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濤雪浪蹙天浮,隱隱征帆去未休!波瀾壯闊的宋朝大航海

中國最早關於船的記錄,可以追溯到《山海經》中。

《山海經》裡記載了一段“刳木削船”的事:“帝俊生禺號,禺號生淫梁,淫梁生番禺,是始為舟。”

說的是帝俊的第三代子嗣“番禺”, 最早使用刳木的方法造出了舟船。

九十年代,在浙江蕭山,就是那個著名的外星飛船事件的蕭山,挖出了一個新石器時代遺址,在這個遺址中出土了一艘上古時期的獨木舟。隨後經過碳14檢測,測得這艘獨木舟的年齡約有7000-8000年。可見這艘舟船的確來自上古時代。《山海經》的記載並不虛假。

在1976年,鄞縣雲龍鎮甲村石禿山出土了一件戰國時期的銅鉞。銅鉞上刻著一幅畫:畫面上有四名羽人,他們頭戴高高的羽毛冠,划槳駕船奮力向前,頭上的羽毛迎風向後飄揚。

雲濤雪浪蹙天浮,隱隱征帆去未休!波瀾壯闊的宋朝大航海

戰國銅鉞,內刻有羽人劃舟

羽人是什麼人?羽人來自《山海經》記載,《山海經。海內南經》:“羽民國在其東南,其為人長頭,身生羽。”說的是:在東南方,有一羽民國,頭比較長,身上有羽毛。這個“身生羽”,或許是身上插著羽毛的意思,有點像印第安人習俗。古文太精悍,容易生歧義。

而最關鍵的是,羽人們還駕舟奮力划槳,也就說明,船這東西,在上古先民時期,就已經存在。

而屈原記載了一個更加離奇的故事,在《楚辭·遠遊》記載:羽人去到這丹丘這個地方,就在這個長生不死的地方留了下來。

丹丘是什麼地方?是晝夜長明、沒有黑夜的地方。什麼地方晝夜長明?只有南北極了。那麼屈原是不是告訴我們,羽人曾經到過南極或者北極呢?如果是真的到過極地,他們是怎麼去的呢?唯有乘船了。

在美洲大陸,一直流傳我們的先民活動的傳說,所以羽民北渡極地,也許不是什麼虛假的故事。

以上種種,足以說明,在中國上古先民時代,我們就已經發明瞭“船”這一交通工具了,而且能夠非常熟練地運用。來點誇張的想象,他們甚至可能已經駕船駛向了極地。

經過幾千年的發展,來到宋朝,中國的航海技術,已經是世界巔峰的存在。

一、宋朝的海上貿易龐大規模

宋朝開國不久,宋太宗便派人前往南海各蕃國,購進香藥、犀角、象牙、珍珠、龍腦等各種特產,用於皇家需用,以及市場流通。

可見,自宋初,宋朝高層就對外國貿易持開放與支援的態度。這種來自高層的支援,極大地鼓舞了民間對海外貿易的探索。

特別是到了南宋之後,由於疆土面積縮減,人口數量大量增加,邊境軍事壓力空前增大,海外貿易成了宋朝的救命稻草。顧炎武就曾經說過:“宋室南渡後,經費睏乏,一切倚辦於海”。使得南宋無比重視海貿。

雲濤雪浪蹙天浮,隱隱征帆去未休!波瀾壯闊的宋朝大航海

海上貿易,無論古代,還是現代,都是獲利最為豐厚的商業途徑。明清兩代閉關自鎖,實在是讀傻了八股文、不懂經濟的文人統治所帶來的愚蠢措施。

海上貿易收益有多大?舉個例子:孝宗淳熙十五年,即1188年,海商王元懋一條船就運載了沉香、珍珠、腦麝等價值數十萬貫的貨物。

數十萬貫價值約等於數十萬兩白銀,一兩白銀價值約等於現代600塊人民幣。假設王元懋一船貨值五十萬貫,那麼換算成人民幣,大約是3億人民幣。

這種沉香、珍珠、腦麝之類在當時的原產地可能只比大米值錢一些,但運回中國,就是天價,一船就能營收3億。這個還沒算這艘海船從大宋帶去海外的貨物的銷售收入。

筆者如果穿越到宋朝,第一件事就肯定是想辦法打造海船,佔領貿易市場,然後打造大海軍,雄據海南島,縱橫太平洋、橫行印度洋。

這種事想想就興奮,各位熱愛網文小說的朋友,可以就此寫一部穿越文,肯定夠爽。

宋朝在當時是世界上科技最發達的國家,各種瓷器、織物、漆品等工業品在世界上廣受歡迎,所有競爭對手在大宋面前都是渣渣般的存在。可以想象宋朝的海上貿易獲利有多大,為宋朝在強敵環伺的情況下延續三百年打下堅實的經濟基礎。

雲濤雪浪蹙天浮,隱隱征帆去未休!波瀾壯闊的宋朝大航海

宋朝海上貿易具體是個怎樣的情況呢?

北宋初期和中期海上貿易額並不算很大,畢竟凡事都有一個從小到大的發展過程。而且太平洋國家除中國外都比較落後,開始時宋人還沒有充分認識到那裡蘊含的市場。二來航海技術也是一個需要完善的過程,在航海羅盤未發明之前,任何海貿都是非常大風險的事情。

《宋史》中記載北宋治平年間(1065年),市舶收入,即海運進口貿易稅收為53萬貫。當時市舶稅率平均為10%。可以推斷當年貿易總值為530萬貫左右。

而到了北宋晚期和南宋時期,得益於航海技術的快速提高,如指南針的應用、船舶隔倉技術的應用、船舶噸位增大等技術措施,海運的安全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以及宋政府的鼓勵。海運貿易就得到了高速增長,南宋期間市舶收入一年就能達到四百多萬貫。說明了當時的海上年貿易額達4000多萬貫之巨。這還沒有將大量的走私計算在內。

研究世界貿易史的學者珍妮阿布-盧格霍德在《歐洲的霸權之前:1250-1350間的世界體系》一書中就認為,13世紀,中國是亞歐巨量貿易系統的發動機,中國不僅是香料的主要消費國,還是陶瓷、紡織品等大宗熱銷品的出口國。

如在1080年,在其中一個番國輸入中國的乳香就有10萬斤。

有關史料記載,與中國有貿易往來的國家達45個之多。

日本藤原明衡《新猿樂記》統計,日本在中國宋朝時進口中國產品就達41種。

二、 宋朝領先世界的航海科技

宋朝在巨大的商業需求、科技全面發展、歷代航海技術的積累下,引爆了航海科技的高速提升。用英國人李約瑟的話來說,中國人的航海技術比西方領先了二到三個世紀。

1、天文觀測技術

宋代的海員已經懂得利用星體與海面的夾角來定位船舶所處的緯度。宋人能夠橫渡印度洋而不是沿岸行駛就足以證明這一點。周去在《嶺外代答》中描述:“麻離拔國,自蘭裡發船,六十日順風,方到此國。”裡面描述的蘭裡——麻離拔的印度洋直達航線,橫跨2500公里,所以說,宋人已經能做到遠洋橫渡。

蘭裡,今蘇門答臘島西北的亞齊。麻離拔國,現今的亞拉伯島中部。

天文航海技術除了用肉眼觀測之外,宋朝人也開發了相應的儀器輔助觀測。根據記載,南宋初年,有一個叫林之平(不是金庸小說裡的林平之)監察史,曾經提到過一種叫作“望鬥”的北斗七星觀察儀,這個觀測儀可以測定北斗七星的位置與高度,將星體的高度、夾角等資料進行量化,以計算船舶所處的緯度。

這個“望鬥”與明朝人馬懷德所儲存的“牽星板”機理相通。鑑於明朝的航海技術傳承自宋朝,有理由相信,這個“牽星板”傳承自宋朝。

2、航海海圖

海圖重不重要?在大洋中駛向離出發點數千公里地方,沒有海圖,簡直和找死差不多,是冒著巨大的生命危險的。在古代,每一張海圖,都是可能是無數的沉船堆積出來的。

宋代沒有海圖儲存到現在,但眾多的史書都記錄了宋代海圖的存在。北宋初年,1003年,廣州地方官向朝廷獻上了《海外諸番地理圖》。據記載,南宋趙汝適就曾親自查閱過這個“諸番圖”。

雖然宋代海圖已經失落,但《嶺外代答》、《諸番志》等著作非常具體地描述了東南亞、中亞、歐洲、非洲等各地風情,有理由相信,宋代的海圖已經囊括亞、歐、非三大洲。

東北部日本、朝鮮、菲律賓這些鄰國不用多說,南洋各國也是宋朝海貿的主要目的地。西部應該包括印度、中東、非洲以及地中海各國的歐洲之地。所以說,宋代的海圖應該非常完善的了,否則他們無法去到非洲和歐洲的地中海貿易。

3、航海用指南針

大海茫茫,天氣好的時候,人們還能從太陽星辰中判斷方向,但若遇到風雨大作的天氣,就無法判斷方向了。在大海中失去方向,後果有多嚴重,就算是未親身經歷過的人都可以想象。

於是宋朝人就把指南針帶上了海船,以航海羅盤和天文觀測結合作為方向判斷。同時通過了貿易,將這一技術帶到了中亞和歐洲,引出歐洲所謂的大航海時代。

4、水密艙設計

水密艙設計源於中國古代,在宋朝時已經十分完善。1974年在泉州灣後渚出土的宋代海船,就設計有13個水密艙。

而歐洲人直到800多年之後才採用這種先進結構。英國人本瑟姆在考察中國的船舶結構後,將水密艙技術引進歐洲,在1795年為英國皇家海軍設計並改造了六艘新型船隻。

這一技術直到今天仍然是船舶的設計必用技術。

還有平衡舵、龍骨技術、V形船底等一系列的偉大發明,奠定了宋朝在航海科技方面遠遠地領先於世界。

所以說,中國古代科技發明成就被大大低估,以上任何一個發明,都足以影響世界。

三、最後想說

很多人吹捧歐洲的大航海,但是,歐洲的大航海又怎麼及得上宋朝的大航海?中國宋代的大航海,比歐洲足足早500多年。航海指南針技術、水密隔艙技術、平衡舵技術、龍骨技術,V形船底,都是來自中國人的發明。

最重要的是,中國人給世界人民帶來的是友誼、科技、貿易和共同繁榮。而歐洲人的大航海帶給世界人民的是太多的搶掠、殖民和屠殺。孰高孰低,一目瞭然。

TAG: 宋朝航海海圖貿易航海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