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周瑜:羽扇綸巾 堪稱三國帥才之代表

歷史上的周瑜:羽扇綸巾 堪稱三國帥才之代表

提到周瑜,總是不自覺地就會想起他的那句名言:“既生瑜,何生亮!”

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將周瑜塑造成一個心高氣傲並與諸葛亮明爭暗鬥的人物,使得很多人在感慨周瑜過人才乾的時候,難免會討厭周瑜斤斤計較的性格。羅貫中為了襯托諸葛亮才德卓越,智慧非凡,把周瑜寫成一個心胸狹窄,嫉妒心很強的人。常言道:“眾口鑠金 積毀銷骨。”輿論對群眾的引導作用是非常可怕的,而不同於教育普及、網路發達的現代,古代能有效控制輿論導向的,往往都是手握筆桿子的讀書人。很多不明就裡的百姓甚至會把許多民間小說、故事中杜撰的情節當成真正的事實去傳播。由此,這些通俗小說、民間故事也具有引導輿論、塑造歷史人物形象的作用。而小說、故事的流傳越廣,影響力越大,這種作用也就越強。實際上,周瑜這口黑鍋背得實在是冤,歷史上真實的周瑜不論才幹還是氣度當屬上佳,“性度恢廓”、“雅量高致”

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廬江舒縣人 。東漢末年軍事家 、謀略家 、東吳名將 ,精音律,江東有“曲有誤,周郎顧”之語,

周瑜出身大族,他的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居漢朝太尉之職,其父周異,曾任洛陽令。周瑜本人身材高大、相貌俊美,志向遠大。

周瑜是江東有名的青年才俊,不僅身材魁偉,容貌俊美,而且極為精通音律,即使是在醉酒中,他也能聽出撫琴的人彈錯了哪一個音調,並且回頭看彈錯的人。是東吳萬千少女的春閨夢裡人。唐詩:“鳴箏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顧,時時誤拂弦。”就是化用了這個典故。

如果僅僅只這樣,還不足為奇。更讓人驚歎的是他的足智多謀。《三國志》中,他是第一個提出“聯劉抗曹”的人,火燒赤壁、大破曹仁都是他的計策。他是東吳年紀最輕的中郎將,連孫權都坦言他能當上皇帝,坐擁天下三分,周瑜功不可沒。《江表傳》稱其“少年有美才。”連諸葛亮都稱讚他的才能不在蕭何、韓信之下。

而更令人敬佩的是周瑜對於孫氏一族的忠誠。他與東吳孫氏的淵源開始於他和孫策的交情。兩人同年同月生,自幼交好,有“總角之好,骨肉之分”,所以一直鼎力幫助孫策。而在孫堅、孫策相繼去世之後,他也一心輔佐孫權,從未動搖。無論曹操如何威逼利誘想讓他歸順,都被他嚴詞拒絕。

周瑜根本就不是這樣的人。周瑜才略過人,二十四歲就被孫策封為中郎將,孫策去世後,孫權對他更加倚重,榮寵殊甚,難免有人不服。不服周瑜的人當然有不服周瑜的資格,這個人就是程普。

程普何許人也?他是最早追隨孫堅創業的將領,在周瑜和孫策還是個小屁孩的時候,他就跟著孫策討伐黃巾軍起義、討伐董卓、破呂布、斬華雄,平定江東。當江東父老都對周瑜這位少年將軍高看一眼的時候,這位三朝元老不以為然。周瑜充其量就是孫策的莫逆之交,程普卻是孫堅的左膀右臂,從這點看,輩分比周瑜高,資格比周瑜老。而且如果古代真的有“功勞簿”的話,他的“功勞簿”肯定比周瑜的更厚。因此即使處在對等的位置上,他也總覺得周瑜就是個乳臭未乾的後輩。每次遇到周瑜的時候,都態度倨傲、擺足了架子、而且經常公然挑釁周瑜。

周瑜是個有胸襟的人,他不僅儘量退讓、避免衝突,而且在雙方意見不同的時候,都會言辭懇切地和他交換意見、說明自己的想法。久而久之,程普也為周瑜的人品和智慧所折服,說出:“與公瑾交,如飲醇醪,不覺自醉。”(和周瑜交往,就像喝著甘甜的酒釀,不知不覺就沉醉其中。)後期兩個人在赤壁之戰中有很默契地合作。這簡直就是三國版的廉頗和藺相如啊!

對周瑜的才幹,劉備、曹操、孫權都非常清楚。劉備曾私下挑撥周瑜和孫權的關係。一次,孫權、張昭等人為劉備送行,張昭等人先離開了,孫權和劉備談話。劉備嘆息說:“公瑾文武籌略,萬人之英。只是他器量太大,恐非久居人下者!”(公瑾文武籌略,萬人之英,顧其器量廣大,恐不久為人臣耳)曹操則有意貶低周瑜在赤壁之戰中的作用。他寫信給孫權說:“赤壁之戰,正趕上我的將士們染病,於是,我自己燒船退卻,沒想到,這下倒使周瑜成了名。”(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燒船自退,橫使周瑜虛獲此名)

《三國演義》中”三氣周瑜“的故事人盡皆知,但在歷史上,兩人實際並無過節,也無正面交鋒。從赤壁之戰結束到周瑜病逝的兩年間,諸葛亮的主要工作是在零陵、桂陽、長沙三郡徵調賦稅以充軍實,是否與周瑜見過面尚未可知。而周瑜病逝後,為他奔喪至吳的是周瑜的功曹龐統,也不是諸葛亮。

平心而論,《三國演義》承認了周瑜的能力和智慧,也承認了周瑜的英俊瀟灑,還提高了周瑜的後世知名度。但筆者仍然覺得他受到了最大的冤枉。因為一個人的容貌是與生俱來的,相貌美醜取決於人的審美觀念,是很主觀的。你根據自己的觀念來描述他人的容貌也並不為過。能力高低、才華大小都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並不能斷言。唯獨辱沒人品,是對一個人最大、最徹底地辱沒。

歷史上的周瑜忠義不輸關羽,賢德不讓孔明,就像他的名字一樣,是一塊閃閃發光的美玉。既然這個玉一般的人曾經真實存在過,他就不應該遭到後世平白無故地抹黑。溫故而知新,並儘量公正客觀還原一個歷史人物的生平事蹟,這才是學習和了解歷史的意義所在。

TAG: 周瑜孫策孫權劉備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