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一個好眼光的重要性

論一個好眼光的重要性

文/景志祥

(公元1384年),江西分宜縣(今為大崗山鄉大坑村)的高考生黃子澄考中鄉試第二名,第二年參加會試、殿試,考中進士第一名。在如此榮耀時刻,黃子澄的表現就有點差強人意了。

從這點上來看,他後來的悲劇差不多也是這個樣子。

難得有如此牛人,大老闆朱元璋很高興,高興之餘就隨口問了幾個問題。

這些問題在如今來看,大機率七八歲的小孩子都能順利過關,但黃子澄卻得了50分,實在讓人感到意外。朱元璋的第一個問題簡單得讓人懷疑是不是有意放水:黃子澄的年齡,黃子澄說剛好34歲,第二個問題再問黃子澄是哪年出生的,這個問題難麼?

一點都不。

但這麼一個簡單的問題,黃子澄竟一時緊張答不上來。輝煌時刻立即變成了笑話時刻,這是一個只知道讀書的人,應變能力幾乎為零。

鑑於這一點,朱元璋做了一個決定把他從第一名換成第三名,就這樣,狀元變成了探花。

做了探花郎的黃子澄倒也沒覺得如何不妥,反正是全國第三名,不愁沒有好工作。

好工作很快就找上了黃子澄,他被朱元璋選拔為東宮伴讀,這不光是一個福利好,待遇高的好工作,還是一個比較有前途的工作,因為東宮就是太子,太子就是將來的皇帝,能天天跟在未來皇帝的身邊,日後的輝煌肉眼可見。

毫無疑問,這個時候的黃子澄是春風得意的,他每天除了給東宮授課之外,就是拉攏與東宮之間的信任感。

一次,已經是皇太孫的朱允炆在東閣門外皺眉不展,似乎是碰上了什麼難事,不巧,這一幕被經過此地的黃子澄看見了,他走了上來,問朱允炆遇到了什麼難題。

朱允炆看是自己的老師,倒也沒有隱瞞的意思,就說了大實話。

“諸叔藩王皆擁重兵,如有變端,怎麼辦?”

我的那些叔叔都是擁有兵馬的人,萬一將來要造反可怎麼辦才好?

沒想到這個在朱允炆看來是人生最難的難題,卻被黃子澄輕易的解開了:“諸王僅有護兵,只能自守,倘若有變,可以以六師監之,誰能抵擋?漢朝七國不可謂不強,最後還是滅亡了。大小強弱之勢不同,而順逆之理更相異啊!”(諸王的兵力是不少,但也只能用來自保而已,如果他們敢造反的話,我們可以動用全國之力去攻擊他們,他們誰能抵擋呢?漢朝時候的七國之亂,七國的兵馬不是很強麼,可結果怎麼樣,還不是被朝廷的兵馬給滅了,所以你擔心的那些藩王不足為慮,只要朝廷出兵,叛亂一定會被平定。

這一番看似很有道理,卻沒有經過實際檢驗的一番話卻被朱允炆聽進去了,這是一條金光大道。

好說歹說,作為朱允炆的智囊團黃子澄這個人的人品和才學是沒問題,但應對的能力和眼光實在不敢恭維,如果說靖難之役的成功,建文帝的那句“不可讓我揹負殺叔的罪名”要付一半的責任話,那黃子澄的用人眼光就要付另一半的責任。

1399年四月,朱棣回到了自己的屬地北平。

危機意識十分強大的朱棣意識到,自己想要好好活著就得開一個病假報告,於是他第一時間向朝廷告了病。

這個病情來得很迅速,幾乎是在一夜之間,北平各大醫院就下了病危通知書。

訊息傳出來,所有人都感到詫異。唯獨朱棣是清醒的,因為這場疾病並不是突發的,而是經過深思熟慮醞釀出來的,因為在即將到來的五一小長假,他有一件不想做卻又不得不做的大事。

這件大事就是朱元璋的忌日,按照朱元璋定下的禮制,朱棣應該自己前去祭拜自己的父親,但局面顯然是不容他到處亂跑的,他敏銳地感覺到如果這次再去京城,可能就回不來了。

但父親的忌日不去也是不行的,於是他派出朱高熾及朱高煦、朱高燧代替他祭拜朱元璋。

雖說自己沒有去,但給出的意思卻是很足的,三個兒子都送上門了,自己已經病危了,這意思太明顯,我沒有造反的心,請皇帝放心。

但當時削藩已經大面積展開了,朱棣是下一個被削的目標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如今你主動把三個兒子都送到京城,剛好可以作為人質。朱高熾三兄弟一入南京,兵部尚書齊泰勸說建文帝將此三人扣為人質,好給自己的叔叔一個下馬威。

建文帝本也表示同意,關鍵時刻,黃子澄站了出來,這個建文帝的左膀右臂似乎從來沒有給出一個正確的答案。

黃子澄認為朝廷無辜扣押燕王三個兒子會打草驚蛇,(看到這兒我只覺得這位黃探花傻得可愛,藩王都被你們削了一大半,還怕打草驚蛇。我甚至認為黃子澄是朱棣的間諜,除了讓建文帝避開了正確答案外,還屢次輸送軍事白痴李景隆)應該把這三個人送回去,表明朝廷並無削藩之意,以麻痺燕王。

建文帝聽聽也覺得有那麼點道理,一時之間也不知道是放人為好,還是扣押人質為好,搞得左右為難。

此時,魏國公徐輝祖出來說話,按親戚關係算,這三個人都是他的外甥,他看著此三人長大,十分了解此他們的品行,他對朱允炆說了一句幾乎堪稱天氣預報的名言:“三甥中,獨高煦勇悍無賴,非但不忠,且叛父,他日必為大患。”——徐輝祖原創

他這三個外甥中,朱高煦最為勇猛過人也最為無賴,他不但不會忠於陛下,也不會忠於他的父親。可惜,這一番精準的預言,直接被建文帝忽視,他最後作出決定,放走了朱高熾三兄弟。

此時的建文帝不知道,自己這個錯誤的決定讓他在不久的將來後悔到哭。

公元(1399年)七月,朱棣以黃子澄和齊泰為奸臣起兵靖難,建文帝以老將耿炳文討伐,沒想到一向善於守城的耿炳文竟放棄了自己的專長去與朱棣硬鋼,吃了敗仗,按說這只是一次區域性失利小打小鬧,並不影響大局,在明白了自己不是朱棣對手的耿炳文迅速做出了戰局調整,從進攻改為防守,應該說,這是一個很有利的決定。

如果劇情按照這個設定繼續走,朱棣幾乎沒有成功的可能。

但歷史告訴我們,劇情是可以魔改的,魔改這一切的人就是本故事的主角黃子澄。

修改的手段是他特長——眼光。

這個正確率為零的智囊給建文帝輸送了一個軍事白痴——曹國公李景隆。

讓這個理論大於實際的人接替耿炳文,縱然齊泰極力反對但無效。

接到主帥位置的李景隆,用他的實際行動向世人證明了原來趙括是可以複製的。

北平之戰,失敗!

鄭村壩之戰,失敗!

白溝河之戰,失敗!

幾場硬仗打下來,光是人馬就損失了好幾十萬,錢財和糧草就不用說了,好好進攻模式,卻因為他變成了被動的防守,可見一個的眼光是多麼的重要。

(公元1400年),李景隆在濟南再次戰敗,得知這個訊息,黃子澄一把鼻涕一把淚的請求建文帝治李景隆的罪,並說了一句:“大勢已去了,我舉薦景隆誤國,萬死不足贖罪!”

至此,這位智囊開始走向人生末路,而這一切幾乎都來自他獨具一格的眼光。

TAG: 黃子澄建文帝朱棣朱允李景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