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後,日本人為什麼會打敗我們?看看這個國家的戰略思維

大清王朝一直以天朝大國自居,卻在鴉片戰爭中被打出原形。

特別是中日甲午戰爭中被蕞爾小國日本打敗,簽訂《馬關條約》之後,舉國上下一片悲觀。

這不僅僅是中日戰爭之後給支付鉅額戰爭賠款的巨大經濟壓力;更多的是因為千年以來我們極端鄙視,稱之為倭寇的日本人,居然徹底打敗泱泱大國。

甲午戰爭後,日本人為什麼會打敗我們?看看這個國家的戰略思維

如果說敗給英國,法國,美國等藍眼睛、白面板的洋人還有情可原的話;敗給跟我們一樣黃面板、黑眼睛的日本人叫人情何以堪?

甲午戰爭的爆發,也讓列強看透了大清紙老虎本質,他們爭先恐後向中國進軍,掀起瓜分狂潮。

而在諸多的列強中,歐洲的“最弱列強”義大利也不甘落後,加入瓜分隊伍。

1898年,佩盧內閣提出了租用中國三門灣的要求。

1899年2月,義大利公使馬迪訥奉羅馬當局之命,向清政府正式提出租借三門灣,租期為50年。

甲午戰爭後,日本人為什麼會打敗我們?看看這個國家的戰略思維

公使大人厚顏無恥的說,至於具體協議條款,不妨參照中德簽署的《膠州灣協定》。

三門灣位於浙江省台州市東北部沿海,毗鄰寧海、象山、三門三縣,位於象山港和台州港之間,是進出浙東沿海的重要門戶。

三門灣恰巧位於中國東南沿海中心段,地理位置優越,是個三面環陸的天然良港,戰略地位極其險要。

義大利租界的理由非常充足,英國人能租九龍,葡萄牙能租澳門,德國人能租膠州灣,我也可以租。

這正像阿Q說怒懟吳媽那樣:和尚摸得,我為什麼不能摸?

但是讓義大利始料未及的是,他們的要求被大清堅決拒絕。

義大利公使馬迪訥惱羞成怒,向大清遞交了外交照會。

甲午戰爭後,日本人為什麼會打敗我們?看看這個國家的戰略思維

可是大清官員連連看也沒看,原封不動給退回了。

1899年3月5日,總理衙門在致英國公使竇納樂的信中透露:“本衙門決不能接受義大利的要求,而且考慮到與義大利公使就此事進一步理論,無非是浪費筆墨,所以將原件退回馬迪訥先生。

3月8日,義大利政府通知公使馬迪訥,打算向清政府遞交最後通牒,指出“如果中國頑固拒絕義大利的要求,義大利將在四天內軍事佔領三門灣”。

義大利外交部在3月10日的12時30分電告馬迪訥讓他遞交最後通牒。

可是這封電報發出4個小時後,馬迪訥又受到政府一封電報,責令其擱置最後通牒。

兩封內容截然不同的電報,把馬迪訥搞蒙了,這是怎麼回事?

甲午戰爭後,日本人為什麼會打敗我們?看看這個國家的戰略思維

原來,向大清下達最後通牒的決定見諸報端之後,在義大利國內掀起軒然大波。

因為打仗不是小孩過家家,需要經過全國總動員,需要徵兵擴軍,需要準備戰略物資。

義大利距離中國萬里之遙,當時只有三艘軍艦在中國沿海,四天之內如何能開戰?顯然是亂彈琴。

因此義大利外交部後來再次發電,讓公使向不要下達最後通牒。

可是公使馬迪訥這時候,已經將最後通牒下達了。

義大利政府得知訊息後給駐華公使馬迪訥發了一封加急電報,命令其收回最後通牒。

這種出爾反爾的行為,等於自己打自己的臉。義大利對三門峽的領土要求,自然也就隨著這場外交喜劇而告終。大清取得了重大外交勝利,人民歡欣鼓舞、奔走相告。

甲午戰爭後,日本人為什麼會打敗我們?看看這個國家的戰略思維

弱國無外交,一向柔弱的大清,為什麼會取勝?

義大利內外交困、大清洞若觀火

如果說過英國、俄羅斯、日本對中國發動侵略是他們國力如日中天的話;義大利挑釁中國的時候,自己則是日薄西山。

19世紀80年代,義大利相繼遭遇了工業危機和農業危機,義大利的經濟舉步維艱,國內財政捉襟見肘。

義大利在1896年入侵非洲的衣索比亞,遭遇慘敗,內閣因此倒臺,這就說明了義大利的經濟和軍事實力都非常不堪。

鴉片戰爭已經過去幾十年,大清對歐洲各國情況瞭如指掌,知道義大利國力衰弱,沒有能力開戰,所以就採取了強硬政策。

清政府心裡明白,大清再弱,總比衣索比亞強多了吧?義大利能嚇得住誰?

甲午戰爭後,日本人為什麼會打敗我們?看看這個國家的戰略思維

列強極力反對,義大利孤家寡人

列強中英國實力最強,跟義大利關係最不好。

衣索比亞原來是英國勢力範圍,義大利在1890年,將英國人排擠出去,英國人懷恨在心,自然不支援義大利對中國動粗。

英國對義大利明確表態,想租可以,但是要商量辦事。

先決條件是“不能對中國施以武力,不能將三門灣的租借權轉予他國。”

那麼,其他列強態度如何?

義大利和奧匈帝國有著領土爭端,奧匈帝國不支援義大利。

德國跟奧匈帝國關係密切,所以德國不支援義大利。

義大利對法屬北非地區有野心,法國不支援義大利。

俄國在1892年跟法國締結軍事協定,成為盟友,也不支援義大利。

甲午戰爭後,日本人為什麼會打敗我們?看看這個國家的戰略思維

當時中國報刊《申報》就報道說:“在京其他外國公使對義大利的行徑不以為然”。

“英國政府獲知(最後通牒)後,奉勸義大利放棄這一態度。”

“俄國公使曾在公開場合批評義大利政府的侵略行徑,並私下慫恿清政府抵制義大利的貪婪企圖。”

綜上所述,義大利之所以會失敗,是因為天時地利人和他們都不佔據。

不過,這場爭端中,大清之所以勝利,實屬偶然。

跟國力無關,跟備戰無關,跟民意也無關。更不是慈禧她老人家偉大,決策“英明”。

如果說積極備戰就能免遭國恥,鴉片戰爭和甲午戰爭爆發前嗎,大清不是也積極備戰了嗎?

如果說態度強硬就能維護領土完整,近代史上大清哪一場戰爭在沒有爆發前,不是超級強硬?

如果說民意管用,割讓臺灣的時候,民意好像也不答應。

甲午戰爭後,日本人為什麼會打敗我們?看看這個國家的戰略思維

一個國家維護領土完整,靠的還是實力,嚇唬人不管用。

可是大清統治者不明白這些,被一場鬧劇式的外交勝利衝昏頭腦。

大清為此衝昏頭腦,告誡各省督撫:“日後遇萬不得已之事,可以不惜一戰,倘若開戰,萬無行議和之理。”

因此清政府才會在庚子之亂中向英、美、法、德、意、日、俄、西、比、荷、奧匈十一國列強同時宣戰,並頒佈《對萬國宣戰詔書》。

可是庚子事變中的強硬,最終引來了八國聯軍進北京的國恥。大清的統治者始終沒明白,沒有一個強大的國家支撐,外交態度上的強硬與軟弱,都是沒有意義的。

TAG: 義大利大清馬迪訥公使最後通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