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從“蘇京”迴歸“徽京”?

作為江蘇省會

南京在省內的地位有些尷尬:

GDP長期排在蘇州之後

再加上歷史等因素

導致南京對全省的經濟輻射力比較有限

是我國省會中“首位度”較低的一個

不過

由於在地理、文化、語言等多方面的接近性

南京對周邊安徽省的數個城市

反倒具有較大影響力

因此南京也被戲稱為“徽京”

2021年2月,南京都市圈

成為我國第一個由國家發改委

正式批覆規劃的都市圈

該都市圈不僅包括了

江蘇的南京、鎮江、揚州等

也包括了安徽的馬鞍山、滁州

蕪湖、宣城等城市

如果要想釐清江蘇與安徽之間

“剪不斷理還亂”的複雜關係

南京無疑是一個最好的視角

大半個南京,

都在安徽的“包圍”之中

如果攤開地圖看

和南京捱得更接近的

其實是安徽的馬鞍山和滁州

從北到南,逆時針畫半個圈

大半個南京都在安徽的“包圍”之中

分析方言,馬鞍山和滁州的口音

與南京話更接近,更像是一家人

南京歷史上曾說過吳語

成了六朝的首都後

漸漸地與吳語分離

形成了南京官話

後來的明代又在南京建都

從江淮地區帶來了將近20萬人口

與南京語音摻和

形成了新的南京官話

南京,從“蘇京”迴歸“徽京”?

南京都市圈範圍圖

2021年《南京都市圈發展規劃》獲批,成為全國第一個獲批的都市圈規劃。南京都市圈地跨蘇、皖兩省,為該都市圈的中心城市南京帶來了新一輪的發展機遇。南京與都市圈周邊城市,以長江為紐帶,地域毗鄰,山水相連,文化習俗接近,彼此的認同感也都較高。此外,在該都市圈內,南京在社會經濟、科教文衛等方面,都佔據主導地位。對南京而言,透過南京都市圈,可以拓展發展空間,在更大範圍內佈局產業功能,有助於形成更加完善的產業體系和產業鏈;對南京的周邊城市來說,則可獲得南京的輻射效應,得到更多、更快的發展機會。

與安徽馬鞍山和滁州的朋友溝通

都說與南京感情上更親近

不僅說話的語音相似

飲食的口味也雷同,菜譜都差不多

過去都不吃辣,南京現在流行的“柴火餛飩”

就是來自安徽馬鞍山,只不過與時俱進

大家都開始喜歡放辣油了

都喜歡問一聲“啊要辣油?”

(“是不是要辣油?”)

許多變化都是同步的

畢竟貨真價實的近鄰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譬如去南京祿口機場

從南京市中心出發

與從馬鞍山市中心出發相比

先到達的是馬鞍山

也難怪南京市民會“抱怨”

祿口這個國際機場

簡直就是為安徽人民修的

說南京城是“蘇京”或“徽京”,

都沒什麼大錯

“南京”這個地名

歷史文獻上最早出現

與今天的南京毫無關係

是指“位於南方的京城”

中國歷史上被叫做南京的城市很多

東漢的南京是南陽

唐朝的南京是成都

北宋的南京是商丘

契丹人遼代的南京在北京

今天南京城的名號

到了明朝才擁有

歷史上的南京,除了龍盤虎踞的金陵

在更多的時候被叫作江寧

這也是為什麼南京簡稱會是“寧”的緣故

南京曾經很大,大得離譜

它的中心是明朝的應天府

朱元璋定都南京

隨手劃了很大的一塊地盤

說這個地方要“直隸”

所謂“直隸”

在封建時代往往特指天子腳下的心腹之地

明朝因為明成祖遷都北京

結果就有了一南一北兩個直隸

直隸的地盤都很大,大得蠻不講理

南直隸的區域主要包括了江蘇、安徽兩省

還要加上今天的上海

南京,從“蘇京”迴歸“徽京”?

南京市衛星影像圖

明清易代以後

南直隸被解體,先改名為江南省

這個江南省嚴重的名不副實

其實大多數面積都在長江北面

後來乾脆從中間切開

東面的這塊叫江蘇,西面的叫安徽

江蘇兩個字,一個是江寧的“江”

一個是蘇州的“蘇”

安徽兩個字,一個取自“安慶”

一個取自“徽州”

江蘇和安徽分家,新增了兩個省級機關

江蘇的這個衙門

要往東遷,遷到蘇州去

蘇州城富,日子很好過

新任江蘇布政使立刻高高興興地去了

安徽的那個新任布政使

說好要去安慶,可是安慶有點窮

心理上便不太情願

磨磨蹭蹭地賴在南京不肯去

一拖就是幾十年

於是南京依然像爹媽一樣

管著江蘇和安徽兩省

因此歷史地看,說南京城是“蘇京”

或者說是“徽京”,都沒什麼大錯

蘇錫常等吳方言區,

有意無意地都會把南京當作蘇北對待

南京是個有故事的城市

它的故事全是歷史

譬如江寧的寧

說白了也就是太平的意思

在中國古代北方統治者眼裡

江南很遙遠

長江下游有一大片區域

“稅熟貢新,勸賞黜陟”

總得有個城市掛帥

於是南京被選中

名字也被指定,定了就定了

在江寧這個名字之前

南京又叫金陵,又叫秣陵

孫吳定都南京時

覺得金陵和秣陵這名字沒有出息

改名為“建業”

也就是要有所作為,要建功立業

從此南京這城市便有了兩個基調

有了兩個主旋律

一個是太平無事,要安分守己

另外一個是什麼呢

就是要主動出擊,要抓住機遇

要不甘落後,要做出一番事業

南京,從“蘇京”迴歸“徽京”?

◎ 有國外學者針對區域城市的空間結構,提出兩地的空間相互作用遵循“距離衰減原則”。本地圖是學者基於“流資料”繪製的,從中可看出,南京對圍繞其周圍的江蘇、安徽兩省的城市,都有較高的控制度。而對於距離南京較遠的江蘇其他城市,南京的控制度明顯下降。

因此南京人也難免會有一種習慣心態

就是進也好,退也好

一切都順勢而為,儘可能與時俱進

有這樣那樣的原因

必然會有這樣那樣的結果

先說說經濟原因,近代上海的崛起

南京在長江下游地區的老大地位

早已不復存在

因為上海的緣故

隸屬南京管轄的蘇州、無錫、常州

越來越不把省府放在眼裡

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

本來也是人性中很正常的事

南京和鎮江明明都是在江南

(這裡是就南京城的主體而言,屬於長江以南)

可是蘇錫常,還有上海,包括浙江

也就是現在的吳方言區

有意無意地都會把它們看作是江北

當作蘇北對待

除了經濟因素

這中間當然也還有政治原因:

歷史上,江蘇官員中的老大

江蘇巡撫在蘇州辦公

二把手——布政使

則有兩個,一個叫江蘇布政使

它的衙門在蘇州

管轄蘇州、松江、常州、鎮江四府

以及直隸太倉州

一個叫江寧布政使,衙門在南京

管轄南京和整個蘇北

這種行政權力劃分

各管各的傳統,也從心理上

把南京與江南的其他幾個城市割裂開了

江蘇與安徽這對“同胞兄弟”之間的關係,

是“剪不斷理還亂”

在清朝中後期,大運河衰落之前

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城市

並不是上海,也不是南京,更不是蘇州

當時最發達的城市,居然是江蘇的揚州

那時候的揚州,比今天的蘇州要闊氣得多

當年最有錢的是揚州鹽商

為什麼生意人會集中在揚州呢?

原因很簡單,因為揚州的經濟最發達

交通最方便。經濟發達了,交通又方便

商人自然就願意去

揚州的鹽商又都是什麼地方的人呢?

大多數來自徽州,也就是今天的皖南地區

所謂江蘇的鹽商,就是安徽的徽商

千萬不要以為今天的安徽稍微窮了一些

就認定人家歷史上就這樣

安徽比江蘇牛的日子多得是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江蘇與安徽這一對“同胞兄弟”

他們之間的關係

說不清道不白,剪不斷理還亂

南京,從“蘇京”迴歸“徽京”?

◎ 在南京市玄武區的鐘山風景區內,有一座小紅山,該山上有一個被稱為“美齡宮項鍊”的人造景觀,其酷似項鍊的造型,曾引發外界的極大興趣。“美齡宮”的正式名稱是“國民政府主席官邸”,建於1934年。以美齡宮主樓為中心,周邊分兩層種植了法國梧桐。一到秋天,梧桐恰似一條“金項鍊”,而深綠色的琉璃瓦建築,則猶如垂在項鍊末端的綠寶石掛墜。作為江蘇省會的南京,因為區位、歷史、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對周邊的安徽幾個城市有著較大的輻射作用,因而被戲稱為“徽京”。攝影/徐暢宇

還有安徽的桐城派

“天下文章,其出於桐城乎”

作為“高考補習班”重鎮的南京各大書院

重要的掌門人,在書院講學的老師

都是安徽桐城人

或者就是桐城派的高足弟子

也就是說,科舉廢除之前

南京順理成章成為江蘇和安徽兩省的文化中心

因此,今天再說南京是“徽京”

有些調侃、戲謔

很可能是來自蘇錫常的譏諷

也可能是南京人的自嘲

更可能還是出於安徽馬鞍山和滁州人民的心聲

角度不同,“徽京”一詞的解釋也就不同

認真辨別一下,就會發現這兩個字中間

既有源遠流長的文化,也有不同的智慧

更有官方和民間自己獨到的認知和表達

南京真正應該攀比的城市,

不是別的省城,而是上海和深圳

南京市現在的面積究竟有多大呢

與相鄰的浙江省城杭州相比

南京的面積是6000多平方公里

杭州是16000多平方公里

南京只是杭州的一個零頭

另外一個相鄰的省城安徽合肥

是11400多平方公里

南京差不多是合肥的一半

在中國的省城面積排名中

南京名列倒數第二

僅比海南省的海口要大些

南京不僅是個小的省城

即使是在江蘇境內,它的面積也是小得可憐

在江蘇的13個地級市中,它不過排名第9

比同省的蘇州、揚州、徐州都小

因此,內心一直希望大有一番作為的南京

徒有雄心壯志也好,不甘心不服氣也好

只能在在現有的平臺上盡力而為,奮發圖強

南京的城區面積比不過人家省城

只好“誇耀”自己的人均GDP

在中國的省城中,南京人均GDP最高

而人均收入也僅落後廣州和杭州

在省城中,南京的高校數量,排名全國第一

南京,從“蘇京”迴歸“徽京”?

◎ 華燈初上之際,整體呈“荷葉水滴”造型的江蘇大劇院,在燈光映照下顯得美輪美奐。江蘇大劇院是我國最大的現代化大劇院,亞洲最大的劇院綜合體。它位於南京市建鄴區,西北緊臨江心洲和長江,與江北新區隔長江相望。長江對於南京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首先是歷史上的防禦功能。無論是三國的石頭城,東晉的建康城,還是明朝的南京城,均建在長江東南岸,依託長江天塹防守;其次是現今的航運功能。目前隨著長江航道的疏浚升級,長江岸線已變成南京的“海岸線”。南京也成為長三角輻射、帶動我國中西部發展的重要門戶城市,沿海經濟帶與長江經濟帶交會的重要節點城市。攝影/李俊博

明白了這樣一些資料

就應該知道,就應該想清楚

南京真正應該攀比的城市

是上海和深圳

南京面積比上海大,比深圳更大

可是說到底,上海和深圳這樣的

才是真正意義的現代化大城市

在未來的很多年

南京在江蘇的老大地位,應該誰也撼動不了

長江下游的重要城市,非他莫屬,當仁不讓

歷史上的南京,向來是個沿江城市

它的文化發展脈絡

卻總是離開不了一條古老的秦淮河

沿河(秦淮河)發展是內斂

沿江(長江)發展是開放

秦淮河流域為南京人提供了安逸的生活

也長期限制南京人的想象

南京人可以內斂,更願意開放

沿江發展,以長江為中心

未來的南京要想奮起

要想起到模範帶頭作用

也必須頑強地表現出自己的活力來……

本文選摘自《中國國家地理》2022年2月文章:

《南京 從“蘇京”迴歸“徽京”?》

撰文/葉兆言

審稿專家/傅林祥 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 教授

地圖編輯/王巖

全文閱讀請

點選下圖購買雜誌

南京,從“蘇京”迴歸“徽京”?

本期目錄,精彩提前知

卷首語

這裡盛產地理學家

撰文/單之薔

蘇粵大比較

經濟第一省之爭,江蘇超廣東勝算幾何?

撰文/王全月

“現代蘇作”

江蘇的小鎮製造業傳奇

撰文/姜爽 攝影/趙榮生 等

身如鏡花水月

真正的南京雨花石在哪裡?

撰文/張辰亮 攝影/陳一銘 蘆語凡 等

上海

蘇南經濟的“帶頭大哥”

撰文/金夫 攝影/彭輝 等

從“江南省”到“江蘇省”

一個東部強省的曲折“出生記”

撰文/鄭驍鋒

太湖

江南水網的“心臟”

撰文/梁帥

從連雲港到南通

中國最寬闊的灘塗,

黃海之濱的候鳥庇護所

撰文/慕童 攝影/李東明 等

大豐麋鹿

野生種群復興的喜與憂

撰文/韋曄 攝影/孫華金 等

江蘇

離世界級海港還有多遠?

撰文/張永戰 攝影/韓寒

淮揚菜

是國宴菜,更是國民菜

撰文/張匯 攝影/苗一峰 等

南京

從“蘇京”迴歸“徽京”?

撰文/葉兆言

蘇州“雙城記”

千年風雅地與經濟明星城的雙重脈動

撰文/汪競帆

揚州

通史式繁華第一城的復盛之路還遠嗎

撰文/林翀 攝影/張卓君 等

點選此處購買

非常精彩

TAG: 南京安徽江蘇撰文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