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堆無人問津的千年文獻,上報政府無人搭理,守護者反成民族罪人

中國民間有個說法,太平盛世收藏古董文物,亂世收藏黃金,這是幾千年以來的經驗。即使是珍稀無價的文物,在兵荒馬亂中,有時也抵不上一袋能充飢飽腹的米麵。

清末時,一位名叫王圓籙的道士,就碰上了這種尷尬的事情。明明眼前堆滿上千年前的古籍,每件都是無價之寶,官府卻毫不在意。反倒是一撥撥的外國人,願意花錢購買這些文物,他也只好向現實的利益妥協了。

這位王圓籙道士守護的是中國近代最大一次古文獻發現——敦煌遺書。唐代初期是絲綢之路最繁華的階段,除了大量的東西方商品外,中國、波斯、阿拉伯,甚至歐洲的文化都在這裡交匯,通曉各國語言的學者和僧人,把各國書籍翻譯成漢語,讓中國人看到了世界的博大。

一堆無人問津的千年文獻,上報政府無人搭理,守護者反成民族罪人

敦煌遺書是在1900年的莫高窟17號洞窟中發現的,遺書的年代從東晉到北宋初年,所書內容也是到歸義軍政權為止。顯然,它們是在歸義軍覆滅時,被藏到洞窟裡的。

敦煌位於河西走廊的西端,是絲綢之路的必經之路。這裡集中了漢族和西域各族的學者精英,可能是當時翻譯人才最多的地方。安史之亂後,吐蕃人佔據了河西,他們的殘酷統治使各族群眾忍無可忍。在張議潮的帶領下,河西人民發動了大起義,趕走吐蕃統治者,建立歸義軍政權。鼎盛時,歸義軍收復整個河西走廊,打通了與大唐的聯絡。

可惜的是,當時的大唐已經不再是曾經的那個大唐。為了表明自己的忠誠,張議潮搬到長安來居住,把政權交給自己的侄子。此舉造成了歸義軍內部的混亂,因為張議潮侄子得不到朝廷的冊封,無法獲得歸義軍的擁戴,為日後的內訌伏下了禍根。

一堆無人問津的千年文獻,上報政府無人搭理,守護者反成民族罪人

朝廷在這個問題上非常失策,歸義軍完全是靠自己的力量奪回河西,並主動歸順朝廷,任何削弱歸義軍的措施都是對這些愛國將士的不負責。朝廷把張議潮等同於一般的藩鎮,不但不給予物資人力方面的支援,還軟禁其領袖,實在是令人寒心。

歸義軍政權一直苦苦支撐到唐朝滅亡和五代十國。公元1036年,李元昊攻破敦煌,滅亡了建立185年之久的歸義軍政權。敦煌遺書應該就是在這個時候,由某些佛教僧侶和歸義軍官員藏在洞窟裡面的。

歸義軍實行的是唐朝制度,又是佛教興盛之地。而定難軍是一支完全不同的胡族軍隊,城破即意味著本地唐制和佛教地位的終結。所以,把佛經和官府文書等書籍藏起來,留給後人,至少要讓後人瞭解這裡曾經有過這段歷史。

一堆無人問津的千年文獻,上報政府無人搭理,守護者反成民族罪人

據統計,敦煌遺書總共有六萬多卷,其中90%是佛經,其餘的是儒家經典和官府文書,而最珍貴的是那些官府文書。唐朝滅亡後,又歷經多次改朝換代,內地留下來的此類文書已經極少。這些文書對了解當時的制度和社會面貌,有著非常重要的價值。

王圓籙道士是湖北麻城人,當過清軍兵勇,加入全真教後,雲遊到莫高窟定居下來,並想把這裡改造成道教聖地。我們現在知道莫高窟是寶貴的文化遺產,可那個時候,有誰在乎這個?

王圓籙在清理洞窟時,發現了這些藏書。既然能當道士,肯定有點文化,對藏書的價值也有一定的瞭解。他彙報給官府,甚至上書給慈禧,希望有人來保護這些文物,但是沒有得到任何迴應。

一堆無人問津的千年文獻,上報政府無人搭理,守護者反成民族罪人

老佛爺和官老爺不感興趣,外國人卻找上門來了。這些精通漢文化的英、法、日、俄等國的探險家,用千把兩銀子就把幾萬卷藏書給買走。等到外國掀起敦煌學熱潮時,清政府才撥了六千兩銀子來保護藏書。

經過層層挪用和貪汙,一部分藏書運到北京後,又被高官們私分掉一些,最後進入博物館的只有八千多卷。即使是建國後,收集整理出來的敦煌藏書也只有一萬六千多卷。其餘的都在外國博物館和私人收藏家手中。

一堆無人問津的千年文獻,上報政府無人搭理,守護者反成民族罪人

王圓籙是民族罪人嗎?應該為文物流失負責嗎?沒有他,也許敦煌藏書不會被發現。但如果沒有他的保護,也許藏書早就被外國探險家和其他什麼人瓜分乾淨。

他只是一個窮道士,也曾經尋求過官府的幫助,將責任全部歸結於他,顯然是不公平的。敦煌藏書發現的時候,中國即將進入長達半個世紀的戰亂,老佛爺自己的陵墓都被人搶了,更何況敦煌藏書?這是時代的悲哀!也是中華民族的悲哀!不應該把這個責任全部丟給王圓籙!

TAG: 藏書義軍敦煌王圓籙遺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