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腦後有反骨,久後必反,諸葛亮:先斬之,以絕禍根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杜甫《八陣圖》

當初劉備三顧茅廬才請來了諸葛亮,締造了蜀漢三分天下的基業,可惜的是劉備後來吞吳失策,最終沒能完成興復漢室的偉大夢想。

魏延腦後有反骨,久後必反,諸葛亮:先斬之,以絕禍根

劉備在世時,蜀漢人才鼎盛,聚集著三國最豪華的文臣武將陣容。可是當劉備駕崩後,蜀漢很快就陷入了人才凋零的境地,整個蜀漢幾乎全憑諸葛亮一人支撐。而諸葛亮智謀雖然冠絕三國,但識人之明卻遠遠不如劉備,甚至在人才的培養與儲備上遠遠不如曹丕和孫權,以至後來蜀漢陷入了“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窘境。

諸葛亮的一生,當真堪稱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蜀漢的大小事務俱由他一人決斷。雖然諸葛亮智謀過人,可處理的事情多了也難免會有疏忽的時候,饒了一個該殺的小人楊儀,卻間接殺掉了一個忠誠的大將魏延,這可能是諸葛亮一生最大的失誤了。

魏延腦後有反骨,久後必反,諸葛亮:先斬之,以絕禍根

劉備善於識人,就連他都沒看出魏延哪裡不對勁,反而諸葛亮第一次見到魏延就說:“吾觀魏延腦後有反骨,久後必反,故先斬之,以絕禍根。”當然,諸葛亮說魏延腦後有反骨,這是三國中虛構的情節,因為歷史上魏延並非曹魏降將。不過,在真正的歷史上,魏延卻真的間接死於諸葛亮之手。要不是諸葛亮留下了楊儀這個禍害,魏延也不會被殺。

魏延並非曹魏降將,反而在劉備入蜀時就跟隨在側的功臣,曾經為蜀漢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不過,與《三國演義》中十分相似的是,歷史上諸葛亮確實不怎麼看重魏延,而且可能還一直對魏延有很大的偏見。例如建興六年,諸葛亮率大軍再出祁山,蜀漢將軍們都認為應該讓魏延、吳懿為先鋒官,但諸葛亮卻偏偏不聽,而是讓紙上談兵的馬謖統大軍在前,結果不但導致了街亭之敗,此次北伐也最終功虧一簣。

魏延腦後有反骨,久後必反,諸葛亮:先斬之,以絕禍根

楊儀也是蜀漢的一位著名人物,他起初是投靠在荊州關羽門下的,後來因為確實挺有才華,被關羽送往成都輔佐劉備,才逐步受到了劉備和諸葛亮的重用。尤其是在劉備去世後,諸葛亮對楊儀多有依仗,是蜀軍中僅次於蔣琬的重要人物,他和魏延可以說是諸葛亮的左膀右臂,歷次北伐都有他的身影。

不過,楊儀雖然有才華,但是性格卻不太好,屬於那種有才無德之人,是一個十足的奸佞小人。魏延之死可以說是十分無辜,完全是楊儀搬弄是非的結果。

魏延腦後有反骨,久後必反,諸葛亮:先斬之,以絕禍根

諸葛亮生前就曾秘奏劉禪,認為楊儀性格狹隘不能重用,所以想把重擔託付給蔣琬。諸葛亮此舉等於是將蔣琬當成了接班人,所以蔣琬立馬被升任為尚書令、益州刺史。而楊儀從軍中回到京城後,僅僅被任命為中軍師,而且沒有任何部屬。由於楊儀性格陰狠狹隘,京城的大臣都不喜與楊儀交往,生怕會受到他的暗害。

魏延性格直爽,他與楊儀在軍中時就有過節,兩人的關係可以說是勢同水火。諸葛亮在最後一次北伐時病逝,臨終前交代楊儀等人撤軍事宜,並且讓魏延負責斷後。但是魏延認為,每次北伐都耗費巨大,怎可因一人之死就撤軍呢?無論如何,總要先打過一場,不然勞民傷財還徒勞無功。

魏延腦後有反骨,久後必反,諸葛亮:先斬之,以絕禍根

基於這個原因,魏延就與楊儀產生了爭執,而楊儀就上書劉禪誣告魏延謀反。實際上,根據《三國志》中的記載“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除殺儀等”來看,魏延其實並非是謀反,他是認為楊儀違背了北伐的初衷,所以想要除掉楊儀繼續北伐。只不過,魏延率大軍追上魏延時,卻被楊儀利用諸葛亮的名聲把士兵們嚇退了,然後命馬岱殺掉了魏延。

魏延被殺後,楊儀洋洋得意,還踩著魏延的頭顱說:“庸奴!你還能再作惡麼?”然後又趁機下令誅殺了魏延三族,這些都是在沒有得到蜀漢皇帝劉禪允許的情況下發生的。

魏延腦後有反骨,久後必反,諸葛亮:先斬之,以絕禍根

論識人之明,諸葛亮確實是遠遠不如劉備,倘若他早日除掉楊儀,魏延又怎會被殺呢?況且北伐事關重大,既然已經出兵,確實不應該輕易撤退,魏延的建議並沒有問題,反而被楊儀藉機殺害。當然,楊儀這樣的奸佞小人結果也不會好到哪去,他以為除掉了魏延自己就會重用,結果因為那張嘴胡言亂語得罪了太多人,最後被劉禪下旨流放。而且他被流放後還不知悔改,仍然四處誣告其他人,最後朝廷派兵去抓他,他嚇得自縊而死。

TAG: 楊儀魏延諸葛亮蜀漢劉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