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爾多斯部處於劣勢,提出朝貢被屢次破壞,傷害了的誰的利益?

鄂爾多斯部處於劣勢,提出朝貢被屢次破壞,傷害了的誰的利益?

除了總體對抗勢力消長的因素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當既得利益集團的從中作梗,這使得鄂爾多斯部的“封貢事宜”變得難上加難。

這裡所說得的既得利益集團就是陝西三邊將帥家丁。所謂的“雙山堡之寇”發生在隆慶四年十二月十日之後,

即在蒙古諸部的聯合使團到達明朝邊境,且雙方明確不再互相搶掠以及“搗巢”“趕馬”。

鄂爾多斯部處於劣勢,提出朝貢被屢次破壞,傷害了的誰的利益?

從時間上可以看出,“雙山堡之寇”是在禁令出臺後發生的。“雙山堡之寇”之後發生了常樂堡衝突,時間是在隆慶五年正月十七日。這一天本來是雙方約定的停火日期。

先前吉能所派使臣中軍達子擺言恰等一行人與宣大使臣金鳳、夜不收至榆林牆下,與榆林總兵官雷龍等人談妥,雙方將在正月十七曰全面停火。

鄂爾多斯部處於劣勢,提出朝貢被屢次破壞,傷害了的誰的利益?

對於常樂堡衝突發生的經過,《兵部奏疏》說:正月十七日,榆林家丁於常樂堡邊外,趕虜馬匹、駱駝,被達子跟趕進邊,有鎮守總兵統兵,迎敵斬去達子首級二顆,河冰上跌死馬數十匹,官軍亦有損傷,各回營。

與“雙山堡之寇”如出一轍,也是由於將帥家丁挑釁引發的衝突。隆慶五年正月十七日,榆林家丁在常樂堡邊外驅趕鄂爾多斯部的牲畜,鄂爾多斯部進邊報復。

鄂爾多斯部處於劣勢,提出朝貢被屢次破壞,傷害了的誰的利益?

衝突的結果為雙方都有死傷,“斬去達子首級二顆”。當然榆林家丁自身也有損失,“河冰上跌死馬數十匹,官軍亦有損傷。”“搗巢”、“趕馬”為什麼一時停止不了?

其背後一定有巨大的利益,驅使三邊將帥家丁鋌而走險,出邊“搗巢”、“趕馬”。

對此,我們可以從幾份奏疏中可以見得,首先,是時任陝三邊總督的王之誥在上奏皇帝討論鄂爾多斯部應否“貢市”事宜時談到:

鄂爾多斯部處於劣勢,提出朝貢被屢次破壞,傷害了的誰的利益?

今互市既不可許矣,即許其入貢,則搗巢、趕馬,亦難復行,不惟邊人失望,將士解體。這裡的“邊人”與“將士”均指將帥家丁。王之誥上文已經提到過,他的主張是鄂爾多斯部可貢不可市。

這裡講到如果一旦接受鄂爾多斯入貢,那麼,三邊家丁是不能出邊“搗巢”“趕馬”。這裡他委婉的說道,如果不“搗巢”“趕馬”的話,利路被堵死而令將帥家丁“失望”、“解體”。

此外,甘肅巡撫楊錦、總兵官鄭印也講到:

鄂爾多斯部處於劣勢,提出朝貢被屢次破壞,傷害了的誰的利益?

縱使和議既成,亦難久恃,一切戰守事物,倶要比常加謹修舉本鎮戰士多資,家丁平日之費,所賴搗巢趕馬今既議和,委難蓄養各丁。本等月糧之外,無從加厚,此其可隱憂者。

從後面時態的發展來看,他們說的即使“貢市”談成,也“難久恃”是正確的。接著說“家丁平日之費,所賴‘搗巢’‘趕馬’”這就是說,出邊“搗巢”“趕馬”搶來物是將帥家丁的收入主要來源,

因此,一旦“議和”,除了月糧就別無其他了。

鄂爾多斯部處於劣勢,提出朝貢被屢次破壞,傷害了的誰的利益?

兵部郭乾也在一份的奏疏也中提到“不搗巢不趕馬,三邊將領何以蓄養戰士”,言下之意更為明朗,陝西三邊蓄養戰士的資本全來源於對鄂爾多斯部“搗巢”“趕馬”搶掠而來。

從這三份奏疏裡,我們可以更加的確定上面說法的準確性,“搗巢”“趕馬”不只是一般意義上的“利路”,它是陝西三邊家丁的財源。

因此,即使在頒佈禁令以後,仍出邊“搗巢”“趕馬”。實際上,禁令頒佈前後發生的這兩起衝突恰恰反映了陝西三邊將領軍官反對“貢市”的態度。所謂“將帥家丁”是怎樣一個群體?什麼叫“搗巢”“趕馬”?為什麼他們堅持反對與鄂爾多斯部實現“貢市”?

鄂爾多斯部處於劣勢,提出朝貢被屢次破壞,傷害了的誰的利益?

明中期以後隨著九邊衛所制度的廢弛,衛所軍官不能“殺賊”,又不能“自守”因此將帥自行招募、訓練、統帥兵卒,這些兵卒普遍稱之為“家丁”,此外,也稱為“健兒”、“能死之士”、“親丁”、“私卒”、“親兵”等,

就是宣大、陝西三邊各鎮豢養的私屬武裝人群。

將帥家丁的作用為:兩軍相接全恃將勇,兩軍相接全恃將勇。然將亦非恃一人之勇也。必有左右心膂之驍悍者,協心併力,始氣壯而敢進。將既進則兵亦鼓勇爭先,此將帥所以貴有家丁親兵也。

鄂爾多斯部處於劣勢,提出朝貢被屢次破壞,傷害了的誰的利益?

這是指在戰場上,將帥也就是九邊各鎮總兵官及其豢養的“家丁親兵”,都是各邊鎮領兵者“左右膂之驍焊者”。對於家丁的挑選,須具備“膂力驍健、弓馬嫻熟”,被蓄養的家丁是私人僱傭武裝,“一旦虜至,出死力以報之”同時“以死護其主,

以其身之父母妻子全生仰望,故肯出死力而不他顧也。”

九邊各鎮將帥家丁為什麼熱衷於“搗巢”“趕馬”?《萬曆武功錄?吉能列傳》說:“塞上正虜將軍,類皆搗巢、趕馬以搗巢、趕馬為功,致能有雙山堡之寇,崇古復恐諸虜籍以啟釁,乃戒諸將卒,違戒者斬”將帥可以為報功受賞。

鄂爾多斯部處於劣勢,提出朝貢被屢次破壞,傷害了的誰的利益?

家丁是私屬武裝,當然沒有兵餉,他們的生存全賴“搗巢”“趕馬”,也就是盜搶鄂爾多斯蒙古人牲畜。

在陝西三邊的榆林家丁素以“健鬥”聞名。何以見得?我們可以從蒙古人對榆林城的稱呼可知。陳寅恪先先生的《靈州寧夏榆林三城譯名考》文章中,利用蒙、滿文版的《蒙古源流》考證出了楡林城的蒙古名為Temegetli,

其意“有駱駝的(地方)”但為什麼蒙古人稱榆林為Temegetu?陳先生並未進一步說明。

鄂爾多斯部處於劣勢,提出朝貢被屢次破壞,傷害了的誰的利益?

特木勒《明代蒙古史地札記三則一一以〈綸扉簡牘〉的史料為中心》一文中認為:申時行《綸扉簡牘》中也提到“虜中有駱駝城之號”,這恰與蒙古文的Temegettl Qota對應。

那麼,蒙古人為何稱榆林城為“駱駝城”?

原來,在楡林一帶百姓生活赤貧、艱苦“彼孤懸塞外,薪桂米珠”,因此為生計“士馬健鬥”,對邊外的鄂爾多斯蒙古人“搗巢”“趕馬”。

鄂爾多斯部處於劣勢,提出朝貢被屢次破壞,傷害了的誰的利益?

榆林家丁“士馬健鬥”的精神與駱駝的堅韌的性格相聯絡,來理解榆林城蒙古語名“駱駝城”之寓意的。

接著說上面的兩起衝突,衝突發生之後,明朝方面派遣使臣,赴鄂爾多斯部問責,宣大使臣金鳳等去吉能處,宣諭恩威軍門號令,

並責問雙山入犯之賊,“是否俺答未傳之先,有無故違反覆變詐”。

對此,吉能的回答是“有雙山搶的達子,原在未傳之先,我們也不知道,乞免追宄。”吉能說,我們在與俺答請求通貢的時候“不料”榆林家丁“卻來”趕馬,於是其部下才追趕家丁進邊。

鄂爾多斯部處於劣勢,提出朝貢被屢次破壞,傷害了的誰的利益?

怕王崇古“知道”此次衝突後“惱怒”,吉能派人至各頭目,令他們不要進邊騷擾。

從上述吉能的回答可知,即便是由於三邊家丁挑事引發的衝突,是錯在三邊家丁,但是為了加入“貢市”體系,鄂爾多斯部吉能寧願隱忍,唯恐明朝方面惱怒而拒絕鄂爾多斯部的要求。

當土默特俺答部開始與宣大總督談判時,雙方手中均有“資源”,明朝有把漢那吉作為籌碼,土默特部則有趙全等板升漢人頭目,

在交出趙全等板升漢人之後,俺答手上仍有其他板升漢人頭目。

鄂爾多斯部處於劣勢,提出朝貢被屢次破壞,傷害了的誰的利益?

論軍事實力土默特部亦足以對明朝構成威脅。在雙方互為持平的狀態下,不論是俺答還是明朝都不會輕易有任何挑釁舉動。

雙方的“貢市”協議,是在相對平等的狀態下進行,而喀喇沁與永邵卜兩部是被“請”進來的。

反觀鄂爾多斯部,從雙方的勢力而言,陝西三邊處於優勢地位,鄂爾多斯部早己不是明朝的對手,

在這種情況下,陝西三邊不願主動放棄優勢,自降身段與鄂爾多斯平等“貢市”。

鄂爾多斯部處於劣勢,提出朝貢被屢次破壞,傷害了的誰的利益?

還有很重要的原因是,一旦“貢市”,就會禁止家丁出邊“搗巢”“趕馬”,那麼一來,陝西三邊家丁的手腳被困住,

將他們的“利路”堵死,因此他們極力反對雙方議和。

TAG: 家丁趕馬搗巢鄂爾多斯三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