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握80萬大軍卻看著李自成部隊進京,左良玉為何卻被稱為明朝忠臣

1629年己巳之變,袁崇煥率軍千里入援薊州,救主於危難之中,可是崇禎朱由檢卻將其下獄折磨致死,左良玉和吳三桂就在救援的將士之中,目睹了袁崇煥被千刀萬剮的整個過程,感受到崇禎皇帝愛猜疑的特點。

崇禎總愛猜疑,讓底下士兵痛苦不堪

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的軍隊勢如破竹,崇禎皇帝坐不住了,試圖用一切力量阻止李自成進京,封吳三桂“平西伯”,左良玉、唐通、黃得功皆封伯,後又補封劉澤清為“平東伯”,還將劉良佐等20餘員將官晉級,同時命令他們趕緊出兵進行勤王(君主有難,部下救援)。

在這些將領中,以左良玉的實力最為強大,明史記載“左良玉兵八十萬,號百萬。前五營為親軍,後五營為降軍。每春秋肄兵武昌諸山,一山幟一色,山谷為滿”。

雖然百萬雄師有些誇張,五六十萬大軍應該算是有的,但是左良玉接到了命令後,先擬製了一份出兵計劃,要求朝廷進行批覆,還沒等到回函,北京就淪陷了。出兵之前先給作戰計劃,這事兒並不多見,看得出來左良玉只是做了一下面子工程,自己根本不想出兵救援。

手握80萬大軍卻看著李自成部隊進京,左良玉為何卻被稱為明朝忠臣

那麼左良玉不救援,其他人怎麼做的呢?

吳三桂走得慢了點,故意拖慢了行軍速度,還沒有到北京,北京就被攻克了。

唐通帶領八千士兵到達了北京,崇禎很高興,賞四千兩白銀犒,然後就派監軍太監杜之秩與唐通去守居庸關,說是協同唐通作戰,其實就是不信任唐通,架空他的兵權,以至於李自成到達居庸關,唐通剛要出戰,太監杜之秩帶兵先投降了,唐通一看大勢已去,自己也無心戀戰,也就跟著投降了。

其他將領一看這個局面,都以各種藉口推三阻四,沒有一個前去支援。

之所以大家都不去,一個很大的原因是瞭解崇禎,崇禎治理國家不行,害起人來一個頂倆,他的部下命運都很坎坷。

崇禎十二年,鄭崇儉接替洪承疇總督陝西三邊軍務。鄭崇儉剛到任,張獻忠就在四川叛亂了,鄭崇儉帶兵進入四川,率領賀人龍、李國奇等部在寒溪寺、鹽井先後擊敗起義軍,斬獲一千五百首級,此時大勝的鄭崇儉卻突然提出退休,因為楊嗣昌貪功,他在襄陽一仗沒打,卻被崇禎賞賜了一半功勞,鄭崇儉底下人誰能服氣。

手握80萬大軍卻看著李自成部隊進京,左良玉為何卻被稱為明朝忠臣

崇禎沒有批准鄭崇儉退休,讓他回到關中,命令他的部下賀人龍、李國奇繼續鎮壓起義軍。可崇禎的做法不得軍心,鄭崇儉剛走,賀人龍部隊就譁變了,左良玉在土地嶺戰敗,四川局勢急轉直下。

此時崇禎大怒,倒黴的依然是鄭崇儉,崇禎懷疑鄭崇儉通敵,下令罷免了他官職並接受調查,第二年給鄭崇儉定罪“無視軍規,唆使士兵擅自返回”,五月份將鄭崇儉斬首示眾,一直努力打仗的鄭崇儉就這樣成為了冤死鬼,而他也只是崇禎殺掉的七個總督級別的官員之一。

劉策,兵部右侍郎總理薊遼軍務,崇禎二年因後金軍繞道入關、抵抗不利被殺。袁崇煥,薊遼督師,遼東巡撫,崇禎三年因擅自與後金軍議和、擅殺毛文龍而被殺。楊一鵬,漕運總督,崇禎七年因農民軍攻破鳳陽被殺。熊文燦,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崇禎十三年因招降張獻忠、羅汝才失敗被殺,和他一同配上的還有總兵官33人。薛國觀,內閣首輔,因勸說皇親國戚捐助軍款而得罪貴戚,進而捲入黨爭被彈劾而惹惱崇禎,於崇禎十四年被殺。

手握80萬大軍卻看著李自成部隊進京,左良玉為何卻被稱為明朝忠臣

崇禎在位17年,換了50個大學士,16個刑部尚書,其中薛貞被處死,韓繼思、鄭三俊、劉之鳳、李覺斯、徐石麟先後下獄,這些人大都不得善終;換了十四個兵部尚書,幾乎全部處死。

在這種情況下,左良玉就算有兵也不敢隨便出兵,因為幹好了功勞是別人的,幹得不好自己腦袋就要搬家。

左良玉左右逢源,與他的經歷有很大關係

左良玉幼年是個孤兒,被叔父養大,因為沒錢讀書,只能習武從戎,試圖靠軍功獲得出路,因此他戎馬40多年,一直致力於抵抗後金、防禦邊關。比較可惜的是,左良玉曾立下赫赫戰功,卻始終沒有能夠加官進爵,只能做一名下級軍官:營都司。

直到左良玉遇到了東林黨人侯恂,左良玉才終於獲得了一個副將的軍銜,不過在左良玉押送士兵冬衣時,因為寧遠前線士兵欠餉缺糧,引發譁變,遭遇搶劫。左良玉未帶親兵,無法彈壓制亂,幾乎被軍紀處死。結果還是侯峋講情,丟官了事。

手握80萬大軍卻看著李自成部隊進京,左良玉為何卻被稱為明朝忠臣

後來陝北農民起義爆發,左良玉官職才慢慢得以恢復,這時的左良玉已經很清楚明朝的腐敗無能,官官相護,他因此學會保全自我,隨機應變。

在戰爭中,左良玉的指導思想是:能不打就不打,非打不可就打,能打勝仗絕不錯失,打不過就趕緊逃跑。他打了幾十年的仗,可始終得不到朝廷信任,崇禎不斷派監軍來看管他,想要限制他的權力。

很多知名戰將最後都被農民軍打敗消滅,唯獨左良玉存活了下來,在與張獻忠作戰時,他四戰三勝,第一次在南陽城外,左良玉兩箭射中張獻忠肩膀,大砍刀劃破張額頭;第二次上司逼迫他追擊張獻忠至房縣落英山,中了埋伏失敗;第三次突襲張獻忠於四川太平縣瑪瑙山,幾乎使張獻忠全軍覆滅。追到溪邊,張獻忠喊道

“左將軍苦苦追我,不過是要拿頭請功。你不看孫傳庭在擒住高迎祥後是何結果。若我被擒,朝廷還要你們這些武官何用?”

此話戳中左良玉痛點,所以左良玉揮了揮手,放過了張獻忠一條命。

第四次河南信陽光山之戰,左良玉將張獻忠全軍擊潰,最後張獻忠不得不去找李自成借兵。李自成十分欣賞左良玉,甚至想與左良玉結成兒女親家,不過最後沒有成功。

手握80萬大軍卻看著李自成部隊進京,左良玉為何卻被稱為明朝忠臣

崇禎十五年,李自成五十萬軍三圍開封。他率軍十餘萬前往救援,至朱仙鎮見農民軍勢頭太盛,掉頭回撤南方。奪回武昌後,左良玉軍力激增至三十餘萬。眼見滿清軍又進犯北京,左良玉知道明朝必亡,於是想要擁兵自重以觀天下變,便再也不願離開了。

左良玉被認為忠臣因其審時度勢、俠肝義膽

左良玉沒有及時出兵救助崇禎,有上面的幾點理由,讓他“無法出兵”,但左良玉沒有出兵卻被認為是忠臣,還有幾點原因。

左良玉出身貧苦,對手下和農民很好,名聲在外。左良玉看不慣朝廷文官的貪汙腐敗, 更看不慣官紳、富戶欺壓百姓,因此他每到一處,就要讓官紳開倉放糧,對於那些流寇更是如此,他總是與官兵同甘共苦,從不貪財,更不好色,從官紳處或從農民軍中反奪來的財物,他自己不要,都分賞士卒,,所以士卒都樂於為他效死。他又善戰,不戰則已,戰必求勝,因此口碑極好。

手握80萬大軍卻看著李自成部隊進京,左良玉為何卻被稱為明朝忠臣

左良玉沒有救援崇禎一方面是自己兵力損耗太過嚴重,新擴充的兵員戰鬥力很弱,軍紀也十分散漫,與往日的左家軍不可同日而語,打不打得贏還是個問號,不出兵正是左良玉戰略思想的真實反映。當時左良玉年近60,身體在多次征戰中留下許多暗傷和隱疾,體力大不如前,明朝大勢已去,農民起義越戰越勇,當時左良玉又面臨著關外的後金,因此左良玉出不出兵並不是決定性因素。

左良玉雖然不服從朝廷管理,但卻十分愛國。李自成攻破北京後,崇禎皇帝在煤山自縊身亡,南京的官員擁立福王朱由崧為皇帝,是為弘光帝。馬士英、阮大鋮集團當政,日益腐敗,公開賣官鬻爵,左良玉和監軍御史黃澍、其子左夢庚、部將商量後決定引兵東下“清君側”,左良玉空有報國思想卻無法拯救岌岌可危的政權,他邀請何騰蛟同行,卻遭到何騰蛟的拒絕;請求東林黨人袁繼鹹的支援,卻被袁繼鹹嚴加斥責,最後左良玉悔恨不已,吐血而死。

手握80萬大軍卻看著李自成部隊進京,左良玉為何卻被稱為明朝忠臣

左良玉死後群龍無首,其子左夢庚帶領軍隊繼續前進,但此時軍心已經渙散,軍隊開始分裂,部將惠登相引兵東去。左夢庚的軍隊在板子磯被黃得功等部所擊潰。清兵南下後,左夢庚、黃澍率部降清。

結語:

左良玉為人正直,但崇禎總是懷疑部下讓左良玉不得不防,在李自成進京時,左良玉預估了對戰形勢,認為勝率不高,也想儲存自己的力量,只可惜最終也沒能換來明朝的苟延殘喘,最終明朝還是在崇禎的不懈努力下滅亡了,清朝登上了歷史的舞臺。

TAG: 左良玉崇禎鄭崇儉張獻忠出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