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兵之王是什麼

一些人可能會疑惑百兵之王是什麼。百兵之王是長槍,且這種說法是有古籍出處的,也是有著大量證據的。本文並未插入太多圖片,因為乾貨較多。意在為大眾答疑解惑。本文找到了稱槍為王的古籍出處和論證,希望大家不要受到營銷號的缺乏古籍出處和論證的文章的影響。

程衝鬥說:“槍為藝中之王,以其各器難敵也”,“世人尊槍為藝中之王,蓋亦以長技無逾此”。

《手臂錄》中寫道:“槍為諸器之王,以諸器遇槍立敗也。降槍勢所以破棍,左右插花勢所以破牌钂,對打法破劍、破叉、破鏟、破雙刀、破短刀,勾撲法破鞭、破鐧,虛串破大刀、破戟。人惟不見真槍,故迷心於諸器。一得真槍,視諸器直兒戲也。不知者曰:血戰利短器。夫敵在二丈內,非血戰乎?真槍手手殺人,敵未有能至一丈內者,短器何所用之?唯劫營巷戰,宜用刀鞭棒耳。至於弓弩鳥銃之發,必在二十步外,牌盾可御,大炮不能命中,付諸天數。二者雖更長於槍,而非所畏也。”

唐朝時,武舉出現,將馬槍列為考核重點。

明朝《武備志》:“陣所實用者,莫槍若也。”

現代有一項兵擊運動。參與者穿著護具使用各種兵器對打。長槍總是能取得非常巨大的優勢。因為它兼具了一寸長一寸強的特性,卻又不失靈活。甚至連只練過一個月長槍的兵擊新手都能在兵擊單挑中擊敗練了多年刀劍的老手。

百兵之王是什麼

可以發現,許多在古籍中使用其他兵器的武將,在正史中也是用的槍。例如在《隋唐演義》中使用雙鐧的秦瓊,在《舊唐書》中被記載的是“躍馬負槍而進”,將太宗命令刺殺的驍將銳卒刺於萬眾之中。其實在中國古代,鞭鐧錘這類鈍器一般是單手用的副武器,像李元霸其實就是《隋唐演義》的虛構人物了。在《三國演義》中使用方天畫戟的呂布在《漢末英雄記》中被記載的是“汜、布乃獨共對戰,布以矛刺中汜。” 在《後漢書》中則被記載:“布應聲持矛刺卓,趣兵斬之。”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

一些人可能會說,矛也不是槍啊。其實唐朝官方典籍《唐六典》和明朝重要兵書《武備志》都將槍作為對矛槊的統稱。例如,《武備志》說:“歷考諸說則矛槊矟皆槍之類也。”

除了國內,在國外,長槍也很受重視。例如日本人也說:“劍道三倍段,長槍九倍段”(日本刀劍不分)。可以發現,日本最猛武將本多忠勝用長槍蜻蛉切。日本第一武士真田信村用十文字槍。上泉信綱之類的一大堆劍聖上戰場也是用的長槍一個比一個長。

長槍對付短兵器就不用說了。一寸長一寸強。可以參考兵擊。打兵擊無論單挑還是群戰基本上都是長槍贏。

百兵之王是什麼

兵擊時,單刀進槍總是九死一生。

《無隱錄》:“每見單刀高手,平時侈言破槍,及至赴敵,莫不驚槍而往,則其實用可知矣!”,“槍之虛處,變化萬出,必非刀所能御。”

明·戚繼光《練兵實紀》 軍器制解·長槍解:“必執持正根,用楊家法,初則用之南方殺倭,全賴於此,此利其長。倭刃短,即所用精慣,然未及我身,彼已受刺。 ”

明·戚繼光《練兵實紀》·雜集·卷二儲練通論:“初調殺倭,每得一勝,旋即敗衄何也?所用皆長牌短刀。而倭寇則以長槍重矢,此所謂短不接長。”

《紀效新書》中寫道:“三箭當一刀,三刀當一槍”。類似的說法還有“三箭不如一刀,三刀不如一槍”,“寧挨三刀,不挨一槍。”意思是說長槍傷是創口較大的貫通傷,致命性非常強。貫通傷極易傷及內臟,致命性一般強於劈砍傷。實際上戚繼光使用鴛鴦陣是為了對付倭槍,而不是用於對付倭刀。《紀效新書》中詳細描述了用鴛鴦陣對付倭槍的做法,卻並未提到用其對付倭刀。

長槍能造成致命的貫通傷。劈、掃之類的動作威力也很大。為了保證安全,現代兵擊比賽基本禁止槍使用刺擊以外的攻擊方式,但在異種兵擊切磋中,它仍比刀劍的勝率高得多。

而對付長兵器時,按《手臂錄》的說法:“虛串破大刀,破戟”。槍畫槍圈伺機進攻,戟和長柄大刀這類頭重的兵器不好回防。一些人被《三國演義》這種小說創作誤導了,正史中呂布也是用的長矛。

這一點還可以參考日本那邊,日本也有薙刀這樣的長柄刀,但長槍替代了它成為了日本古代戰場的主戰兵器。瑞士長矛方陣中一開始有安排瑞士戟,但其側枝也漸漸變小,在軍中的裝備比例也越來越低。

十八般武藝有將刀放在首位的做法,導致一些人誤認為刀是十八般武藝之首。正確的解釋其實是,十八般武藝分九長九短,刀為“九短之首”,槍為“九長之首” 。而且這個“十八般武藝”的說法是近代戲臺出現的,是戲臺上的說法。要想用於討論實戰方面,實際上可信度不高。

與此同時,也有將槍稱為“百兵之賊”“兵中之賊”的說法,這種說法實際上也是出自現代的評書、小說等。而並非出自哪本兵書或武術典籍。

古籍中一般是將長槍稱為“諸器之王”,“武藝之王”。其實也有將弓和鳥銃稱作“第一”的說法。但“王”這個字在古籍中一般都用在“槍”上。此外,也有給其他兵器起綽號,稱其他兵器為“百兵之王”的說法,不過這些說法可能是民間誤傳或出自現代小說,在古籍中是找不到出處的。

TAG: 長槍兵擊之王說法古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