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歲少女無意墮胎,竟然做出如此震撼的舉動!美國人民都震驚了

墮胎合法化

,一個在中國不怎麼會提起的話題,卻在大洋彼岸的美國爭論了近50年。

一方認為胎兒在未出生之前是女性身體的一部分,而女性擁有身體的自治權,那麼墮胎合法。

另一方認為胎兒擁有心跳後便是一個獨立的生命體,墮胎就如同殺人,不合法。

你同意何種觀點?

一位來自賓夕法尼亞州鄉鎮的17歲女孩無意去站隊,她只是還未做好成為母親的準備,選擇了墮胎這種醫療行為——

《從不,很少,有時,總是》

《Never Rarely Sometimes Always》

17歲少女無意墮胎,竟然做出如此震撼的舉動!美國人民都震驚了

這部電影出現的時機特別微妙,

因為就在去年的五月份,美國關於女性墮胎問題掀起了一場浩浩蕩蕩的浪潮。

顯然,

墮胎已經從一個醫療話題成為一種政治議題。

政客們選擇何種立場,代表了他們將獲得何種選民的支援。

17歲少女無意墮胎,竟然做出如此震撼的舉動!美國人民都震驚了

但正如我們上文所說的,這部電影無意於去討論這些政治議題,而是以一種近乎白描的方式將視角對準那個想要墮胎的女孩。

在影片中,

17 歲的奧頓意外懷孕,她的家鄉無法滿足自己墮胎的需求,於是乎,她在表親的陪伴下,進行了一場跨洲的墮胎之旅。

在特別重視社會以及政治話題性的柏林電影節上,影片拿下了評審團大獎,

而它也在這個時期給了我們一個切口,去看看關於這場紛爭背後的真實情況。

17歲少女無意墮胎,竟然做出如此震撼的舉動!美國人民都震驚了

奧頓(右)和表親(左)的扮演者

與其說影片透過奧頓的遭遇批判了不合法的墮胎法律,不如說側面體現了墮胎合法化的優點,

在擁有這種選擇下,奧頓其實是受益方

因此,在賓州小鎮的診所裡,儘管醫生無法滿足奧頓的墮胎要求,也會盡最大限度的給她提供各樣的資訊幫助。

儘管紐約州醫院外有很多人唱著宗教歌曲反對墮胎合法化,奧頓依舊能夠得到更好的醫療幫助。

17歲少女無意墮胎,竟然做出如此震撼的舉動!美國人民都震驚了

紐約州醫院外唱著宗教歌曲的反對者

更重要的是,

這些幫助不僅來自於生理上,還有心理上

當奧頓接受墮胎手術前,醫生熱心的向她提供住行服務,也耐心的問了她很多問題。

這些問題從最初的身體健康,慢慢轉移到奧頓與性伴侶的方向上。

醫生說:“這些問題會比較私密,你只需要回答‘

從不、很少、有時、總是

’,就像做選擇題。”

17歲少女無意墮胎,竟然做出如此震撼的舉動!美國人民都震驚了

醫生:“你的性伴侶威脅或恐嚇過你嗎?”

隨後,鏡頭定格在了奧頓的面部上,觀眾能近距離的看到她的表情變化,也能感受到她的內心從抵制到釋放的過程,而醫生則在每一次的提問後,強調著

“從不、很少、有時、總是”

四個選項。

相信所有人在看到影片中的這一幕後,都會永遠的記住這個一開始看似複雜的片名。

17歲少女無意墮胎,竟然做出如此震撼的舉動!美國人民都震驚了

從不(Never) 很少(Rarely) 有時(Sometimes) 總是(Always)

這些詞彙前後並不是有著修飾詞或者銜接詞,它們就是一個選項,這些選項超越了簡單的“是與否”,給予了這種遭遇下的女性更多選擇,從而去解放她們試圖壓抑的情緒。

醫生的提問邏輯以及奧頓受到的幫助都是在墮胎合法化的情境下得以實現的。

在這項法律下,女性不僅擁有生育權以及對身體的決定權,還可以享受到全方面的服務

17歲少女無意墮胎,竟然做出如此震撼的舉動!美國人民都震驚了

去年5月21日,墮胎權利活動家在美國最高法院外舉行集會。

可惜的是,奧頓在生活中遇到的好,只有這些了。

她更多的是在承受著難以啟齒的道德壓力,面對著社會上物化女性的男性以及現實的經濟困境

奧頓不敢把自己意外懷孕的事情告訴母親,而繼父則是一位舉止猥褻的噁心傢伙。

她和表親在打工的地方,每日都要遭到主管的騷擾,而當她們來到紐約時,又在地鐵上看到了當眾肆意撫摸下體的男性。

甚至是唯一熱心的男孩,也在滿足了自己的私慾後,才選擇去幫助她們。

17歲少女無意墮胎,竟然做出如此震撼的舉動!美國人民都震驚了

兩人在紐約地鐵上遇到的猥瑣男

比起因為法律而一路波折的墮胎旅程,未成年的奧頓遇到的其實是殘酷的現實。

我們無法想象當墮胎在奧頓的國家不再合法後又是如何,難道她只能跨國來實現自己的墮胎意願嗎?

擁抱墮胎合法化,或許是這些女性唯一的選擇,無奈且悲哀。

17歲少女無意墮胎,竟然做出如此震撼的舉動!美國人民都震驚了

可單純體現女性的無奈,能夠換回女性的權利嗎?

不僅不能,甚至會加深兩性之間的矛盾,讓權力的鬥爭愈演愈烈。

《從不,很少,有時,總是》至始至終都在以女孩奧頓的主觀視角來探索這個社會,在她的視角下,男性是物化女性的形象,劣根性也被放大到極致,

觀眾感受不到一個合理且客觀的男性視角

17歲少女無意墮胎,竟然做出如此震撼的舉動!美國人民都震驚了

影片的兩位女主人公

因此,影片在討論兩性關係的地方上戛然而止,僅僅只能評價為一部反映墮胎問題的現實主義題材作品,而不是一部優秀的女性主義電影。

一部優秀的女性主義電影,應該是在為女性爭取權益的同時,調和好兩性之間的矛盾。

但有一個現實問題是,兩性之間的矛盾是不可能透過一部又一部電影(藝術作品)來解決的,它的背後應該是整個社會思潮的變化,而我們現在仍然處在一個男權社會之中。

17歲少女無意墮胎,竟然做出如此震撼的舉動!美國人民都震驚了

《82年生的金智英》

以去年的熱門電影《82年生的金智英》為例,影片中的家庭主婦金智英既有一個收入不菲、溫柔體貼的丈夫,又有一個非常可愛的女兒,然而她的內心卻揹負著無比沉重的枷鎖。

當金智英選擇在照顧孩子的同時去工作時,丈夫勸她

“我能支撐起這個家,你不用太累了”

,丈母孃說:

“我兒子都這麼努力了,你還在忙活什麼?”

在男權社會下,絕大多數的男性自出生時就被教導要肩負起更多的社會責任以及成為家庭的頂樑柱,而女性則被放置在較弱的地位,是需要被保護的一方。金智英得到的回覆就是在這樣一個社會下最真實的狀況。

17歲少女無意墮胎,竟然做出如此震撼的舉動!美國人民都震驚了

可惜的是,儘管《82年生的金智英》描述了許多丈夫的困境,卻在現實中遭到了眾多男性的抵制,很多男性認為

“男人們都做這麼多事情了,女人怎麼還不滿足?”

面對這些問題,我們無法改變,也無力去改變,只能試著讓情況不要變成極端。

17歲少女無意墮胎,竟然做出如此震撼的舉動!美國人民都震驚了

當代韓國社會的問題是厭女(misogyny)已經成為了一種極端,女性被迫去覺醒

同樣的,男權社會給人們的影響在《從不,很少,有時,總是》中也有體現,視角則更精準的轉移到了女性身上。

奧頓的墮胎之旅讓她成為一個相對來說獨立的女性,甚至導演都沒有交代過他的性伴侶是誰,但她正慢慢失去對男性的信任,

或許在覺醒後她又將成為一個對女性主義持有極端態度的人

而奧頓的表親,則是向社會妥協的女性,她知道如何滿足男性的慾望來獲取利益。從這個角度上看,她將自己置於弱勢地位,並

潛移默化中接受了將女性物化的事實

問題依舊沒有得到妥善的解決,反而有可能滋生更強烈的矛盾,這是男權社會下的困境。

17歲少女無意墮胎,竟然做出如此震撼的舉動!美國人民都震驚了

放在現實生活中,17 歲的奧頓意外懷孕後,可能受到的最多評價是

“她怎麼這麼不檢點,她怎麼不愛惜自己的身體?”

顯然,這種指責也不是沒有道理。但同時,我們又不能忘記懷孕是雙方的事情,男方同樣有不可推脫的責任。

過多的討論如何解決,不如從根源上談論問題。

17歲少女無意墮胎,竟然做出如此震撼的舉動!美國人民都震驚了

透過奧頓與醫生的交談,我們能得知她豐富的性生活,並且在一年之內有過兩個性伴侶,那我們應該只去指責這樣的一個女孩兒嗎?

在美國社會,法定成人年齡為 18 歲,實際上則是 21 歲,這個標準在如今看起來有些過高了,因為未成年人越發早熟,數字上的界限似乎無法描述得清楚。

17歲少女無意墮胎,竟然做出如此震撼的舉動!美國人民都震驚了

因此我們將視野放置在更廣闊的全齡段上,無論是男性,還是女性,在追求慾望上都是沒有對錯之分的,因為慾望本身是無罪的,這是人類取悅自己的一種方式。

但同時,

追求慾望自由的過程中是受到約束的,這種約束來自於法律和社會倫理道德,並且以人類自身的安全性為底線。

真正擁有性自由的女性是知道自己在做什麼,自尊自愛且對自己子宮負責任的女性。

奧頓沒能做到,因為這背後比我們想象的複雜的多。

17歲少女無意墮胎,竟然做出如此震撼的舉動!美國人民都震驚了

從對談中,我們得知奧頓曾被強迫發生性關係,並且沒有抵抗。原生家庭的影響,讓她對男性沒有合理的認知,還有不良的性教育等等方面,都讓她最終遭遇了現在的情況。

同樣的,那個讓奧頓懷孕的男性也是一個不懂得約束慾望自由的男性。

這個時候又產生了一個疑問,像奧頓這樣的墮胎少女,或者說所有的女性,應該怎樣找尋出路?

17歲少女無意墮胎,竟然做出如此震撼的舉動!美國人民都震驚了

奧頓的表親“犧牲自己”換取了利益

奧頓的表親給了我們一個可悲的反面例子,她物化自己獲取利益,並且不在乎這種行為。

當女性使用身體符號換取合法的利益,長此以往,她們是自我實現的犧牲品,不是有自主性和自由的女性,而是被物化後可悲的女性。

無論是奧頓,還是其他的女性也好,都應該認知自己,把自己從男權社會中解放出來,與社會建立起聯絡,同時要記清楚“

只有約束自己才可以獲得真正的自由,自由不是放縱而是解放

”。

17歲少女無意墮胎,竟然做出如此震撼的舉動!美國人民都震驚了

奧頓最初想要自己墮胎的舉動

女性主義電影在近些年來層出不窮,在與《從不,很少,有時,總是》同臺競爭的柏林電影節上就還有

《逃走的女人》《溫蒂妮》《列夫·朗道:娜塔莎》

三部作品,它們都真切地反映了女性在這個現實社會中的遭遇,但同時讓男性去接受這樣的作品又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

17歲少女無意墮胎,竟然做出如此震撼的舉動!美國人民都震驚了

從左至右:《逃走的女人》、《溫蒂妮》、《列夫·朗道:娜塔莎》

本文談論的作品是從墮胎的視角出發,下一部作品可能從育兒的角度出發,但無論如何,女性主義電影都應該加以描述更多的男性視角,這些作品的出現不是讓我們完全改變,而是讓更多人認清一直存在又令人頭疼的問題。

沒有人能做到絕對的平衡,但可以避免極端的出現,這是男性、女性都應該意識到的事情。

TAG: 奧頓墮胎女性男性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