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藩軍鎮、裂土稱王—十國疆域今何在(下)

接上篇————————————————

六、南漢:

乾符五年(878年),黃巢起義軍破廣州,廣州牙將、蔡州上蔡(河南上蔡)人劉謙在抵抗起義軍的作戰中屢立戰功,因此被授為封州(廣東新興縣)刺史、賀江鎮遏使,經略梧、桂,部下有一萬餘軍隊,在嶺南沿海一帶很有聲望。

乾寧元年(894年),劉謙去世,長子劉隱起先居喪在賀江,沒有出仕;後來清海軍節度使劉崇龜召劉隱入藩鎮,任右都押牙兼賀水鎮使,以劉隱代替劉謙擔任封州刺史。

乾寧三年(896年),劉崇龜去世,李知柔繼任清海節度使。廣州牙將盧琚、譚弘玘作亂,抗拒李知柔入境。劉隱發兵斬殺譚弘、盧琚,迎李知柔進入廣州。李知柔任命劉隱為清海軍行軍司馬。

後來,李知柔調任,徐彥若繼任清海節度使,繼續重用劉隱,上表朝廷任命劉隱為清海節度副使。天覆元年(901年),徐彥若去世,遺表中舉劉隱代理清海軍留後。

天祐元年(904年),朱全忠弒殺昭宗、改立昭宣帝,控制了中樞政權;劉隱以重賄交結朱全忠,以求獲取更大權力。朱全忠也想收伏劉隱,於是以劉隱為清海軍節度使。 至此, 嶺南地區的軍政要務盡歸劉隱所有。

建藩軍鎮、裂土稱王—十國疆域今何在(下)

後梁開平元年(907年),朱全忠代唐自立,改名朱晃,建立後梁。劉隱因首先上書勸進,以擁戴之功加封為檢校太尉,兼任侍中,晉爵大彭郡王。開平三年(909年),劉隱晉封南平王。

劉隱剛佔領嶺南之時,寧遠節度使龐巨昭、高州防禦使劉昌魯都不服,屢次和劉隱交戰。後來,劉昌魯等人估計終究打不過劉隱,又不願意低頭,因此攜土歸附了楚王馬殷。

乾化元年(911年),劉隱病重,後梁加封其為南海王,兼中書令。三月,劉隱病逝,年三十八歲,其弟劉巖繼承了兄長的職位,稱權知清海留後。後梁朝廷加封劉巖為清海軍節度使,南海王。

後梁貞明三年(917年),劉巖稱帝,改名為劉龑,建國號大越,追諡祖父(劉安仁)、父親(劉謙)、兄長(劉隱)三代為皇帝。次年,劉龑改國號為大漢,自稱大漢皇帝,這就是南漢政權的開端。

自劉龑立國開始,南漢歷代國主大多暴虐殘戾、治國無能,因此南漢國力不強;不過,南漢遠在嶺南,四周沒有強大的對立政權,因此才可以長期保持國家存在。

而中原政權的更替過於頻繁,基本顧不上遠在南方偏僻之地的南漢,所以,劉氏政權一直沒有經歷過多少存亡危險。劉龑之後,其子劉玢、劉晟先後繼位。

後漢乾佑元年(948),劉晟趁楚國內訌之際,發兵攻楚境,先後克賀州、昭州。後周廣順元年(951年),南漢在南唐滅楚的時候趁火打劫,發兵攻克桂州,再連續攻克宜、連、梧、嚴、富、昭、柳、龔、象等原屬楚國的州縣,將楚國勢力徹底逐出嶺南地區,並乘勝北進,拿下了楚國的郴州,將疆域擴張至湖南境內。

劉晟時期的南漢,疆域含括今天的廣東、廣西全部,以及雲南一小部分,海南全島,湖南南部;另外,還一度佔有越南北部(即靜海軍節度使轄地),不過很快失去。

建藩軍鎮、裂土稱王—十國疆域今何在(下)

後周顯德五年(958年),劉晟去世,其長子劉鋹繼位,即南漢後主。劉鋹庸懦無能,毫無治國能力,政事都委託給宦官、甚至宮女、巫婆掌管,南漢朝政愈發紊亂。

當時,後周以及繼立的北宋都將征伐的重心放在北方以及江南等地,南漢遠在嶺南,距離遙遠,所以才暫時沒有遭到中原王朝的攻擊,劉鋹的統治勉強能夠維持。

北宋開寶三年(970年),北宋已經先後滅後蜀、南平、湖南,隨即出兵攻打南漢,連奪南漢的賀州、昭州、桂州、連州,劉鋹居然以為這四州是湖南的屬地,宋軍既然已經拿下,就不會繼續南下,攻擊南漢了,愚昧至此。

開寶四年(971年),宋軍克韶州,節節進逼,包圍了興王府;劉鋹慌不擇路,準備了十幾艘大船,滿載珠寶,預備渡海逃走;但宋軍尚未發起進攻,準備好的船隻都被劉鋹的親信宦官們盜走,走投無路的劉鋹只有出城投降,南漢就此滅亡。

七南平(荊南):

南平,是陝州硤石(河南三門峽)人高季興所建立。高季興,本名高季昌,早年是汴州富豪李讓的家奴。中和三年(883年),朱全忠任宣武節度使,駐軍汴州,李讓向宣武軍獻出大量錢財,被因此得到了朱全忠的賞識,被其收為養子,改名朱友讓。

後來,朱全忠在朱友讓的府中發現了高季昌,見其容貌非凡、氣度雄壯,便讓朱友讓收其為養子,改姓為朱。此後,高季昌從宣武鎮牙將,逐漸升遷為制勝軍使、毅勇指揮使。

天覆二年(902年),高季昌隨朱全忠入京畿道,攻打挾持昭宗皇帝的鳳翔節度使李茂貞;因為獻計有功,幫助朱全忠大敗李茂貞,順利奪回了昭宗,高季昌被朱全忠授命為檢校司空、權宋州(河南商丘)刺史,再升為潁州(安徽阜陽)防禦使,恢復了高姓。

天祐三年(906),朱全忠攻取襄州,趕跑了荊襄節度使趙匡凝,於是任命高季昌為荊南兵馬留後;後梁開平元年(907)四月,朱全忠(朱晃)受唐禪,建立後梁,登基稱帝,以高季昌為荊南節度使,駐荊州。

建藩軍鎮、裂土稱王—十國疆域今何在(下)

後梁乾化二年(912年),後梁太祖朱晃被次子朱友珪弒殺,第四子朱友貞再攻殺朱友珪,奪取帝位,後梁國勢在內訌中日益衰弱。高季昌因此逐漸開始自立,割據荊南,一度斷絕對後梁的貢賦。

後梁末帝朱友貞因忙於應付北方對河東的戰事,無暇顧及高季昌的小動作,對荊南採取了優容政策,並於貞明元年(915年)封高季昌為渤海王,賜袞冕劍佩。高季昌由此又恢復了對後梁的貢賦。

後唐同光元年(923年),後唐莊宗李存勖滅後梁,高季昌得知後,立即向後唐稱臣,並以避李存勖祖父李國昌名諱的名義,將名字由“高季昌”改為“高季興”,隨後親自入洛陽朝覲後唐莊宗。

後唐莊宗一度想要扣押高季興,但思考再三後放他回了荊南。同光二年(924年),後唐莊宗晉封高季興為南平王,兼尚書令;從此,荊南由中原王朝的藩鎮,演變成一個獨立的地方割據政權,即南平國。

後唐天成二年(927年),後唐明宗因為高季興在興教門之變(後唐莊宗因此喪命)後,截留了後唐滅前蜀時,從蜀中沿江船運回洛陽、途經荊州的財帛,還殺死運貨的使者,於是出兵討伐高季興,攻取荊南的夔州、忠州、萬州。高季興大怒之下,以僅存的荊州、歸州、峽州三州之地,叛離後唐,轉而向南吳稱臣,被南吳封為秦王。

後唐天成三年十二月(929年1月),高季興去世,由長子高從誨繼位。高從誨奉行“事大國以保其業”的政策,交好各鄰國,以求南平的平安,繼位後立即上表向後唐明宗請罪。長興元年(930年)),後唐明宗重新任命高從誨為荊南節度使,追封高季興為楚王。

南平的國土,是十國之中最小的,鼎盛時期,也沒超出今天湖北西部、以及重慶市的範圍。大多數時間內,南平疆域只有荊州、歸州、峽州三州,也就是今天的湖北荊州市、宜昌市、秭歸縣一帶。

建藩軍鎮、裂土稱王—十國疆域今何在(下)

後漢乾祐元年(948年),高從誨去世,子高保融、高保勖、孫高繼衝相繼承任南平王。高保融、高保勖、高繼衝雖然沒有多少雄心壯志,但都能遵循先王的遺訓,以保境安民、事大守禮為立國之本,因此始終保持著南平國的穩定。歷代南平王都沒有稱帝,而是以中原王朝的臣子自居。

北宋建隆四年(963年)二月,割據湖南的武平節度使周行逢去世,部將張文表趁機發動叛亂,宋太祖命慕容延釗、李處耘領軍南下討伐張文表,並“借道”於南平。南平王高繼沖年少懵懂,不敢得罪宋太祖,於是迎宋軍入城。慕容延趁機率軍控制南平國都江陵(湖北荊州),高繼衝懼怕不已,只得納土歸宋,南平國滅亡。

八、後蜀:

後蜀,是後唐大將孟知祥所建立。孟知祥是邢州龍岡(今河北邢臺)人,年輕時得到了河東節度使李克用的賞識,擔任左教練使,併成為了李克用的女婿(或侄女婿)。

天祐五年(即後梁開平二年、908年),李克用病逝,長子李存勖繼位為晉王,孟知祥得以成為為中門使,隨後改任為馬步軍都虞候。

後唐同光元年(923年),李存勖滅後梁,建立後唐,即後唐莊宗。後唐定都於洛陽,將舊都太原府升格為北京,孟知祥升為北京留守、太原尹。

建藩軍鎮、裂土稱王—十國疆域今何在(下)

同光三年(925年),後唐莊宗以樞密使郭崇韜為招討使,奉魏王李繼岌(莊宗之子)征討前蜀。郭崇韜出發前,向後唐莊宗推薦孟知祥為平蜀後的蜀中鎮守使。後唐出兵七十天後便滅亡前蜀,於是後唐莊宗正式任命孟知祥為成都尹、劍南西川節度使,派他出鎮蜀中。

不過前蜀滅亡不久,後唐莊宗因為郭崇韜功勞過大,心中猜忌,於是遣使處死了郭崇韜,魏王李繼岌無力控御局面,蜀中因此大亂。後唐莊宗便派孟知祥急馳入蜀,以宣撫地方,穩定蜀中人心。

孟知祥抵達蜀中後,李繼岌按計劃引軍北歸,但還沒到洛陽,中原就發生變亂,後唐莊宗死於興教門之變;李繼岌無所可依,隨即也自殺身亡。李克用的養子李嗣源平定了叛亂,即皇帝位,即後唐明宗。

此時,已經控制了蜀中的孟知祥見中原混亂,帝位更替,於是產生了割據蜀中、自立為王的打算。此後,孟知祥多次拒絕後唐明宗的貢賦要求,還誅殺了朝廷派來的監軍,又出兵兼併了東川,基本控制兩川。

後唐明宗曾經在長興元年(930年)派兵進攻蜀地,但沒有能夠降服孟知祥,反而被孟知祥擊敗。後唐明宗為了息事寧人,和孟知祥和解。之後的三四年,孟知祥經營蜀地、擴張軍隊,更加穩固了統治。長興四年(932年),後唐明宗任命孟知祥為劍南東西川節度使、成都尹,晉封蜀王。

後唐長興四年(933年)十一月,後唐明宗駕崩,孟知祥和後唐僅存的一點香火情也不復存在(孟知祥的妻子福慶長公主,是後唐明宗名義上的妹妹),自立稱帝沒有了任何的顧忌和阻力。應順元年(934年)正月,孟知祥在成都建國,國號蜀,即後蜀政權。

後蜀建立之時,後唐正逢內亂,明宗養子潞王李從珂與繼任皇帝閔帝李從厚兄弟爭位,相互攻伐,中原不穩。因此,後唐山南西道節度使張虔釗、武定軍節度使孫漢韶皆背棄朝廷,歸附後蜀。

此時的後蜀政權,疆域包括今天的四川(除川西以外)、重慶,陝西南部、甘肅東南部、湖北極西部等地。

建藩軍鎮、裂土稱王—十國疆域今何在(下)

孟知祥稱帝時,已經六十一歲,年老體弱,難以支撐,當年七月,孟知祥病逝於成都,其子孟昶繼位。

孟昶即位時年幼,沒有對外用兵的雄心,只專心於內政。他登基後,剷除了孟知祥時期的老臣,穩固自身統治,但從未參與中原王朝更替時的戰事,沒有逐鹿中原的雄心,僅僅著眼於當前的小利益。

不過,孟昶為人仁厚,大力恩養軍士,勸農興學,使得蜀中的經濟文化發展迅速、地方富庶安定,蜀地久無兵禍之災,百姓們安居樂業,三十年不聞兵戈聲。

北宋乾德二年(964年)十一月,剛剛代周稱帝的宋太祖趙匡胤將征伐的第一個目標鎖定為後蜀,於是發兵進攻蜀地;而承平日久的後蜀軍備鬆懈、根本抵擋不住宋軍的攻勢,僅僅六十六天後,乾德三年(965年)正月,成都就被宋軍包圍,孟昶在走投無路中,出城向宋軍投降,立國三十年的後蜀就此滅亡。

九、南唐:

唐乾寧二年(895年),淮南節度使楊行密在攻打濠州(今安徽鳳陽)時,得到了一個叫做李彭奴的六歲流浪兒,見其聰明伶俐、乖巧可愛,於是準備收為養子,加以培養。

但楊行密諸子很排斥這個不知底細的外來小孩,時常欺辱、針對他。楊行密無奈之下,把他交給親信大將、右衙指揮使徐溫代為撫養;徐溫給李彭奴改名為“徐知誥”,親自撫育,像親兒子一樣對待他。

天祐二年(905年)十一月,楊行密去世,淮南鎮左右衙指揮使張顥、徐溫迎立楊行密的長子楊渥繼承淮南節度使、弘農王。但楊渥為人昏聵、寵幸宵小,不理政務,於是張顥、徐溫在天祐四年(907年)發動兵變,軟禁了楊渥,改立其弟楊隆演為淮南節度使、弘農王。

原本徐溫不想加害楊渥,但張顥為了清除隱患,不顧徐溫反對,弒殺了楊渥。徐溫對此頗有怨言,於是張顥想一併除去徐溫。得到訊息後的徐溫搶先舉兵,擊殺了張顥,獲得了淮南的軍政大權。

建藩軍鎮、裂土稱王—十國疆域今何在(下)

天祐七年(910年),徐溫奉楊隆演為吳王,自己則以管內水陸馬步諸軍都指揮使、兩浙都招討使、侍中、齊國公的名義執掌南吳大權。天祐十六年(919年),楊隆演改稱吳國王,徐溫則升為大丞相、都督中外諸軍事、諸道都統、鎮海寧國節度使、太尉、中書令,東海郡王,繼續掌握實際權力。

徐溫掌權後,因為親生兒子們大多不成器,而養子徐知誥精明強悍、才華卓越,於是讓徐知誥擔任升州(今南京)防禦使兼樓船副使,掌握地方,作為自己的助力。

徐知誥此後遷任升州刺史、淮南節度行軍副使、內外馬步都軍副使、左僕射、參知政事兼知內外諸軍事、奉化軍節度使,是養父徐溫的得力助手,也是南吳最重要的地方實力派之一。

後唐天成二年(927年),徐溫去世,死前準備以次子徐知詢接替徐知誥,繼承自己的官爵職位,但沒有來得及實施就病逝了。徐知誥立即接收了養父所遺下的所有權力,掌握南吳大權,並繼承了徐溫的東海郡王爵位。

後晉天福二年(937年),在徐知誥的策劃下,吳帝楊溥禪位,徐知誥正式稱帝,建立國號齊,追尊養父徐溫為齊太祖,以徐氏為齊國宗室。

天福四年(939年),徐知誥恢復李姓,改名李昪,改國號為唐,即南唐立國之始(李昪改名、改國號之舉,是為了彰顯自己的帝位合法性,對抗向契丹稱臣的後晉王朝)。

李昪稱帝后,行保境安民、弭兵休戰之策,國家相對安定,社會經濟發展很快,與其他同時期的割據政權相比,南唐地大國強,文化昌盛,軍力強大,是十國中的第一強國。

後晉天福八年(943年),李昪去世,長子李璟即位。南唐在李璟在位前期,先後滅閩國、楚國,統治疆域達到頂峰。此時的南唐,大致佔有今天的江蘇、安徽、江西三省,浙江極西部、福建西部,一度還佔據湖南(不過很快失去),幾乎可以和中原王朝相抗衡。

建藩軍鎮、裂土稱王—十國疆域今何在(下)

不過南唐沒能將擴張的優勢長期保留,在失去了湖南後不久,後周顯德二年(955年),後周世宗柴榮連續兩次伐唐,大敗唐軍;李璟被迫去帝號、改稱唐國主,向後周稱臣,以求自保。南唐原有的江北十四州之地,也被後周所攻佔。

北宋建隆二年(961年)李璟去世,第六子李煜繼位,即南唐後主。李煜文詞藝術水平超然,但治國方面一塌糊塗,在他的統治下,南唐迅速衰敗。幸好宋太祖此時將主要的精力用在對付後蜀、南平、湖南、南漢等割據勢力,南唐得以苟延殘喘。

李煜為了不刺激北宋,於開寶四年(971年)去“唐”國號,只稱“江南國主”,以此討好諂媚宋太祖。

開寶四年(971年),北宋滅南漢,江南已被宋朝三面包圍,宋太祖以著名的“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為由,又指責李煜拒不來朝,於開寶七年(974年)九月發兵渡江伐江南,在採石、秦淮河、皖口三次作戰中大敗江南軍隊,李煜的兵力喪失殆盡。

開寶八年(975年)三月,宋軍圍攻金陵(南京),經過半年的圍城戰後,金陵城內外援軍斷絕,無法繼續支援,於十一月二十七被宋軍攻破,李煜無路可逃,只得奉表向宋軍投降,立國四十一年的南唐滅亡。

建藩軍鎮、裂土稱王—十國疆域今何在(下)

十、北漢:北漢是十國之中,唯一一個位於中華北方的割據政權(其他九國都在南方,北方基本被五代中原王朝所統治),其實是五代中後漢政權的延續。

後漢乾祐三年(950年),後漢隱帝劉承祐為了加強皇權,預備誅殺握有兵權的樞密使郭威,反而被被郭威擊敗,倉惶出逃中被親信所殺。郭威得勝入汴京(開封)後,假意提出以後漢高祖劉知遠之侄,河東節度使、太原尹劉崇(劉知遠之弟)之子、武寧節度使劉贇為帝,意在穩定局面,其真實意圖是自行稱帝。

但劉贇信卻以為真,從節度鎮城徐州前往汴京,準備繼位登基。郭威對劉贇的不識相、不知趣舉動十分不滿,搶先一步逼迫皇太后下詔,授自己為“監國”,奪取了後漢朝政大權。劉贇樂極生悲,在半路上就被郭威軟禁起來,之後被秘密毒死。廣順元年(951年)正月,郭威稱帝,國號周,即後周太祖。

郭威稱帝后,劉贇的生父,後漢河東節度使劉崇想要將兒子接回太原,但派出的使者卻帶回了劉贇被毒殺的訊息。劉崇聞訊大怒,拒不承認後周的正統,堅持使用後漢乾祐年號,並自詡為後漢政權的繼承者,以所控制的河東十二州為“漢疆”,登基稱帝,延續後漢傳承,即北漢政權。

劉崇因為郭威毒殺了自己的兒子,又篡奪了後漢的江山,因此和後周政權勢不兩立,即位後便接連出兵攻打後周,連年交戰。不過北漢實力弱小、民力疲敝,和後周的作戰敗多勝少。

見無法單獨對抗後周,劉崇便效法石敬瑭,主動向遼國請求歸附,向遼世宗稱侄,以重金賄賂遼主,希望能得到遼國的援手,共擊後周。

後周顯德元年(954年),後周太祖郭威駕崩,劉崇趁機聯合遼軍南侵,意圖一舉滅後周(就像當年石敬瑭聯合契丹滅後唐一樣)。不過剛剛繼位的後周世宗柴榮毫不示弱,親率大軍抵抗,在高平之戰中之大敗北漢軍。

劉崇戰敗後倉皇逃竄,歷盡艱辛才逃回太原,北漢也元氣大傷,從此再無力南下。劉崇因此憂憤成疾,一病不起,在當年十一月去世,其次子劉承鈞繼位,改名劉鈞。

此後北漢歷經劉鈞、劉繼恩、劉繼元三代統治,都是依附遼國,對抗中原王朝,不過一直沒有能夠佔據主動,只能勉強自保。

北漢的疆域,也從來沒有擴張到最初的河東十二州之外,只保有今天的山西北部區域(大同還要除外),即太原、陽泉、沁源、代縣、婁煩等地,也就是五分之二個山西省。在十國之中,北漢僅僅只比南平大一點點(南平只有三州)。

建藩軍鎮、裂土稱王—十國疆域今何在(下)

北宋建立後,施行的是“先南後北”國策,首先對南方各政權用兵,消滅地方割據勢力;因此,地處北方、又得到遼國支援的北漢得以暫時存留。

開寶八年(975年),北宋滅江南(即南唐),自唐末以來的藩鎮割據、地方政權並立局面即將在南方結束(此時只有吳越、以及漳泉還留存,不過都將納土歸宋)。因此,北宋即將發起對北漢的用兵,統一從唐中期以來就實際上陷於分裂狀況的中華大地。

太平興國四年(979年)正月,漳泉、吳越納土,南方徹底統一,宋太宗御駕親征,率軍討伐北漢,分四路大軍會攻太原。

宋軍來攻後,劉繼元向遼國請援,但宋軍大破遼國援軍,使得遼軍不敢輕易南下,太原孤立無援。四月,宋太宗親自到太原前線督戰,宋軍猛烈攻城,太原西南城牆被攻克。五月初四,宋太宗下詔勸降劉繼元,承諾“保爾富貴”。

在山窮水盡、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劉繼元只得在太平興國四年(979年)五月初六,派人向宋太宗遞交降表,然後穿著白衣紗帽,出城向宋太宗請降,最後的“十國”政權北漢,正式滅亡。

至此,自安史之亂以來,中華大地上的分裂、割據、混戰局面終於徹底結束,北宋統一了全國,延續了七十多年的的“五代十國”,正式成為歷史。

《十國疆域》全文完

TAG: 後唐孟知祥節度使徐溫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