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多歲的慈禧為何能擊敗位高權重的八位輔政大臣?

撰文:趙立波

1861年8月,咸豐帝在熱河去世,臨終之際決定由肅順、載垣、端華等八人為“贊襄政務大臣”, 據《熱河密札》記載:“八位共矢報效,極為和衷,大異以前局面”,然而這種局面因慈禧為代表的後宮勢力和恭親王奕訢聯合政變下迅速結束。

二十多歲的慈禧為何能擊敗位高權重的八位輔政大臣?

相關影視畫面

慈禧和恭親王奕訢裡外配合,僅僅六天的時間,就剷除了肅順、載垣和端華三位主要人物,其他五位大臣也被革職的革職,充軍的充軍,“贊襄政務王大臣”全軍覆沒。慈禧、慈安和恭親王奕訢行動之迅速,措施之得當,讓人慨嘆:“辦理神速,為中外人情所不料,尤有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清朝野史大觀·清宮遺聞》)。這次閃電政變徹底改寫了歷史走向。

曾經咸豐一朝位高權重的肅順在臨刑時痛罵道,“

想不到,受了小娘們的算計。”

《老太監的回憶》如果這句話屬實,那麼從根本上來講,肅順就是太不瞭解慈禧,一個“想不到”徹底讓權臣肅順身敗名裂。如果要問咸豐一朝誰最得勢?那麼非肅順莫屬。

二十多歲的慈禧為何能擊敗位高權重的八位輔政大臣?

相關影視畫面

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11月26日)十月肅順出生於鄭親王府,為鄭親王烏爾恭阿第六子,庶出,野史稱其母是回人。道光年間,考封三等輔國將軍,授委散秩大臣、奉宸苑卿。咸豐帝即位,擢內閣學士,兼副都統、護軍統領、鑾儀使。

二十多歲的慈禧為何能擊敗位高權重的八位輔政大臣?

咸豐朝最大權臣肅順

咸豐四年(1854年),授御前侍衛,遷工部侍郎,歷禮部、戶部。咸豐七年(1857年),擢左都御史、理藩院尚書,兼都統。英法聯軍入侵廣州,肅順主戰,反對恭親王主和。咸豐八年,調禮部尚書,仍管理藩院事,又調戶部。

肅順是滿洲官吏出身不多有才學能力的人,在咸豐時期,大力整頓財政,查辦“鈔票舞弊案”後,解決了許多財政困難,並抓捕了大批貪汙官員。不光如此,他提出要減少八期俸祿:“因為道鹹間朝政腐敗,八旗揮霍無度,必須以猛濟寬不可。”這一措施推進後,雖然減輕了財政負擔,遏制了八旗腐壞風氣,但是肅順卻得罪了大量的滿洲官員,因此在被誅殺後,許多滿洲官員拍手稱快。

二十多歲的慈禧為何能擊敗位高權重的八位輔政大臣?

辛酉政變

咸豐九年,構陷科場主考、軍機大臣、文淵閣大學士柏葰斬立決。肅順監斬,自此以後,“司文衡者懍懍畏法,科場清肅”,整整三十年。《清史稿》正是肅順的鐵腕高壓,一下子徹底震懾了科場風氣。

正是因為咸豐事事聽從其建議,也導致了最終咸豐倉皇逃離北京,咸豐十年,(1860)英法聯軍來犯京師,力勸咸豐帝置國際公約於不顧,綁架外交使節巴夏禮,後隨咸豐帝“北狩”熱河,授御前大臣、內務府大臣,至是以戶部尚書協辦大學士,署領侍衛內大臣,至此肅順權利達到頂峰。曾國藩能夠全面平定太平軍不光是自己的個人能力,如果離開肅順關鍵時刻的推薦,則歷史最大功名將與曾國藩失之交臂。

二十多歲的慈禧為何能擊敗位高權重的八位輔政大臣?

曾國藩畫像

咸豐十年(1860年5月),太平軍攻陷蘇常,咸豐帝準備調湖北巡撫胡林翼為兩江總督,肅順認為:“胡林翼在湖北措注盡善,未可挪動,不如用曾國藩督兩江,則上下游俱得人矣。”《庸庵日記》以此可以印證肅順“優禮賢士,而又有知人之鑑定”的口碑。

不光如此,肅順雖然出身滿洲貴族,卻不太對滿洲官吏感冒,認為他們大多數都是不學無術之徒,正因為肅順能夠跨越民族立場,在他的大力推薦下,先後保舉了曾國藩、胡林翼、左宗棠等中興名臣。尤其左宗棠當時因為在湖南官場罵了一位武官“王八蛋,滾出去”被告,咸豐帝命人查證,如坐實將對左宗棠“立即正法”,正是因為肅順對咸豐說:“人才難得,自當愛惜”後,最終才將左宗棠救下。

二十多歲的慈禧為何能擊敗位高權重的八位輔政大臣?

慈禧和小叔子奕訢的叔嫂合謀

不光如此,咸豐七年(1857)在擔任藩院尚書時,肅順被咸豐委派“辦理俄夷之事”進行劃界談判,原因是此前奕山“分界一事辦理糊塗”,經過三次與俄國垃圾談判,在肅順不斷強硬的“必須和平辦事,不相侵佔”、“中俄貿易可能中斷”的強硬警告下,最終達成了協議,也因此肅順成了“歐洲人的主要敵人之一”。

也正因為肅順一直在“臺前”忙碌,因為深得咸豐信賴,得罪了一大批權貴,其個人在作風上也有所膨脹,最終因誤判慈禧和恭親王奕訢的能力,而導致慘烈解決,在臨死前大罵的“想不到”便成了他最後的悲劇嘆息。

TAG: 肅順咸豐咸豐帝恭親王曾國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