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志亮解讀百家姓》系列之鄧姓的歷史發展與遷徙分佈

鄧姓是中國第二十七位娃氏,主要分佈在廣東、湖南、四川。當今鄧姓人口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62%,總人口大約有821萬。

得姓始祖曼季,子姓,鄧氏。商朝後期時,殷王武丁封其叔父曼季於鄧國曼城,爵位為侯爵,後曼季建鄧國,時人稱其為鄧侯。鄧國經西周、春秋,一直延續六百餘年。魯莊公十六年即公元前678年(一說為魯桓公七年即公元前705年),為楚所滅,鄧侯子孫為紀念故國,遂以國名為姓,並尊曼季為得姓始祖。

一、姓氏意義與原始圖騰

鄧的本義是國名,邑名,實際是地名。在金文中鄧字沒有邑部,即為登字,在甲骨文中,西周時期確實有登人,也就是鄧人。

登字在《說文》中的註解;“登,上車也,從癶,豆像登車形“引申的含義是上升。五代宋初,大文字學家徐錯以形聲相生、音義相轉之理,認為登的初意鄧字金文是“兩手捧登車之物也登車之物,王謂之乘石”。古代餐人應是一支擅長製造乘石的氏族,其定居之地稱為登。最初登地大約在今山東菏澤地區,後來因遷移把地名搬到今河南省孟州西的古鄧城登人先後在山東和河南建立國家,後人因文字的轉化變成鄧、當然,登人最初的原始圖騰是乘石。

二、姓氏起源與發展傳承

鄧姓主要有三大來源:鄧國、姒姓和子姓。

第一支相傳出自黃帝時代的古鄧國。鄧國故址在今山東菏澤的鄧之墟,古鄧國之後的鄧氏至少有5000年的歷史。鄧國國君鄧伯溫是黃帝的大臣,可見當時鄧國的地位是十分的顯赫。

第二支出自姒姓,為夏禹的後裔大約在公元前2070年,大禹建立中國第一個王朝夏朝。禹傳位啟,啟傳位太康,太康傳位仲康。仲康封其庶出之子於鄧,鄧國在今河南省孟州西的古鄧城,因在黃河北岸,也稱河北鄧,公元前1250一公元前1192年是商王武丁時代,也是商朝中興時期,武丁對夏的屬國和部落大舉征伐,姒姓鄧國也在此時期被並滅,子孫被迫向東南遷於今河南省郾城東南的鄧城,春秋時為蔡國之地,因在黃河之南,也稱河南鄧。姒姓鄧氏至少有3200年的歷史。

第三支源出子姓,為商朝皇族的裔孫。商王武丁滅姒姓鄧國,隨之封其叔父曼季於河北鄧,並賜姓曼,侯爵。周武王於公元前1046年滅商,子姓鄧國被迫南遷湖北襄樊北的古鄧塞公元前678年楚文王滅鄧祁侯,鄧國亡,子孫以鄧為氏,鄧人北遷定居於今河南鄧州,在西漢時形成著名的南陽望族。曼季是鄧姓族人公認的始祖,子姓鄧氏是組成漢族鄧姓群體的最主要成員,其歷史至少有2600年。

三、民族融合與基因融入

鄧姓人群的形成比其他姓人群要複雜,外族的融入在西周初即已開始。當週武王滅商時,主攻鄧國的是北狄族的院姓人,佔領鄧國以後姓人人主鄧國。近代考古發現陝西出土的西周初期的青銅器有媳姓鄧器,媳即,可證當時存在隗姓鄧氏。這支鄧氏不久離開中原西遷到甘川邊境的鄧至(今四川甘肅分界嶺摩天嶺南)的羌人地區,形成鄧至羌。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鄧至羌在西部十分活躍,直到北周時才被滅,鄧至羌人大部分融入當地的漢民中。其中一支南下進人云南,唐朝時建立勿鄧國。勿鄧國人有一部分融人四川涼山地區的彝族,彝族中的鄧姓來自勿鄧人。

南方鄧姓中融人外族基因主要發生在明清時期,涉及的民族有苗、瑤、壯、水、土家哈尼、彝等,南方土著中的鄧姓最早來自中原地區南下的鄧姓移民,他們加入土著後逐漸土著化,並形成了土著中的強大派系。在後來的南方地區漢化過程中,很多土著鄧姓又重新回到了漢族中。

鄧姓中也流入了其他姓氏的基因,五代時南唐李從鎰為後主李煜第八子,封鄧侯。宋太宗趙光義詔捕南唐宗室時,李從縊之子李天和為避難,逃到湖南安化地區,以父爵位改為鄧姓。

四、歷史遷移與人口繁衍

先秦時期,鄧姓主要活動於黃河中下游的河南、湖北一帶。秦漢時期,鄧姓很快散佈到四川、陝西、江蘇等地,河南是鄧姓的發祥之地,南陽郡鄧姓的開基祖為鄧況,在漢朝中葉,鄧況自楚徒居河南南陽新野,子孫一直以農桑為業。到東漢光武帝時,南陽鄧姓達到頂峰,太傅、高密侯鄧禹是南陽鄧姓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後來鄧姓衍生出多個著名支派,均為鄧禹的子孫。東漢是鄧姓最輝煌的時代,“鄧氏自漢中興,凡侯二十九人,公二人,大將軍以下十三人,中二千石十四人,列校二十二人,州牧郡守四十八人,其餘侍中、將、大夫、郎、謁者不可勝計”。南陽鄧姓對以後的鄧姓家族影響極大,因此有“天下鄧姓出南陽”之說。西晉末,鄧姓大批從河南向南方移民,直達福建、廣東。唐宋時鄧姓的主體已經跨過長江分佈於湖南、江西,四川。明清時期,鄧姓基本上奠定了今天的分佈局面。明末,鄧姓始人臺灣。

宋朝時期,鄧姓大約有36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46%,排在第四十六位。鄧姓第一大省是湖南,約佔鄧姓總人口的25。5%。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湖南,江西,四川,大約佔鄧姓總人口的70%;其次分佈於福建、山東、廣東、河南、廣西等地。當時的湘贛川是鄧姓聚集的中心地區。

明朝時期,鄧姓大約有46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49%,排在第四十五位。主要分佈於江西、湖南、福建,大約佔鄧姓總人口的六成;其次分佈於廣東、廣西、四川、江蘇、湖北等地。江西為鄧姓第一大省,約佔鄧姓總人口的30。2%。宋元明期間600餘年,其人口主要向南方和東南地區遷移,全國形成了以贛湘閩為中心的鄧姓聚集區,人口重心向東南移動。

五、當代分佈與姓氏圖譜

當代鄧姓人口已達到821萬,為全國第二十七位大姓,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62%。宋朝至今1000餘年,鄧姓人口的增加率呈上升的態勢。目前主要分佈於廣東、四川、湖南三省,大約佔鄧姓總人口的44。2%;其次分佈於廣西、江西、湖北,重慶,這四省區市集中了鄧姓總人口的24。8%。廣東為當代鄧姓第一大省,約佔鄧姓總人口的15%。桂湘、川渝鄂成為鄧姓兩塊主要聚集區。在最近的600年間,鄧姓人口主要由東南部向西和南部地區遷移。

六、郡望堂號與楹聯家訓

1、郡望和堂號

鄧姓的郡望最重要的是南陽,其次有安定、高密、平陽、襄陵、長郡、陳郡等。鄧姓的堂號除與郡望相同外,主要還有南雄,平壽、謙恕等。“平壽”和“謙恕”兩堂號來源於東漢郎中鄧訓,他對人和下屬謙虛不傲,寬恕禮待,當時的士大夫都服他。鄧訓在屯兵邊疆作烏桓校尉和張掖太守時,用恩惠和信義善待周邊民族,因而鮮卑人懼怕他,羌胡服他,邊境安定,朝廷封他為壽平侯,鄧訓死於任上,邊境的少數民族到他靈前哭吊的有幾千人,場景十分感人,後來還建廟紀念他。

2、宗祠楹聯

南陽望族;新野芳蹤。

雲臺首列;諫院知名。

平叔常能下士;伯道胡為無兒。

鄧曼智慧料事;太后夙本好書。

世長勢短,宜忘勢而處世:人多仁少,須擇仁以交人。

3、族規家訓

六戒

一、戒怠惰。

二、戒奢侈。

三、戒賭博。

四、戒淫從。

五、戒酗酒。

六、戒橫暴。

目前國內外的圖書館和其他單位正式公佈收藏了鄧姓族譜383部。

七、姓氏名人與宗族先賢

《中國人名大辭典》收人鄧姓歷代名人173名,佔總名人數的0。38%,並列排在名人姓氏的第六十一位。鄧姓的著名文學家佔中國曆代文學家總數的0。4%,排在第五十九位;鄧姓的著名醫學家佔中國曆代醫學家總數的0。42%,排在第五十三位:鄧姓的著名美術家佔中國曆代美術家總數的0。25%,排在第八十位。

鄧姓歷代著名人物:春秋楚大夫鄧廖,鄭大夫,法家先驅鄧析;西漢上大夫鄧通;東漢漢南太守、房子侯鄧晨,大司徒,高密侯鄧禹,大將軍鄧騭:三國蜀漢大將軍鄧芝,魏國名將鄧艾;東晉大臣鄧攸:十六國前秦尚書僕射鄧羌;唐朝大臣鄧世隆;宋元之際學者鄧牧;清朝篆刻家兼書法家鄧石如,兩廣總督鄧廷楨,詩人鄧輔綸,海軍名將鄧世昌;民國著名無產階級革命家鄧發、鄧中夏。

《馮志亮解讀百家姓》系列之鄧姓的歷史發展與遷徙分佈

《馮志亮解讀百家姓》系列之鄧姓的歷史發展與遷徙分佈

《馮志亮解讀百家姓》系列之鄧姓的歷史發展與遷徙分佈

馮志亮,筆名禾子尼,號渤海居士,北京大學特聘教授,北京海圖書畫苑首席文化顧問。被譽為品牌推廣人、網路策劃人、IT培訓師、網路分析師、姓氏文化學者;網路新聞營銷奠基人和發展者、品牌通創始人。曾提出關於網路廣告價值排斥論的“藍海觀點”。藍海觀點的提出對於中國的網際網路發展方向有著重要的意義,併成為我國網民對網路真正瞭解的一個標誌,為中國網際網路的發展指明瞭方向。2013年受聘為北京大學民營經濟研究院與宗教學系特聘教授。馮志亮涉獵廣泛,書法繪畫造詣深厚,並熱衷於文學歷史,亦是一位古體詞人和家史家譜研究專家,著有《渤海詩詞集》、《怎樣修家譜》、《怎樣編家史》、《怎樣寫自傳》,以及《百家姓尋根手冊》五百餘部,《中華姓氏家譜》三百餘部。

TAG: 鄧姓鄧國鄧氏南陽總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