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死後蜀漢還有8員大將,與文鴛相比如何?有3人成為西晉名將

1、羅憲。264年,也就是

蜀亡之後的第二年。

羅憲帶著2000人的亡國部隊硬扛東吳6萬掃秋風大軍。足足守了永安6個月。對手裡有陸抗、步協等人,是孫休當時能湊齊的最強將領配置。

不僅如此,永安城內還有

病瘟

、成都正在搞

兵變

,蜀地上百座城池

無主

。且還不是龜縮捱打:面對步協率領的前部軍隊,首戰就做到了

運動殲敵

。於是孫休大怒,又增派陸抗的3萬前去支援。

魏延死後蜀漢還有8員大將,與文鴛相比如何?有3人成為西晉名將

成都平亂後,羅憲被司馬昭召回晉都,被封為

“凌江將軍、領武陵太守”——《蜀志》。

順帶帶了一波亡國將領,都得到了冊封。成為晉臣後,刷了東吳一波資料,多次大破孫恢、唐諮等人。

到了司馬炎時期,又拔為“安南將軍,假節。”對了,《晉書》還單列一傳,是

名副其實的西晉名將,列侯。

算是變相為蜀漢報了國仇。

2、霍弋。晉初名將。大晉國的南中都督、獲封侯:負責晉吳邊境防禦。帶著一批亡國蜀將:楊稷、毛炅、董元、馬融(馬忠之子)等常年對交趾用兵。在8年內控制了交州全境。三分天下,

請問,東吳一共有幾個州?

《華陽國志》:

魏延死後蜀漢還有8員大將,與文鴛相比如何?有3人成為西晉名將

《三國志》和《晉書》:

魏延死後蜀漢還有8員大將,與文鴛相比如何?有3人成為西晉名將

8年後,東吳的確是收回了交州,但一是出兵10萬;

二是此時:霍弋已死,稷等必不得救

——《晉書列侯傳》。

值得一提的是晉滅蜀時,霍弋主動請戰——請南中軍北援成都,可惜被劉禪拒絕了。若能獲准,當時鄧艾雖破綿竹,但雒城防線還沒丟。

當初龐統就是在雒城被流矢所害,而劉備也曾被劉循堵在雒城1年。

事實上與姜維和羅憲相似,劉禪投降時,時任南中督的霍弋仍然控制著南中六郡。一直到劉禪被冊封為安樂公——確保舊主性命無憂,才舉兵北投。

魏延死後蜀漢還有8員大將,與文鴛相比如何?有3人成為西晉名將

3、廖化。

不少人瞧不起他是演義所致。

然而在正史裡,廖化在北伐裡堪稱戰功赫赫。有兩個例子:一是《魏書》記載的238年,涼州名將郭淮準備派2位太守夾攻廖化。

——這個方案送給曹睿之後,被認為是可行性不高的。然而在詔書送達前線之前,魏軍就敗了:郭淮手下的廣魏太守王贇戰死,另一位太守遊奕則被擊潰。

魏延死後蜀漢還有8員大將,與文鴛相比如何?有3人成為西晉名將

第二個例子出自《三國志郭淮傳》:公元248年。廖化獨領一軍在陰平吸引郭淮的火力。掩護姜維北出石亭,促成了蜀漢接收部分羌兵部隊的任務。

我想說的是,像第1個

戰例根本沒有被《三國志》收錄。

而敵國或許是認為很重要,反倒被錄了下來。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你讀完《魏書》之後有時不得不懷疑,像廖化這樣活到蜀亡時的老將,究竟有多少功績被陳壽掩埋。而且還不能單獨列傳。

如今形容老邁無用,35歲以上就找不到工作。事實上在各行業中,技能精熟的崗位哪個不是靠著“十年磨一劍”的艱苦沉澱。廖化就算是資質平平,作為一個在軍中效力多年的老兵油子,

憑什麼就不能靠積累經驗終得大成?

若論遊戲數值,廖化被郭淮吊打。而在歷史上,郭淮卻是廖化刷資料的工具。

老將軍也不會想到身死之後,成為被後人嘲諷為千古名句吧?

4、張翼。擔任南中督時劉胄叛變。

部將建議他應立即回成都請罪——坦白從寬?而張翼決定先準備好軍需再回京。

最後,馬忠用張翼的軍需平定了叛軍。這算不算將才?比較一下處事風格,是否和于禁類似?

魏延死後蜀漢還有8員大將,與文鴛相比如何?有3人成為西晉名將

曹操的青州兵經常劫掠老百姓,于禁決定懲治,於是青州兵誹謗于禁。

于禁的部將建議應趕快回營向曹操稟明實情。于禁認為形勢緊迫,決定先準備防禦。

確保曹操的安全。立了首功。這麼來看,張翼是不是具備了相當治軍名將的能力呢?

魏延死後蜀漢還有8員大將,與文鴛相比如何?有3人成為西晉名將

5、柳隱。諸多史料驗證:小黃忠。先是跟姜維北伐,

常陷陣,

履立戰功。蜀漢最後一戰,作為姜維“前出圍守戰略”的一員據點將領,堅守黃金圍一直到亡國。就算鍾會進了劍閣,黃金圍也還是在他手上。

直到劉禪下令,才繳械投降。

最後被晉文帝冊封為西河太守,第3位晉初名將。

捎帶,那些說蜀漢是阻礙華夏一統絆腳石的,此時孔明已死30年。這些不辱使命的蜀將們腦子是進水了嗎?面對強敵還要負隅頑抗?

魏延死後蜀漢還有8員大將,與文鴛相比如何?有3人成為西晉名將

6、張嶷。文武雙全。名副其實的“小諸葛”,

正史裡“七擒七縱”的主角。

擔任南中督期間,修築不少“塢城”抵禦南蠻入侵,是蜀漢治戎的關鍵性人物。其功績類比鄧艾築壘堡抵禦禿髮樹在西域的滲透。

魏延死後蜀漢還有8員大將,與文鴛相比如何?有3人成為西晉名將

謀略方面:一是判斷出降將刺殺費壹的圖謀。二是與諸葛瞻討論東吳局勢時:準確預言了諸葛恪敗亡的結局。武藝方面:剛出道時隻身殺退20多員土匪,救出縣令夫人。第一次北伐雖敗亡,

但臨死前殺死數倍於本部的魏軍。

魏延死後蜀漢還有8員大將,與文鴛相比如何?有3人成為西晉名將

讀完《裴注》,你會發現

諸葛亮前期為蜀漢培養的諸多2、3代將領

,絕對不是你感覺上的廢柴角色。

7、諸葛瞻。陳壽心目中的廢柴。

但從臨陣表現來說,正史說得很清楚

:大破鄧艾前軍。

魏延死後蜀漢還有8員大將,與文鴛相比如何?有3人成為西晉名將

除了經驗不足,沒有統兵經歷之外,

其時人心思統的內部環境也是諸葛瞻敗亡的主要原因。

假設一下,如果是霍弋、廖化這樣的老將在綿竹坐鎮,大機率會據險而守,待姜維回援。

而天賦出眾,獨缺資歷的諸葛瞻,反而急需一場酣暢淋漓的野戰勝績來證明自己。再加上江油速降、陽平關破的壞訊息一個接著一個傳過來。初臨陣的諸葛瞻,

缺乏的還是時間而已。

8、王嗣。

王嗣之於姜維,類比與:蕭何之於劉邦,諸葛亮之於劉備。還有被夏侯惇從袁術那裡挖來的韓浩。屬於輔佐大將的足食足兵之才。你以為窮兵黷武的姜維9伐,實際上是建立在隴西夷族的誠心歸附的大好局面。

魏延死後蜀漢還有8員大將,與文鴛相比如何?有3人成為西晉名將

兵法曰:車馬未動,糧草先行。為什麼蕭何位列開漢四大功臣之首?比起演義裡的“大戰三百回合”“天下第一武功”。真實戰場上的

軍需人才,才是千軍易求,一將難得。

姜維北征,每次都要把他帶在身邊。王嗣還幫助蜀漢招納了不少夷族人心,為軍事行動鋪平道路。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

大批外族內遷蜀漢,這才是更為重要的地方。

魏延死後蜀漢還有8員大將,與文鴛相比如何?有3人成為西晉名將

當然了,這裡還沒算在演義裡就很出名的:夏侯霸、傅儉、馬忠。以及被陳壽埋沒,

隱藏在魏書、吳志裡的什麼

:王伉、蔣斌、龐宏(龐統之子)、董厥、宗預、王基、施績等等……

這些人,按照各類史料記載的功績,都是吊打什麼文鴛的存在。

正史上的文鴛,

隻身殺入千人陣,往返6、7次,殺上百人,可以說比《演義》裡的呂布還要強。但既然是真實歷史,就要按照史記的邏輯來。

魏延死後蜀漢還有8員大將,與文鴛相比如何?有3人成為西晉名將

真實的文鴛。

亡命逃亡:有勇無謀。叛而復投:政商低下。虛領賞賜:治軍無力。儘管有都督三郡大破夷族的功績,拜護軍,假節,最後還是因為反覆無常,沒能討得司馬炎的信任,遭誹謗而被夷族。

同為晉初名將,文鴛比司馬昭、司馬炎“義之”

,並善終的羅憲、霍弋和柳隱如何?自有公論。

TAG: 廖化蜀漢霍弋諸葛瞻姜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