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代的權臣的各自結局,唯有諸葛亮善終

在中國的歷史上有一種特殊的大臣,這就是權臣。權臣依靠掌握政治資源、軍事資源甚至經濟資源來控制朝局,封建時代皇帝是國家權力的擁有者。權臣對君主或者視為傀儡,或謀求取代。而君主連自己的政治名份、地位、待遇和自身的安全都無法保障。而一旦臣子擁有了這樣的最高權力。甚至廢立皇帝的地步,必然與皇權發生劇烈衝突。

三國時代的權臣的各自結局,唯有諸葛亮善終

其最後結果無非就是四種情況,一種是善始善終。這種情況是權臣主動交出最高權力,皇帝厚待權臣,君臣相宜千古佳話,但對於如日中天的權臣來說,交出最高權力急流勇退顯然太難,換成誰都不願意。這樣做的不是沒有,只能說是很少,比如伊尹,周公。但這是上古時期的古之先賢,吹噓和偶像的成分很大。第二種是被迫交出權力,因為皇帝成年,權臣自己失勢,這種屬於可以得到權力卻無法守住權力,個人行為囂張跋扈,主政時期治國無方,個人還沒有敬畏之心。沒有團結大多數打擊小部分,把自己孤立到皇帝和權力集團的對立面,這樣的權臣大機率都沒有好下場,董卓,傅亮,肅順都是這樣的人。

三國時代的權臣的各自結局,唯有諸葛亮善終

第三種就一心為國,全力輔佐皇帝的權臣,大公無私一心都是為皇帝著想,皇帝如果遇見這樣的權臣那是千載難尋,這樣的權臣雖然不會放棄權力,但絕對沒有覬覦皇位之心,胸懷坦蕩而又忠誠無私,治理國家更是井井有條,天下太平。對於國家更是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自己活著時候平安無事,但等到自己一死,那就是家敗人亡,戶滅三族。比如霍光,張居正,這樣的人善於謀人不能謀己。第四種情況就是篡位登基,既然自己已經是權臣,與皇帝只有一步之遙,那就化家為國,為避免成為霍光,張居正。只能是篡位登基,這是唯一的出路,成功了就是開國皇帝父傳子家天下,失敗了就是亂臣賊子,遺臭萬年,比如王莽,司馬懿。實際上權臣不是放棄權力,就是不得善終。總之,在中國的封建時代做權臣的代價太大了,畢竟你是行天子之事,尺度實在是難以把握。權力一旦獲取誰也不會放棄。這是不能兩全其美的事情。

三國時代的權臣的各自結局,唯有諸葛亮善終

在三國時代,曹魏,東吳,西蜀都有託孤之事都有權臣。而且恰恰體現了三種形式結局。劉玄德託孤諸葛亮這是最完美的託孤,這是結局是兩千多年封建歷史上最完美的託孤,也是歷朝歷代所有權臣的所希望達到的目標。這也是一個權臣所作所為最完美的結局,生前權傾天下,死後子孫平安,而且還是青史留名,萬古相傳。簡直太完美了。諸葛亮是權臣這是毫無疑問的,比司馬師司馬昭沒有什麼區別,獨霸朝綱十一年,無論朝堂內外,文武大事,政令軍務,錢糧進出,司法政令都出自諸葛亮的相府,基本上都是諸葛亮一人乾綱獨斷,政有葛氏,祭有寡人,後主劉禪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這裡特別指出的是,諸葛亮病逝的時候,劉禪已經是二十八歲了。但劉禪卻始終沒有記恨諸葛亮,在諸葛亮去世多年以後,把自己的女兒嫁給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可謂君臣和睦,諸葛瞻能力不高,但劉禪還是加封諸葛瞻衛將軍兼平尚書事,統領軍政要務。而諸葛亮個人更是達到古代臣子的巔峰和典範,為後世歷代帝王所追封和臣子的道德楷模。正是因為他的稀缺,才使得諸葛亮極為難得。諸葛亮能夠為歷代推崇,就是四個字“一秉至公”。

三國時代的權臣的各自結局,唯有諸葛亮善終

但曹魏託孤是另外一種態勢,最後以失敗告終。曹魏得天下與失天下都是一種態勢。魏明帝曹叡託孤司馬懿。曹叡說:“我把後事託付給你,曹叡指著八歲的曹芳對司馬懿說:由你跟曹爽共同輔助幼主。死,怎麼能忍?可是我強撐著一口氣,為的就是等你回來!現在大事已了,再無遺憾。“就是他了,你要看清楚,不要看錯。”又讓曹芳去抱一下司馬懿。曹芳抱著司馬懿的脖子。司馬懿跪拜叩首,淚流滿面。可以說,此時的司馬懿絕對想學諸葛亮,不想當曹孟德。但託孤10年之後,司馬懿發動政變,誅殺曹爽,獨攬大權。已經有了不臣之心,但已經年老,篡位的事情就給兒子吧,自己當曹阿瞞就行。又過了五年,司馬師廢黜曹芳,立曹髦。又過了十六年,司馬昭公然弒君曹髦,立曹奐,但為此司馬昭喪失了登基的道德基礎,五年之後,司馬懿之孫司馬炎廢曹奐,篡位登基。

三國時代的權臣的各自結局,唯有諸葛亮善終

應該說司馬懿最初沒有篡位之心。但野心都是一步步成長的,諸葛亮在人品和道德上與司馬懿有很大的差異,只能怪曹叡歸根結底,所託非人。我們不得不承認人和人在品性上的差異。魏明帝曹叡託孤司馬懿和曹爽,是曹爽無能,是曹魏朝臣無能,這與司馬懿的長壽無關。這就說明一個問題,諸葛亮能千古留名有一半的“功績”應該是劉禪的,如果不是劉禪“放棄”權力。諸葛亮如果行使廢立之權再立新帝,恐怕也不會有後世的名聲了。

三國時代的權臣的各自結局,唯有諸葛亮善終

曹操年輕時也是憧憬死後墓誌銘寫上漢西將軍曹侯之墓而已,這是實話,但後來形勢轉換使得他不得不成為權臣,即便如此漢獻帝還數次要殺曹操,漢獻帝似乎忘記了當初是誰救了他,要知道當初的漢獻帝可是快要餓死了。你不能說曹操不對吧,曹操個人大權獨攬,不想放權於皇帝,怕自己家成為霍光第二,落得個滿門抄斬的下場。再看司馬懿,如果不是他裝病瞞過曹爽,被推倒丹鳳門戶滅三族的就是司馬家。出於自保,司馬懿也得不如此。但我們也必須承認一點,高平陵之變後的司馬懿都未必有諸葛亮在蜀國那般的一手遮天。司馬家篡位是一步步逐步成功的。這與司馬懿無關。

三國時代的權臣的各自結局,唯有諸葛亮善終

高平陵事變‘’之後,曹魏天下改姓司馬,權力被司馬懿父子牢牢拽在手裡,曹操做夢而得三馬食槽終於成真了。這一次的司馬懿成功,實在是一次孤注一擲的豪賭,也是在賭,萬幸的是他賭贏,贏在了大將軍曹爽的無能。這也是整個士族門閥的勝利,這實際上也是由司馬家代表士族擺脫了曹魏對士族的控制。司馬家如何篡位不在討論之列,但司馬家的行為是權臣的一種結果,篡位登基。最後看看東吳,想想諸葛家也挺牛X的,出了兩位權臣,而且諸葛亮擊敗了司馬懿,侄子諸葛恪擊敗了司馬昭,也許諸葛家專門克司馬家。諸葛恪自幼有神童之說,孫權也是大力培養應該是準備給自己兒子用的,不可否認的是諸葛家族都是高智商,諸葛恪是當時被認為才華最為出眾一位,家世名望也足夠,思維敏捷、智力超群這是諸葛恪的長處,但問題在於無論是諸葛亮、諸葛瑾、陸遜全都擔心他的性格。此人最大的問題是人剛愎自用,性格疏忽。諸葛瑾後來說,“恪不大興吾家,將赤吾族也!”可見知子莫如父。

三國時代的權臣的各自結局,唯有諸葛亮善終

孫權死前讓大將軍諸葛恪、中書令孫弘、太常滕胤、將軍呂據、侍中孫峻五人輔政,孫權不敢讓江東世家掌權(孫權在生前把陸家、張家、顧家折騰的不輕),要不然顧雍之孫顧譚和陸遜的兒子陸抗都合適。孫權剛死,曹魏司馬昭犯境,人家國喪期間入侵,司馬昭真不是個東西,東吳在諸葛恪的指揮下,擊潰曹魏三路大軍,打了一個漂亮的防守反擊,諸葛恪得以太傅都督中外軍事,加荊州牧揚州牧,也算是立住了權臣的角色。但問題是諸葛恪飄了,居然主動攻擊曹魏,他能擊敗司馬昭,是因為上下一心同仇敵愾。而諸葛恪進犯曹魏遭到群臣一致反對,諸葛恪屬於強行出兵,這就預示著諸葛恪出兵只能贏不能輸的態勢,可惜的從三月份出兵,到七月份退兵,前後四個月間,吳軍死傷無數,耗費軍資無數,但寸土未得。大敗而回,擊敗司馬昭積攢的人氣也喪失殆盡。這是對諸葛恪威信的重大打擊。

三國時代的權臣的各自結局,唯有諸葛亮善終

但越是如此,諸葛恪越要證明自己,因此要二次伐魏,此次動議因此招致了所有朝臣的反對。而在經歷了上次的失敗後,諸葛恪再也沒有能力壓制反對力量了,於是,同是託孤重臣的孫峻與吳主孫亮合謀,由孫亮出面,召諸葛恪進宮議事。入宮後,孫峻帶兵將諸葛恪殺死。權傾朝野的諸葛恪,竟沒有絲毫反抗能力,被“夷三族”。可以說,諸葛恪是最失敗的權臣。這也說明,諸葛恪的權力還沒有足以控制東吳朝野差一點。三國魏蜀吳都是皇帝託孤,三種權臣,三種結局,一種青史留名,一種萬世唾罵,一種三族被誅。哪一種是權臣最好的結局呢。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TAG: 權臣諸葛司馬懿諸葛亮託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