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的三次當仁不讓,一次比一次驚豔

中國人講究謙遜,這種美德固然是有其值得推崇之處,不過一味的謙遜,處處謙遜就難免埋沒了人才。人生一世,該出手的時候不出手,因為怕被質疑而縮手縮腳,最後只能是錯過良機,縱然是金子也註定要被埋沒在泥土裡了。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但是千里馬不能一味的等待伯樂的發覺,抓住機遇主動出擊,我覺得這也是成功的關鍵之一。謙虛固然重要,但有的時候只有當仁不讓才能真正出人頭地。下面三個歷史故事,一個比一個當仁不讓,一個比一個驚豔。當然,當仁不讓的前提是你得真有才學才行。

中國歷史上的三次當仁不讓,一次比一次驚豔

一、自己給自己評第一名

唐德宗貞元七年,公元791年,大唐辛未科遴選開考,年逾七十高齡的尹樞最後拔得頭籌成了新科狀元。不過尹樞的狀元不是主考官評的,而是他自己定的。

辛未科的主考官是杜黃裳,這是他第一次擔任主考官,沒什麼經驗。杜黃裳為了顯示公允,於是突發奇想讓考生們來評定名次。年輕的舉子們面面相覷,沒有一個人敢站出來的。可這時年逾古稀之年的尹樞當仁不讓,他劃定名次甚是老練,考生們也均表示心服口服。

年逾古稀的尹樞應該是當時最高齡的考生了吧,他由下而上排列好了名次,最後只剩下狀元沒有列出來。這時杜黃裳問:填誰較好?尹樞面不改色心不跳,義正言辭的說道:非老夫不可。尹樞這話一出,的確驚豔了全場。不過杜黃裳冷靜下來一想,也的確非這位老者莫屬。

七十多歲鬍子都應該白了吧,但是站在年輕舉子中間,尹樞毫無自卑感當仁不讓的站了出來,可見其是坦蕩、磊落的真才子。

中國歷史上的三次當仁不讓,一次比一次驚豔

二、千古名篇

時間再回到初唐,時任洪州都督的閻公重修滕王閣,於九月初九這天請來了不少名流做客。唐初官員十天休息一天,正好這天趕在了休假的日子,所以去的人不少。當時一位年輕的詩人王勃也在其中,有幸躬逢了那次勝餞。

王勃的父親在交趾做縣令,他是探親途中路過洪州的。宴會中,閻公邀請諸貴客為滕王閣作序,席上賓客都表示謙遜,只有王勃當仁不讓,於是作了千古名篇《滕王閣序》並寫了一首詩。

王勃的《滕王閣序》開頭並無驚奇之處,但是當“落霞孤鶩”的句子一出,立馬驚豔全場。《滕王閣序》不僅為王勃贏得了盛名,更為唐初的文壇增添了一抹亮色,千古流芳吟誦至今。通篇用典、對偶,可謂極盡駢文之巧。

雖然關於王勃寫《滕王閣序》時的年齡存有爭議,不過當時他應該是年輕一輩,應該還是未被發覺的千里馬。

中國歷史上的三次當仁不讓,一次比一次驚豔

三、毛遂自薦

關於毛遂自薦的故事我想大多數人都不陌生了,從小我們就聽到過這個故事。

戰國後期,秦軍包圍了趙國的都城邯鄲。大敵當前,平原君趙勝臨危受命,前去楚國求援。去趙國前,趙勝從門客中挑選了出眾的十九人一同前去。但這是一位叫毛遂的主動站了出來,他想隨趙勝一同前往。

可是來到趙勝身邊,毛遂一直表現的都很平庸。趙勝表示很懷疑他的能力,不僅趙勝懷疑,先前挑選的那十九位門客也都嘲笑毛遂自薦不自量力。不過毛遂並沒有因此退縮,而是極力爭取一同前往。最後在毛遂的說服下,趙勝最終同意帶他前去。

趙勝帶著二十位門客,就這樣去了楚國。幸好當時趙勝帶了毛遂,才不辱使命求得楚國援助,解除了邯鄲之圍。毛遂自薦不僅解了趙國之危,而且讓毛遂一鳴驚人,另一方面也一定程度上推遲了秦國一統六國的時間。

試想如果毛遂剛開始就因為質疑而放棄,何來中國歷史上那一驚豔的出場,便也就沒有了後來的千古奇人毛遂。

TAG: 毛遂尹樞趙勝滕王閣王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