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印記·河湖文化說丨急公好義修水利

LAO MIN NAN

節目影片

window。DATA。videoArr。push({“title”:“急公好義修水利20220719”,“vid”:“w3348t17hha”,“img”:“http://inews。gtimg。com/newsapp_ls/0/15111546010_640480/0”,“desc”:“急公好義修水利20220719”})

歷史印記·河湖文化說丨急公好義修水利

建陡門、挖水塘、修堤築陂……興修各種水利工程,自古以來都是百姓種植作物、發展農業的法寶。翻開《晉江縣誌 水利志》,開篇記載:“我晉自唐、宋、元、明以逮於今,名宦鄉賢之留心水務者,代不乏人。”不管官方還是民間對水利的重視可見一斑。在晉江,水利設施建設尤其可見慈善精神。截至清道光年間, 晉江有記載的水利設施有15個湖、47個塘、84個陂等。

歷史印記·河湖文化說丨急公好義修水利

“六里陂,在郡城南關外,自二十七都至三十五都,永靖、和風、永福、永祿、沙塘、聚仁六里,內積山之源流,外隔海之潮汐,納清洩滷,環數十里,無田不資灌溉。”從《晉江縣誌》的記載,我們不難看出,六里陂的灌溉範圍之大,對當時的農業生產有著重要意義。

歷史印記·河湖文化說丨急公好義修水利

對現代人來說,修建一座水利工程,都不能算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對古代人來說,其艱辛程度更是難以想象。

歷史印記·河湖文化說丨急公好義修水利

古老的廟宇雖然隨歲月的更迭消失,美好的故事卻被流傳下來,吳公急公好義的精神,傳承至今。

歷史印記·河湖文化說丨急公好義修水利

行走在晉江,在不經意間,你可能會在某塊石碑上,發現古老的水利故事,人們透過立碑報答,並告誡後人感懷先人,不忘恩情。一方方碑刻背後無不訴說著一段段無私奉獻的過往。

歷史印記·河湖文化說丨急公好義修水利

歷史印記·河湖文化說丨急公好義修水利

歷史印記·河湖文化說丨急公好義修水利

海岸長橋碑刻群明確記錄了自宋代到明清、直至民國的八百餘年間,民眾興建修繕海岸長橋的過程。無論是鄉紳、普通百姓或是海外華僑,他們捐資出力,都以公益為己任。

歷史印記·河湖文化說丨急公好義修水利

水利工程的興修,體現了慈善對增進民生福祉的重要作用,它促進了晉江農業的發展,為海洋商貿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949年後,政府更是重視水利建設,帶領群眾艱苦拼搏、團結協作,一批以灌溉為主的渡槽、水庫等紛紛落成。留存下來的水利文化遺產,是晉江人樂善好施精神的最佳例證,值得我們世代相傳。

歷史印記·河湖文化說丨急公好義修水利

編輯

| 杜少雄

責編

| 許水艇

稽核

| 陳詩章 蔡豔豔

TAG: 水利晉江急公好義水利工程修水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