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昆明池往事:泛舟歌詠,昆池劫灰與夏商太平遺址,牛郎織女

背景介紹:震驚世界的大工程,穿過黃河和長江兩大流域分水嶺的秦嶺,耗時15年的引漢濟渭輸水隧洞已經全線貫通。長江流域秦嶺南麓的陝西漢江之水就要和黃河流域秦嶺北麓的灃河之水在漢武帝開鑿的昆明池交融在一起。秦嶺之南的“江”和秦嶺之北的“河”也要在千年古池-昆明池內擁抱在了一起。

秦嶺北麓豐富的水系,秦漢上林苑內,湖池多如繁星。而漢武帝在周文王的靈沼之上擴建的昆明池則成為了最耀眼的一顆。

“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漢武帝在昆池泛舟歌詠,他仰天長嘆:“佳人不復得!”

漢武大帝英雄一世、窮兵黷武,但有時卻也鐵骨柔情,玩一把小小的傷感。

這一日,漢武帝來到上林苑中尋歡作樂。在昆明池上,架起自己的萬人豫章巨船的風帆。 船上載了千人。漢武帝在泛舟遊樂。

微風吹拂著船帆,夕陽無限好,暖色的陽光斜射在船桅上,南邊巍峨的秦嶺終南山掩映在雲霄之中。此時的漢武帝忽然想起已故的李夫人,就是那個“北方有佳人、絕世而對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的李夫人。

李夫人美豔,舞姿動人心魄。但是身體不好,和武帝沒待多久就生了重病。漢武帝去看她,她卻把頭埋在被子裡,不讓漢武帝看到她。這是因為她有“美麗潔癖”,堅決不允許病中的形象玷汙了她在漢武帝心目中美好的形象。她希望她在漢武帝心中留下的永遠都是美麗。倔強的李夫人直到病逝,都沒讓漢武帝再看她一眼。

李夫人是為貌而生,也算是對“貌”的要求做到了極致的麗人。但李夫人所做的這一切,無疑使得漢武帝倍感遺憾,他甚至沒能看美人最後一眼,兩人就陰陽兩隔。

時過境遷,美好不再,美人也不再。春光白駒過隙,時光如電。

此時的昆明池畔,眾人“穿昆靈之池,泛翔禽之舟”。湖光山色,如夢美景,更激起武帝的惆悵思緒,久久不散。

武帝在船上譜詞,讓女伶站在船頭歌詠。

夕陽西下、倦鳥已歸、涼風激水。“人生難得再次尋覓相知的伴侶,生命終究難捨藍藍的白雲天”。

歌女歌聲嘹亮、如泣如訴:

羅袂兮無聲,玉墀兮塵生,

虛房冷而寂寞,落葉依於重扃,

望彼美之女兮感餘心之未寧。

聽到這些歌聲,武帝心情更加不能平靜,欲言又止,不知道該說些什麼。天色將晚,撐起龍膏之燈,照得舟美色豔。可是武帝始終悲傷不已。

這是《廣博物志》卷四十九講得漢武帝幸昆明池,在池內泛舟歌詠的故事。

那麼,當年漢武帝為了操練水軍所修建的昆明池,都有些什麼內容呢?

漢武帝昆明池往事:泛舟歌詠,昆池劫灰與夏商太平遺址,牛郎織女

相當於兩個半杭州西湖大的昆明池以及太平遺址、牛郎織女和石鯨位置示意圖

漢武帝昆明池都有些啥?

首先,昆明池不只是的操練水軍的軍艦港口,它也是一個皇家苑囿內的一個風景休閒享受之地。

昆明池邊有離宮別館,樓臺亭榭。池邊最著名的建築物是豫章臺,位於池的東岸。而這裡實際是位於東面的一個水中之洲,並未在池之中心。作為昆明湖的主建築,在這裡可以看湖景、觀戰舟。之所以叫豫章臺,是因為這個臺所用木料全部是豫章木。之所以叫臺,這裡肯定是個高臺建築,適合登高遠望。在池東還有東觀、白楊觀, 而池南則有細柳觀、池西有宣曲觀。

水中有石刻的石鯨,“長三丈,每至雷雨,常鳴吼,鬛尾皆動。” 長三丈的石鯨, 每到雷雨天氣就活了, 又叫又動。這個石鯨是昆明池的標誌和符號。

昆池行舟和操演水軍

漢武帝昆明池往事:泛舟歌詠,昆池劫灰與夏商太平遺址,牛郎織女

樓船

漢武帝昆明池往事:泛舟歌詠,昆池劫灰與夏商太平遺址,牛郎織女

漢代戰艦

除此之外,還有大龍首舟,裝修講究,船上華蓋,繡著鳳凰圖案,穿上錦旗飄揚。美女花枝招展的站在船頭唱著船歌,船上還有樂隊為歌者伴奏。

這些事都被記載在以下文獻中:

· 《廟記》:“池中作豫章大船,可載萬人,上起宮室,因欲遊戲。”

· 《三輔故事》又曰:池中有龍首船,常令宮女泛舟池中,張鳳蓋,建華旗,作棹歌,(棹歌,棹發歌也,又曰棹歌謳舟人歌也。)雜以鼓吹,帝御豫章觀,臨觀焉。”

昆明池最主要的功能和最冠冕堂皇的說法當然還是操演水軍。

漢武帝昆明池往事:泛舟歌詠,昆池劫灰與夏商太平遺址,牛郎織女

昆明池上模擬水戰

冷兵器時代的水戰,主要是弓箭射擊和長矛飛擲,或者就是用自己戰船最銳利的部分,開足馬力,當然是人力劃以及藉著風勢。卯足了勁,去猛撞敵方的戰船。當兩船相近時再進行貼身肉搏。多艘戰船在一起時也需要有陣法列隊,例如曹操在赤壁大戰的水戰中,將自己的戰船全部綁在一起而形成穩定的超級大戰船,可惜, 那場仗曹操敗了。

鯨魚

秦始皇和漢武帝都有自己的“鯨魚”,而他們的鯨魚並非真的,而是用石頭雕刻而成。秦始皇的那條“鯨魚”在蘭池中;而漢武帝的“鯨魚”有兩條,一條在建章宮的太液池中,另一條就在昆明池中。

漢武帝昆明池往事:泛舟歌詠,昆池劫灰與夏商太平遺址,牛郎織女

巨鯨

請看這三條石鯨的記載:

秦始皇的石鯨: “始皇引渭水為蘭池,東西二百里,南北二十里,築土為蓬萊,刻石為鯨,長二百丈,池的西岸有兩個龜,各長六尺。”- 《三秦記》

漢武帝的石鯨1:《三輔黃圖·池沼》“池( 昆明池 )中有 豫章臺 及石鯨。刻石為鯨魚,長三丈,每至雷雨,常鳴吼,鬣尾皆動。”-《三輔黃圖·池沼》

漢武帝的石鯨2:“(太液)池北岸有石魚,長二丈,廣五尺,西岸有龜二枚。”- 《三輔故事》

秦始皇的石鯨,由於年代相對久遠。那條石鯨的長度。有好幾個說法。《三秦記》裡說200丈,《西安府志》裡說200尺,還有其他史籍記載三丈及兩丈長。秦始皇的鯨魚暫且不表。且看漢武帝的這兩條石鯨。

昆明池石鯨

漢武帝在昆明池的這條石鯨,古籍記載長三丈,而且有靈性。每當打雷下雨時,會隨著雷聲一起鳴吼,有人曾看到這條巨鯨鬣尾亂動。

那麼這條石鯨現在的下落呢?

昆明池在唐以後的五代十國及兩宋,由於地球又進入寒冷週期。關中地區的氣候條件也在逐漸發生變化,氣溫逐漸下降而且氣候逐漸乾燥,昆明池也慢慢萎縮以至於最後徹底消失,最終變成了萬畝良田。而這條石鯨也隨著滄桑的時光而埋入地下。

《陝西文物地圖集》的描述有兩個資訊,一是這條鯨魚已經斷為兩截了,二是鯨魚尾部還在原地。而存在西安碑林博物館的頭部,幾乎看不到它後來的報道和蛛絲馬跡。鯨魚尾部據說現在斗門鎮馬營村一個王姓農民的家裡,大部分埋在地下,只露出了鯨尾的一個小角。 而這裡又遭拆遷,不知最後鯨尾的去向了。

那麼,這條石鯨為什麼會斷為兩段呢?

傳說,本位於昆明池畔的石鯨經過幾百年風吹日曬、接受日月精華,終於成精了。經常跑出來作怪嚇人。於是當地村民,砍了鯨魚的頭,所以昆明池鯨魚成了兩截。目前位於重新恢復的昆明池(試驗段)湖邊的石鯨是根據出土的石鯨所做的複製品。但是這個鯨魚是否看起來不是那麼像鯨魚呢?那是因為大漢時代的雕塑風格是“大寫意”。

漢武帝昆明池往事:泛舟歌詠,昆池劫灰與夏商太平遺址,牛郎織女

順便說下漢代雕塑的大寫意

關於漢代雕塑的“大寫意“風格,如果您去過漢武帝茂陵的石雕群,就會對這個說法有深入的瞭解。大漢,即可儒雅風騷也可豪邁奔放,既能做出精美的藝術品,也能刻出雄渾的石雕。而且更崇尚這種線條簡約、大膽和雄健遒勁的大寫意石雕。這裡的雄渾石雕詮釋了什麼叫氣吞萬里的大氣和高階。

漢武帝昆明池往事:泛舟歌詠,昆池劫灰與夏商太平遺址,牛郎織女

茂陵石雕之-馬踏匈奴、野豬

漢武帝昆明池往事:泛舟歌詠,昆池劫灰與夏商太平遺址,牛郎織女

茂陵石雕之-臥牛 、臥象

漢武帝昆明池往事:泛舟歌詠,昆池劫灰與夏商太平遺址,牛郎織女

茂陵石雕之-伏虎 、怪獸吃羊

漢武帝昆明池往事:泛舟歌詠,昆池劫灰與夏商太平遺址,牛郎織女

左為茂陵石雕之-人熊搏鬥, 右為石魚

漢武帝昆明池往事:泛舟歌詠,昆池劫灰與夏商太平遺址,牛郎織女

左圖:1934年蔣介石與宋美齡石魚前合影, 右圖:1932年連戰之父連震東(左二)陳光垚等一行在石雕旁合影

(1934年10月21日蔣介石與宋美齡在霍去病墓石刻石魚前合影;1932年7月10日連戰之父連震東陳光垚一行在霍去病墓前的石雕旁合影 )

如果看了這些石雕,您會發生疑問,2000年前的漢朝是否只能做這些簡單線條的雕塑,而做不出精美的藝術品。 那麼您大錯特錯了,請看下面兩件同樣出土於茂陵的工藝品,精美絕倫,細節無處不在。

漢武帝昆明池往事:泛舟歌詠,昆池劫灰與夏商太平遺址,牛郎織女

1981年茂陵出土的鎏金銅馬及錯金銀銅犀尊

石鯨傳說

那麼這條鯨魚離開白鹿原去了哪裡呢?

漢武帝昆明池往事:泛舟歌詠,昆池劫灰與夏商太平遺址,牛郎織女

白鹿原上鯨魚溝, 形狀恰似一條大鯨魚

建章宮太液池石鯨

漢武帝的第二條石鯨在建章宮的太液池中。建章宮在王莽時期遭到了滅頂之災,後來在戰亂中徹底消失。 太液池和昆明池一樣,也逐漸消失了。

而在2000多年後的1973年2月,在西安市西郊三橋鎮北高堡子村的漢建章宮太液池遺址,又發現了這條石鯨。這條漢武帝的石鯨後來被儲存在了陝西曆史博物館院內的一塊普通草地上,被人們稱為陝歷博中最低調的文物。

漢武帝昆明池往事:泛舟歌詠,昆池劫灰與夏商太平遺址,牛郎織女

左圖:位於陝西曆史博物館草地上漢武帝太液池石鯨 右圖:陝西曆史博物館門前水池內的漢太液池石鯨複製品

這條石鯨長4。9米,最大直徑1米,頭徑0。59米,尾徑0。47米。和昆明池那條石鯨一樣,漢代大寫意手法雕刻,仔細看還是能發現鯨魚的眼睛。這條石鯨又被複制了一塊作為裝飾品放在了博物館門前的水池中。

漢武帝昆明池往事:泛舟歌詠,昆池劫灰與夏商太平遺址,牛郎織女

三條石鯨的位置示意圖

“昆池劫灰”與夏紀年“太平遺址”

昆明池有一個著名的典故叫“昆池劫灰“。

話說在挖昆明池時,挖到極深處,不再有泥土了,而全都是”灰墨“,也就是黑色的土。這事彙報到漢武帝那裡,漢武帝招來文武百官問大家,有誰知道這事怎麼回事?

朝中無人知曉,於是漢武帝又找來了大漢王朝最有學問的東方朔。東方朔說:臣愚鈍,我的見識還不能知道這到底是什麼。不過可以向西域來的僧人問問。至此,漢武帝也沒弄清楚是咋回事?

又將近200年過去,已到了東漢。那時的皇帝是漢明帝,佛教開始進入中國。漢明帝想起了漢武帝當時的疑問,於是問了一個來自西域的僧人。那個僧人給了個解釋:天地劫難時,整個世界都會燃起熊熊大火,昆明池底的那些灰墨,就是劫後的餘灰。

號稱佛教百科全書的《法苑珠林》給了這事一個背景解釋,說 “諸海乾竭,眾山洞然……十四天以下盡成灰墨。” 到了末世,海枯石爛,山都沒了,成了個大窟窿……十四重天以下全部燒為灰燼。

時光進入漢武帝2000年多年後的20世紀,在更遠的一個“西域”,有個國家叫英吉利,有位學者,這回不是僧人,來到了中國。他的名字很長,叫Joseph Terence Montgomery Needham, 中文名叫李約瑟(1900年12月9日-1995年3月24日)。他寫過一本有關中國的書叫《中國的科學與文明》,或翻譯為《中國科學技術史》。李約瑟也對漢武帝當初的問題發生了興趣。

他對漢武帝昆明池下的“昆池劫灰“的解釋是:這就是煤!再說細一點就是“泥碳”或者褐煤。昆明池所在的斗門鎮位於渭河地塹上,這一代數億年前就含有腐植質的泥炭沼澤沉積,這裡藏著第四系更新統的泥炭。

還有人將“昆池劫灰”解釋為,由於昆明池覆蓋了一部分這周武王的鎬京。可能遭遇漢武帝1000年的鎬京的宮殿燒為灰燼時留下的火燒土。

太平遺址夏商遺址

漢武帝在2000年前挖鑿氣勢磅礴的昆明池時,是否已經毀掉了很多夏商和西周遺蹟?這個無人得知,但是太平遺址的發現,似乎在向我們說明著什麼。

這個遺址的西側雖然在漢武帝修建昆明池時受到了破壞,但東側還儲存完好,實屬不易。

這樣一來,西安地區灞橋區滻河之濱的半坡遺址大約是6000-67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的遺址,高陵區的楊官寨大約是5500年前軒轅黃帝時期的遺址,這裡又發現了4150-3700年前的遺蹟,而長安區馬王鎮、斗門鎮的西周豐、鎬二京遺址大約為3200年前的遺址,所以在這裡整個夏商周遺址全都可以看到了。

這裡還曾經是夏禹後裔崇國的領土。這片土地,文化層反覆疊加,各朝代文物更是上下壘摞。我們期待,太平遺址後期會有更大的發現。

漢武帝昆明池往事:泛舟歌詠,昆池劫灰與夏商太平遺址,牛郎織女

太平夏商遺址正在考古

漢武帝昆明池往事:泛舟歌詠,昆池劫灰與夏商太平遺址,牛郎織女

太平夏商遺址考古俯檢視

昆池考古

漢武帝昆明池往事:泛舟歌詠,昆池劫灰與夏商太平遺址,牛郎織女

昆池考古示意圖

漢昆明池和唐昆明池

昆明池實際有兩個邊界。漢武帝時修建的昆明池為14。2 平方公里。而這個昆池在唐代重修時,南池岸及其他一些地方擴大了一些,最終被擴建成“15。4 平方公里,池中無島嶼,池最深約3。3 米”。幾次測量的結果都有小的差別,但據說為了上述資料的準確,阿房宮與上林苑考古隊使用了60萬個探孔卡來測定昆明池池岸位置以及池深資料。

西周鎬京遺址

昆明池本來就佔據了西周鎬京遺址的一部分,鎬京遺址也在漢武帝修建昆明池時遭到嚴重破壞, 很多遺址被挖成了湖底。但昆明池考古,還是找到了一些鎬京遺蹟。

昆明池池底淤泥下有一條位於鎬京遺址東、南側呈西南—東北走向的溝渠。而這條溝渠卻是西周時候修建的溝渠,這條溝渠“口寬13。2~14。5米,斜壁弧底,底寬7~8米,深2。5~4米左右,勘探長約4200米以上”。

這種尺寸的溝渠應該是城外的保護壕溝或者是護城河,所以這條溝就是鎬京的東界和南界。根據考古結果和推測,這條溝是鎬京附近最重要河流-滈水,同時也兼備了護城河的作用。

由於溝渠的東面是城內,那麼溝渠的西面就是城外,而城外應該有墓葬區。果然在溝渠以西發現了密集分佈的大量的灰坑、墓葬、車馬坑等各類遺存。

漢武帝昆明池往事:泛舟歌詠,昆池劫灰與夏商太平遺址,牛郎織女

2012年昆池考古發現的西周車馬坑

牛郎織女

《牛郎織女》、《白蛇傳》、《孟姜女》和《梁山伯與祝英臺》號稱中華民族四大愛情神話。而牛郎織女的故事在2000年前就曾經是昆明池內涵的一部分了。

維天有漢,監亦有光。膠彼織女,終日七襄。

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皖彼牽牛,不以服箱。

- 《詩經·小雅·大東》

這是詩經裡有關織女星和牽牛星在銀河兩岸的敘述,後來逐漸演變成了牛郎和織女的故事,到了漢代故事還未完全成型,也缺乏故事情節,但是已經有了牛郎織女故事的感覺和氛圍了,有漢詩為證: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灌素手,札札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盈盈一水問,脈脈不得語。

- 無名氏 漢詩《迢迢牽牛星》

請大家看一下下面的兩張圖片:

漢武帝昆明池往事:泛舟歌詠,昆池劫灰與夏商太平遺址,牛郎織女

“石爺”和“石婆”

這就是2000年前就立於昆明池畔東岸和西岸的牛郎和織女的石像。漢武帝修建昆明池時,法天象地,將昆明池視為遼闊的銀漢,按照銀河兩邊左牽牛、右織女的佈局,在昆明池東西兩岸設定了牽牛與織女星石像。

班固《西都賦》是這樣說昆池牛郎織女的:“臨乎昆明之池,左牽牛而右織女,似雲漢之無涯。” 而張衡的《西京賦》中說:“豫章珍館,揭焉中峙。牽牛立其左,織女處其右”。

漢武帝立織女和牽牛像時,當時還沒有像現在這樣完整的牛郎織女故事,只不過是天上的兩個星辰分佈於池的兩端。而正是這兩個雕像的存在,逐漸演繹出了牛郎織女的民間愛情故事,所以這裡是牛郎織女故事的創造之地和牛郎織女文化的誕生之地之一。

時光進入漢武帝800年後的唐代,昆明池依舊波光粼粼,而織女和牽牛依舊位於昆明池兩岸,有唐詩為證:

一片昆明池,千秋織女名。見人虛脈脈,臨水更盈盈。

苔用青衣色,波為促杼聲。岸雲連鬢溼,沙月對眉生。

有臉連同笑,無心鳥不驚。還如朝鏡裡,形影兩分明”。

- 唐。童翰卿的《昆明池織女石》

唐以後,昆明池逐漸乾涸。曾經立於昆明池邊的牽牛和織女像,成了田中之物。而在這時牛郎織女的故事也已完全成型。宋人秦觀秦少游的千古名篇《鵲橋仙》,不但寫得迴腸蕩氣、含情脈脈,而且也已經把牛郎織女的故事說得一清二楚了: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大約在宋元時代,民間在原來昆明池牽牛像的地方建了織女廟,準備將織女供奉起來。但那時人們已經搞不清楚這兩個漢代“大寫意“石像哪個是織女,哪個是牛郎了?結果發生了烏龍,把牽牛當成織女供奉在了織女廟中。

但是有一點沒有弄錯,那就是這兩個石像一個是織女,一個是牛郎。人們當初想把兩個石像都搬到織女廟中,可能是因為太重也太遠了,織女像被搬了一半路程就留在了那裡。後來乾脆在那裡也簡單建了廟,供奉石像。

時光進入近代,在昆明池所在地的斗門鎮出現了兩座廟,一個叫“石婆廟”,另一個叫“石爺廟”,分別位於斗門鎮常家莊村外田地中和斗門鎮街東,兩廟之間的距離有兩公里多。

“石爺廟”內供著的“石爺“,實際是織女;而 “石婆廟“內供著的”石婆“,實際上是牛郎,這讓人啼笑皆非。但無論如何,大家的心是誠的,信眾們為石婆、石爺穿上了衣服,還帶上了紅花。

漢武帝昆明池往事:泛舟歌詠,昆池劫灰與夏商太平遺址,牛郎織女

如今被供奉的石婆、石爺

織女(石婆)像高 258釐米,右手置胸前,左手貼腹,作跽坐狀;牽牛(石爺)像高228釐米,作籠袖姿態。

漢武帝昆明池往事:泛舟歌詠,昆池劫灰與夏商太平遺址,牛郎織女

雕刻細節

民間傳說總是很質樸,特別得接地氣。原先石婆廟的偏殿裡,還有石爺石婆的石床。據說石婆石爺兩人晚上睡覺,石爺可能白天太累了,結果晚上尿床了,把石頭床衝出了兩個小溝。織女這叫一個氣,上去就給了牛郎一個耳光,順勢又補了一腳,把牛郎踹到別處了。這織女的形象,成了遠古版野蠻女友,而且身手矯健。從此二人分離,默默對視。

而這個石床也成了被崇拜的聖物,附近村民還要向這個石床貢獻被褥等床上用品,以保佑平安,多子多福、睡覺香甜和消災祛病。

這兩個夫妻的石像立在昆明池的東西兩岸已經兩千一百多年,淼淼昆池早已不再,兩夫妻對視的昆池已成為萬畝良田。但他倆依然心如止水,看淡塵世繁華。

忽然間想起了兒時的歌謠:

月亮爺丈丈高,騎白馬帶腰刀。

腰刀長,殺個羊,羊有血,殺個鱉。

鱉有油,炸個麻花嗤嘍嘍。

月亮爺丈丈高,騎白馬帶腰刀。

天河岸邊照鵲橋,牛郎織女快點跑。

本文節選自筆者的系列叢書《長安108坊》

TAG: 昆明池漢武帝織女石鯨鯨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