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縣沿用1000多年的幾個地名竟與北宋皇帝趙匡胤有關

關注我

七縣一區

動態一手在握!

據說,趙匡胤建國之初,遍訪寧州找尋苗先生,久尋不見,卻在返回途中巧遇苗先生,遂賜此地名為“遇村”,封其為光義侯,苗先生決意歸隱,後人就將他生活的村子取名叫“封侯村”。

寧縣沿用1000多年的幾個地名竟與北宋皇帝趙匡胤有關

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本是後周大將,深得周世宗柴榮器重,駕崩前任命趙匡胤為殿前都點檢,掌管殿前禁軍。北漢和契丹聯兵犯境,趙匡胤受命率兵禦敵,大軍行至陳橋驛,將士擁立趙匡胤為帝,史稱“陳橋兵變”。

據說,趙匡胤之所以能如此輕易的登上皇帝寶座,有一個人的作用至關重要,他就是苗先生。苗先生名苗訓,字光義,善天文占候之術,曾於營中預言趙匡胤陳橋兵變。苗訓生性淡泊名利,待天下平定後即隱居鄉間,寄情山水,過起了與世無爭的田園生活。

寧縣沿用1000多年的幾個地名竟與北宋皇帝趙匡胤有關

做了皇帝的趙匡胤,思賢若渴,派人四處找尋,但都尋不到蹤跡,遂御駕親訪。一日,趙匡胤來到寧州境內,得知苗光義在距此地二十餘里的苗家嘴,大喜,匆忙趕往苗家嘴。路過院子村一土橋時,馬匹無辜受驚,仰頭嘶鳴,馬的金鈴鐺掉入橋下,然而到了橋下卻怎麼也找不到。回到橋上往下看,鈴鐺在橋下,可到了橋下還是找不到,幾番折騰都是如此。趙匡胤感慨,失一物易,找回一物難矣。這座長不足十米、寬不到三米的土橋,後來被當地人稱為“金鈴橋”,是院子村通往樊村的必經之路。

寧縣沿用1000多年的幾個地名竟與北宋皇帝趙匡胤有關

早勝塬廣袤無垠,趙匡胤一行數日尋訪無果,只得乘興而來,敗興而歸。然而返回途中,卻在三里墩巧遇苗光義,趙匡胤大喜,遂賜此地名為“遇村”。趙匡胤一心要苗光義隨他去都城開封,輔佐朝政,然而苗光義歸隱之意已決,趙匡胤只得封其為光義侯,厚賜之。

苗光義在早勝南二十里處,過上了田園牧歌般的隱居生活。後人為紀念苗光義先生淡泊名利之舉,就將他生活的村子取名叫“封侯村”,即今天的中村鎮封侯村。《寧州志》記載,苗光義墓在寧州南四十里,即今天的中村鎮一帶。

寧縣沿用1000多年的幾個地名竟與北宋皇帝趙匡胤有關

值得一提的是,今寧縣境內音同字不同的“遇村”好幾個,有“於村”,“宇村”,“玉村”,“芋村”,但唯獨“遇村”村名系出典故,並經千年不曾改過一字。

小編實地探查,根據當地人口述撰寫此文,與網傳內容略有不同。

@慶陽微圈

推薦

點個“在看”證明您已閱,謝謝!

TAG: 趙匡胤苗光義遇村寧州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