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溝,戰國第一大基建工程,今何在?

戰國時期(公元前364年),魏惠王為爭霸中原,將都城從安邑(今山西運城市夏縣)遷至大梁(今河南開封市)。為營建大梁,魏國開挖了一條人工河,以北接黃河、南通淮泗,這條人工河就是鴻溝。

鴻溝從今鄭州滎陽市汜水鎮東北的板渚引黃河水東流,經滎澤、圃田澤、中牟縣,至開封市的北面折而南下,再經開封市通許縣東,周口市太康縣西、淮陽區南,入潁河通淮河。

鴻溝,戰國第一大基建工程,今何在?

在滎澤之東,鴻溝有一支流往東北經新鄉市原陽縣(古陽武縣)南,至封丘縣境內匯入濟水,稱為官渡水。

鴻溝將黃河與淮河之間的濟水、濮(pú)水、睢(suī)水、濊水( huì)、潁水、渦水、汝水、泗水、菏水等連線起來,形成了龐大的鴻溝水系。

圃田澤,《左傳》裡記為原圃,《史記》裡稱為囿中,“水盛則北注,渠溢則南播”,被設計為調節黃河與鴻溝水系之間流量的水庫。

睢水,從大梁以南自鴻溝分出後向東流,經商丘(今河南商丘市睢陽區)、宿州(今安徽宿州市),在今宿州市境內往東北流,過今徐州市睢寧縣以北,注入泗水。

濊水,又名氵歲水、澮水、渙水,從大梁以南自鴻溝分出後向東南流,經過蘄(今安徽宿州市南),流入淮水。

鴻溝以南,通往淮河、邗(Hán)溝、長江;以東,通往濟水、泗水,沿著濟水而下可通淄濟運河;以北,通往黃河,溯黃河而西,可達洛水、渭水。因此,自戰國以來,鴻溝就成為了中原的水路樞紐。

鴻溝集軍事、水利、運輸功能於一身,使大梁憑藉其優勢一躍成為當時最大的都城和商業中心。由於這一功業,魏惠王因此被稱為梁惠王,史書甚至將魏國稱為梁國。孟子學業有成後,效仿孔子周遊列國,曾向梁惠王推行仁政,《孟子·梁惠王》裡留下了他們之間的對話。

鴻溝,戰國第一大基建工程,今何在?

從鑿成一直到秦漢之際,“鴻溝”之名沒有發生過變化。秦朝末年的時候,劉邦、項羽爭天下,以鴻溝為楚河漢界。

到西漢時,鴻溝又名蒗蕩渠、狼湯渠、莨宕渠。當時,黃河以南的濟水,從成皋縣(今鄭州滎陽市汜水鎮)北自黃河分出後,向東流經滎陽(今滎陽市)縣北,經滎澤,繞陽武(今新鄉市原陽縣)縣南、封丘縣(今新鄉市封丘縣)北,流入鉅野澤,然後由鉅野澤流出,轉向山東境內的小清河入海。

鴻溝,戰國第一大基建工程,今何在?

東漢末年,曹操曾在官渡與袁紹對峙,以少勝多,奠定北方霸業,官渡即位於鴻溝與官渡水的分叉點。

魏晉以後,鴻溝自浚儀縣(今開封市)以下的河段改稱蔡水(蔡河),開封以上河段改稱汴水(汴河)。北魏時,酈道元的《水經注》將鴻溝記作渠水。但不管怎樣,魏晉南北朝以後,“鴻溝”之名已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蔡水和汴水。

到了隋朝,隋煬帝為開通大運河,將鴻溝的北段(汴水,板渚至開封)改、擴建為通濟渠。

唐代時,將通濟渠的主河段(板渚至淮河)改名為汴河。五代、北宋,沿用汴河之名。

北宋一代,東南的糧食、土產,西北的薪炭、物資都由汴河漕運至東京汴梁(今開封市),公私給養皆依賴汴河,因此汴河堪稱北宋王朝的物流大動脈、汴梁的生命線。由於汴河,汴梁成為當時世界上首屈一指的人口超百萬的水陸大都會,“八荒爭湊,萬國鹹通”。至今,我們還可以在傳世國寶《清明上河圖》裡一窺它的身影,它的秀美風光。

鴻溝,戰國第一大基建工程,今何在?

TAG: 鴻溝汴河濟水大梁開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