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軍服上的字:兵、勇兩者天差地別的背後:怪不得現代人也擠破頭進體制

細心的朋友們可能經常在電視劇電影當中看到清朝計程車兵胸前都寫了一個字,有的寫的是兵,還有的寫的是勇。那麼,我們不禁就要發問了,這個兵和勇在當時那個年代代表了什麼呢?二者之間又有什麼區別呢?

清朝軍服上的字:兵、勇兩者天差地別的背後:怪不得現代人也擠破頭進體制

其實說實話,它們二者之間區別還真的挺大的。最簡單的來說就是兵餉的問題,這跟我們現代人上班其實差不多,誰給工資就給誰幹活唄。延伸一下,現代人找工作三要素是什麼呢?其實就是錢多,事少,能養老。這和清朝士兵其實也是一模一樣的,他們之間的區別簡單來說就是一個在國家體制之內,而另外一個不在體制內,後來被收入到了體制之內。這也就是清朝軍服上的字:兵、勇兩者天差地別的背後:怪不得現代人也擠破頭進體制。

清朝軍服上的字:兵、勇兩者天差地別的背後:怪不得現代人也擠破頭進體制

首先,我們先說這個體制內,體制內士兵前面寫的是個兵字。清軍入關後戰力主要由八旗兵為主,入關前後八旗兵一共不到20萬人。這些兵力佔領並控制我們這麼龐大的帝國顯然是不夠用的,這也就有了後來的綠營兵。綠營兵主要由明朝投降計程車兵改編加上一些徵召的非八旗的民人組成,其中不乏漢族,回族,藏族等少數民族的民人,經過長期發展,在清朝道光年間綠營兵已經發展到了60萬人左右。據考證,在清朝中期,北京城內八旗兵最多,幾乎佔了八旗兵力的一半,另外的一半就分佈在一些戰略要地,由清朝的八旗將領統制。這些兵都屬於清朝的正規軍,算得上是體制內,是朝廷給發工資的,待遇也算是不錯的。

清朝軍服上的字:兵、勇兩者天差地別的背後:怪不得現代人也擠破頭進體制

其次,我們來說說體制外,體制外士兵前面寫的是個勇字。清軍入關之後,入駐了整個中國。這跟他們在天寒地凍的關外完全不同。環境的變化使得這些士兵也開始了享受生活,八旗子弟提籠架鳥,四處遊玩的畫面是屢見不鮮。受八旗兵的影響,當時的綠營兵也隨之迅速腐化墮落。軍力的下降直接導致清朝中後期抵禦外部侵略,鎮壓內部起義的能力不足。其中白蓮教起義就給清朝統治者一個響亮的耳光,這次起義當中,八旗兵和綠營兵不僅被打的丟盔棄甲,而且在行軍過程中胡作非為,擾亂民生,這引發了當時的地方勢力強烈不滿,隨之地方勢力開始組建地方武裝,稱為團練。後來鎮壓太平天國運動的曾國藩所編練的湘軍就是最出名的一股團練武裝。實質上,在乾隆末期,團練就已經興起。當時團練的性質就是地方勢力出錢供養軍需,組織地方壯丁訓練用來維護地方穩定,稍大規模的團練可配合八旗兵和綠營兵一起行動。這些團練武裝士兵的前面一般寫的就是個勇字。他們和八旗兵、綠營兵最大的區別就是他們的兵餉是由地方勢力供給,靠地方湊錢發的,和體制內可以說是天差地別。

清朝軍服上的字:兵、勇兩者天差地別的背後:怪不得現代人也擠破頭進體制

再次,隨著白蓮教被剿滅,朝廷眼看地方勢力做大危及自己的統制,就乾脆讓這些地方團練武裝全部解散了。世事難料,在太平天國運動中,八旗兵和綠營兵的低戰力問題再次被暴露,嚴重危及清朝的統治地位,當時的士族和大部分官員也不得不再次號召編練新的地方武裝。這時曾國藩編練的湘軍還是由當時的湖北巡撫胡林翼他們自籌軍費,錢糧自給。後來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中,湘軍表現突出,曾國藩的地位和能力也越來越高,湘軍的軍餉後來才由朝廷供給了。他的學生李鴻章所編練的淮軍和他也差不多,都是先自籌編練,打出了一定的名聲和地位後才由朝廷供給了軍需,淮軍也算是進入了體制內,實現了勇到兵的過程。

清朝軍服上的字:兵、勇兩者天差地別的背後:怪不得現代人也擠破頭進體制

綜合來講,清朝軍服上的字就代表了他們的隸屬關係和福利待遇,這也就是兵和勇之間的天差地別。自己的人,由別人給發工資,發福利,這就是勇字士兵的統制者最想要的。如果我們能回到過去,當一個士兵,你會選擇兵還是勇呢?還是不回到過去擠到體制內呢?

TAG: 八旗體制綠營清朝團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