,出作股肱;甘寧、淩統、程普、賀齊、硃桓、硃然之徒奮其威,韓當、潘璋、黃蓋、蔣欽、周泰之屬宣其力”,足見淩統是東吳興起時期的重要將領。1800多年過去了,很多有關淩統的史蹟也變得模糊起來,先擇要予以考證,以求教於同仁。

作者 陳杰 餘杭縣誌

淩統是哪裡人?

淩統是誰?三國時期東吳的重要將領,為何史學家對淩統評價那麼高?

《三國志·吳書·淩統傳》:“淩統字公績,吳郡餘杭人也。” 西漢時,今浙江境域分屬於會稽郡、丹陽郡。但會稽郡範圍過大,“東漢永建四年(129年),遂從浙江中分,南為會稽郡,北為吳郡,實行吳會分治,錢塘江以北的十三縣別屬吳郡。”餘杭縣原屬會稽郡,此後歸屬吳郡。

淩統是誰?三國時期東吳的重要將領,為何史學家對淩統評價那麼高?

由於《三國志》有明確的記載,明清餘杭地方修志,均以此為依據,更佐證於與淩統相關的遺蹟,因此淩統是餘杭縣人,當屬無疑。只是近來網上有一些極為個別的臆測,如有人依據嘉興南湖的東南面有一條“凌公塘”,凌公塘附近有一個凌公塘村,據該村淩姓老人述,他們是淩統後人,就依此推測淩統是嘉興凌公塘一帶的人。即使凌公塘是當年淩統率軍民所開掘,淩統後人確有居住在凌公塘的,但也不能說明淩統故里在嘉興凌公塘。又如,近年來在江蘇丹陽青陽鎮發現淩統墓,有人就說淩統是青陽鎮人。這些都是無稽之談,不值一駁。

淩統是誰?三國時期東吳的重要將領,為何史學家對淩統評價那麼高?

至於淩統故里在餘杭的什麼地方?明清餘杭縣誌或其他地方誌均未記載。1990年出版的《餘杭縣誌》載:“相傳鸕鳥鄉凌家堂為其故里。”2013年出版的《餘杭通志》亦作相同記載。按當地口耳相傳的傳說或代代延續的民俗(如鰲魚燈表演等)來看,凌家堂為淩統故里,基本可以成為定論。

淩統是誰?三國時期東吳的重要將領,為何史學家對淩統評價那麼高?

鸕鳥鰲魚燈

淩統活了幾歲?

首先看《三國志》的記載:“事畢當出,會病卒,時年四十九。”《三國志》並未記載淩統的卒年是在哪一年,只是說淩統死時是49歲。這一說法,影響深遠,明清餘杭縣誌均採用了這一說法。但後人對這一說法,一直存在質疑。比較合理的解釋是,淩統死時只有29歲。因此《三國志》“時年四十九”的記載有誤。其理由如下:

淩統是誰?三國時期東吳的重要將領,為何史學家對淩統評價那麼高?

《三國志·吳書》和《資治通鑑》記載的淩統事蹟到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止。

是年,陸遜向孫權建議蕩平山寇,“可大部伍,取其精銳”,孫命陸遜討伐山越地區,陸遜“破之”,“遂部伍東三郡”(東三郡,丹陽、新都、會稽)。淩統認為可採取招撫政策,亦在家鄉部伍,募兵萬人,隨後即逝。此後孫權的歷次重大軍事行動,《三國志》中均未見淩統的行蹤。如果淩統卒年49歲,當為237年,作為東吳重要將領,20年中不可能沒有淩統的行蹤。可見《三國志》言淩統卒年49歲有誤,疑為29歲之誤。《三國志·吳書·淩統傳》敘述“統年十五,孫權使其攝父兵”起,亦即從建安八年(203年)到建安二十二年(217年)這14年中,淩統的生平事績有據可考,其生平也正合29歲之數。

淩統是誰?三國時期東吳的重要將領,為何史學家對淩統評價那麼高?

《三國志·吳書·駱統傳》可以印證淩統卒於217年。

據駱統傳的描述,“及淩統死,復領其兵。”駱統在淩統死後接管了他的兵權,接著就在222年和陸遜一同攻破了宜都的蜀軍。黃武初年(222年),駱統與嚴圭擊破曹仁,封新陽亭侯。如果是49歲逝世,逝世時間是237年,駱統就不可能在淩統逝世後222年之前接管他的兵權,與淩統傳有矛盾之處。可見淩統早在黃武初年陸遜破劉備於宜都之前就死了。

淩統是誰?三國時期東吳的重要將領,為何史學家對淩統評價那麼高?

淩統逝世時,他的兒子尚年幼,《三國志·吳書·淩統傳》雲:“統卒,二子烈、封,年各數歲,權內養於宮,愛待與諸子同。及八九歲,令葛光教之讀書。”

“年各數歲”大約四五歲左右,如果淩統卒年49歲,不大可能會有數歲的幼子。曹雲先生指出:“這不符合古代的傳統婚姻觀念。只有看作淩統英年早逝,才符合邏輯。到了淩統二子長大成人,孫權便還其故兵,應當是駱統卒後(黃武七年後),其時烈、封大約已十五六歲,到了淩統掌兵的年紀了。這是極有力的證據。”深以為是。

淩統是誰?三國時期東吳的重要將領,為何史學家對淩統評價那麼高?

淩統卒年並非只有《三國志》一書的記載。

《建康實錄》:“統為人性好接物,親賢愛士,輕財重義,有國士風。年二十九歲卒。”《永樂大典》收錄了《吳志》:“淩統病卒,時年二十九。” 《諸史拾遺》的作者錢大昕認為:“計統之年,殆未逾三十。”

淩統是誰?三國時期東吳的重要將領,為何史學家對淩統評價那麼高?

因此,《三國志》記淩統卒年49歲,很有可能為傳抄之誤,並非作者原意。1990年嶽麓書社版《三國志》根據歷代各種善本標點校記,在整理過程中,用圓括號()表示刪字,用〔〕括號表示增字,將淩統的卒年校改為“會病卒,時年(四)〔二〕十九。”2002年嶽簏書社《三國志》修正版已正式校成:“事畢當出,會病卒,時年二十九。”2013年出版的《餘杭通志》也已將淩統的卒年更正為217年,“事畢病卒,年僅二十九歲”。

淩統是誰?三國時期東吳的重要將領,為何史學家對淩統評價那麼高?

江陰青陽鎮淩統衣冠墓

據《浙江通志》卷27

吳偏將軍淩統墓 成化杭州府志在浮裡界【傳詳武功】

據《大清一統志》卷29

淩統墓【在餘杭縣西北六十里】

注:浮裡界(今餘杭區鸕鳥鎮)

部伍亭 鹹淳臨安志在餘杭縣東北二里呉將淩統家餘杭募鄉兵置部伍於此 ... 【萬厯杭州府志今其南有部伍橋亭廢橋存】

淩統是誰?三國時期東吳的重要將領,為何史學家對淩統評價那麼高?

話說東漢末年,這裡有個村子叫全城塢(今仙佰坑村),全城塢坐落在鸕鳥山下,靠近山溝溝村,一條小溪盤旋著穿過依山而建的村莊,有一掛瀑布,水自鸕鳥山上直瀉而下。家居全城塢的山民多以種植毛竹和果木為業,在一派山鄉野趣中過著安逸自在的生活,數百上千年來從未被人打擾過。

淩統是誰?三國時期東吳的重要將領,為何史學家對淩統評價那麼高?

全城塢裡有個凌家堂,村民以淩姓者居多,凌操(?—203年)及其獨子淩統(189年—217年)便出生在這裡。凌家家境貧寒,但與生活同樣拮据的鄉人不同的是,父子倆都練就了一身好武藝,尤其是淩統,自小隨父舞刀弄槍,力大超群,武功了得,方圓百里無人能及。其間,正值戰亂紛起、群雄逐鹿,魏、蜀、吳三國均欲奠定建國基業之時,一場連綿不斷的酷烈戰爭,徹底改變了淩氏父子倆的命運。

淩統是誰?三國時期東吳的重要將領,為何史學家對淩統評價那麼高?

建安二年(197年),起兵江東的孫策(175年—200年)帶兵征討吳郡地方武裝嚴白虎,白虎不敵,敗走餘杭,準備去投靠故友許昭,他縱容潰退計程車兵一路劫掠,令沿途村民驚恐不安,叫苦不迭。此時,會武功的凌操帶領鄉人族眾操起各種武器與白虎兵士展開一番廝殺,並將其擊退,衛護住了家園。不久,凌操毅然帶領年歲尚幼的兒子投奔孫策,成為東吳名下的一員戰將。

淩統是誰?三國時期東吳的重要將領,為何史學家對淩統評價那麼高?

建安五年(200年),孫策在一次狩獵中遇刺身亡,凌操和淩統繼續追隨孫策胞弟孫權(182年—252年)。在之後的一場場征戰中,凌操常常奮不顧身,一馬當先,勇猛異常,被孫權封為破賊校尉。第三年,凌操隨孫權西伐江夏太守黃祖,他輕舟獨進,奮勇殺入夏口(今武漢武昌境內),不幸被黃祖部將甘寧一箭射中,當即身亡,屍首被其子淩統駕舟冒死奪回。此時,凌操脫離鸕鳥鄉土,入職孫氏軍營才短短六個年頭。

淩統是誰?三國時期東吳的重要將領,為何史學家對淩統評價那麼高?

凌操陣亡後,十五歲的少年淩統被孫權封為別部司馬,率領有萬餘將士的其父舊部,代行破賊校尉之職。淩統“雖在軍旅,親賢接士,輕財重義,有國士之風”(陳壽《三國志·吳書·淩統傳》),在接下來隨孫吳與曹魏你來我往的鏖戰中,他出生入死,屢建戰功,功名顯赫,成為孫權十分器重的一員猛將,軍中職位也一路升遷,直至右都督、偏將軍。

淩統是誰?三國時期東吳的重要將領,為何史學家對淩統評價那麼高?

一次,淩統向孫權建議,用恩威並施的方法可降服剽悍、善戰的山越(餘杭山區)人,孫權以為是,命淩統去征討,由於淩統在軍界一向有善待兵士、愛護部下的好名聲,進軍路上,受到山中人的敬仰和歡迎,在那裡他沒動用一刀一箭,投奔他帳下的精兵就達上萬。途經餘杭縣城,他出入寺門,拜會縣城官吏和親舊故人,好不開心,不料,在準備帶領部隊開拔時突然病發身亡,卒年二十九。直至那一年,他為東吳孫氏政權東征西討、攻城拔寨、建功立業也沒超過十四個春秋。

淩統是誰?三國時期東吳的重要將領,為何史學家對淩統評價那麼高?

過了近百、上千年之後,淩統成為正史《三國志》和古典小說《三國演義》人物圖譜裡一個不可或缺的人物,《三國志》作者陳壽更是將其歸入“江東十二虎臣”之列,併為其作《吳書·淩統傳》。

淩統是誰?三國時期東吳的重要將領,為何史學家對淩統評價那麼高?

那麼,這位在餘杭縣城“會病卒”,英年早逝,孫權聞訊“哀不能自止,數日減膳,言及流涕”(《淩統傳》)的“江東虎臣”,他的下葬處,入土為安的地方在哪裡?一直成為餘杭鄉人,尤其是淩氏宗親關注、尋找的一個焦點。雖有地方誌書記載,卻多有出入,尤其是期間相隔著一段極其漫長的歲月,要找到淩統的墓葬原址談何容易,故長期以來成為一個無解的歷史謎團。

直到上世紀90年代初,華東淩氏宗親聯誼會(首任會長凌煥新系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主任)為尋找淩統下葬原址,經過多年的調查尋訪、查閱志書以及專家論證,最終確定江蘇省江陰市青陽鎮悟空寺西側為各地堂口始祖淩統的墓葬地。

光緒《江陰縣誌》載:“凌右都督承烈都尉統墓在青陽華藏塔西南半里,現存華表柱二”。據說,墓地原有石人、石馬和石碑,華表柱北有並列的三座土丘,土丘被一圈弧形的河水圍繞著,當地人管它叫“石柱墳”。在墳塋修復之前,墓地地表以上部分雖遭受過一些破壞,但未曾被人盜挖過。

1992年,淩統墓葬地被江陰市認定為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清明節前夕,市政府已將淩統墓地修繕一新。清明那天,來自全國8省市的淩氏宗親300餘人在此隆重舉行“癸巳年公祭淩統墓”活動,參加祭祀的,大多為文化教育界和企業界上層人士,還有一位身份特殊的跨國宗親——寮國常務副總理凌緒光發來賀信。這之後,每逢清明節前後,均有來自海內外的淩氏宗親拖兒帶女、路遠迢迢地來到江陰墓地尋祖掃墓,至今延續不斷。

淩統家鄉餘杭方面的淩氏研究者也試圖揭開這個千年不解之謎。

2016年5月30日,《餘杭晨報》刊登了陳杰《關於淩統的幾處史實(史蹟)考證》的文章,文中引用清嘉慶《餘杭縣誌》所記:“偏將軍淩統墓在縣西北六十里,在止戈鄉浮裡界王原之上,遺址尚存”,考其位置,大致就在現今鸕鳥鎮一帶的區域內,可以跟淩統是鸕鳥鎮全城塢凌家堂人的史志記載相印證。不過,該文作者也坦言:“唯一遺憾的是,在鸕鳥鎮或凌家堂至今沒有發現過淩統的墓。”也就是說,所謂的“淩統卒後葬於餘杭”只有書證沒有物證。

北宋人樂史編撰的《太平寰宇記》也有“蘇州吳縣東北皋亭山有淩統墓,前有碑”的記載,但跟上述志書所指地域相去甚遠。

明代萬曆《杭州府志》指出其訛誤:“今皋亭山,實在仁和縣,吳縣無此山。”清代嘉慶《餘杭縣誌》亦指出其“不足信”:“以《吳書》考之,統實卒於故里,謂吳縣者,不足信也。” 《太平寰宇記》所謂的淩統墓地在蘇州吳縣一說被後來的志書所否定。“

以《吳書》考之,統實卒於故里”,卒於家鄉而葬於家鄉,符合我國民間相沿成俗的喪葬理念,“淩統死在家鄉,沒有葬在餘杭之外的道理”,《關於淩統的幾處史實(史蹟)考證》一文說得更為直白。更何況,1800年之前,交通、運輸工具不發達和當時戰亂不斷等諸多因素下,要將淩統遺體輾轉異地他鄉,葬於遠離餘杭五六百里、緊靠長江的江陰縣一個名不見經傳的青陽小鎮悟空村,絕非是一樁說挪就挪的易事,其難度可想而知。

由是,直到華東淩氏宗親聯誼會公佈淩統墓葬原址之前,出於謹慎,誰也不敢輕易下此斷言。不過也有人給出過解釋,歸結起來有二:

一、

淩統生前長期屯兵長江中下游一帶,又在合肥逍遙津渡口救過東吳主公孫權一命,故卒後被安葬於吳國太(孫策、孫權之庶母)的寓所王家寺院(後改稱悟空寺)的邊上,有親兵長期在此守墓;

二、

淩統母親為了報恩,命人將其子葬於江陰青陽,守護吳國太於招隱寺(即後來的悟空寺)。回答最為直接的,要數《江陰日報》的一篇報道:“淩統死後為何不魂歸餘杭故里,卻埋葬在青陽悟空寺呢?……青陽也是淩統一生戎馬之地,長眠在這塊土地是他難以割捨的國土情結。他死後葬於吳國太寓所下首(西)約千米之處,也符合江南傳統的風水習俗。

此報道發表於華東淩氏宗親聯誼會公佈淩統墓葬原址之後的2011年4月17日。不過,同樣遺憾的是,這類解釋和介紹雖然也言之鑿鑿,然而卻沒有一個能提供史志印證,亦即是說,無法出示至關重要的有效書證。

因此,這反倒說明,即使時光再流逝成百上千年,“淩統為何遠葬江陰”可能依然會是一個解不開的謎團。

而那些堅稱“淩統死在家鄉,沒有葬在餘杭之外的道理”的餘杭淩氏研究者,雖以沒能在鸕鳥一帶找到“偏將軍淩統墓”遺址為一大憾事,但他們還是發現了不少與淩統有關的歷史遺蹟:靈通將軍廟(淩統廟)。

據傳在老餘杭縣城東南里許豐樂坊內,古時廟內香火鼎盛,清代著名詩人厲鶚曾為此寫有詩作《步餘杭溪上謁凌將軍廟》;部伍橋和部伍亭,淩統卒前在山越收編鄉兵,為便於大部隊透過,置部伍橋與部伍亭(“部伍”為古代軍隊編制單位,泛指軍隊),後橋存亭廢;洗馬嶺,傳說淩統在此山嶺上洗過戰馬;忠義孝弟(悌)祠,供百姓常年祭祀包括淩統在內的三十餘位名人佳士。時至今日,有關淩統的歷史遺蹟唯有部伍橋仍儲存完好。此橋幾經“圯於水”後,於宋鹹淳十一年(1806年)由里人重建,位置在今餘杭街道南渠河與沙港口交接處,現為杭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文章來源 餘杭縣誌 杭州日報

淩氏文化宣傳部

全球淩氏文化宣傳部

2013年由凌玉芬創辦成立,義務攝製,淩氏影片圖文作品數百篇,以推動各地淩氏家族發展文化傳承為己任,協助家族各地宗長尋祖修譜和調閱正史地方誌。

TAG: 淩統三國志餘杭餘杭縣淩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