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平了雍正朝寵臣田文鏡的墳,是有心之舉還是無意之私?

清朝乾隆三年(西元1738年),乾隆帝前往雍正帝的陵寢參拜。在參拜路上,乾隆帝的隨從告訴乾隆帝,前邊的田文鏡陵墓的墓牆阻礙了天子法駕路過,因此無法通行。

於是乾隆帝指令隨從:拉倒吧。

乾隆皇帝平了雍正朝寵臣田文鏡的墳,是有心之舉還是無意之私?

就這樣,田文鏡的墳墓被平了。不過,對於這一現象,有的資料認為這是隨從誤會了乾隆帝的話語,認為乾隆帝的“拉倒吧”意思是放棄。不過個人覺得,不論從哪個角度來看,乾隆帝的本意都是平了田文鏡的墳墓。

1、天子威望

乾隆帝在位期間,時常打造“孝順”的人設。而對於祭祀雍正帝的活動,乾隆帝說什麼都不能耽誤。而對於祭祀路上的障礙物,乾隆帝能做的,就是掃清:畢竟還是那句話,田文鏡的墓牆擋路,天子如果不乘坐法駕,是和禮制不符合的。而如果為此放棄祭祀雍正帝,又有違孝道。因此,對於天子來說,能做出的選擇,也就是平了田文鏡的路,為前行掃清障礙。

當然,這是客觀原因。主觀上來說,乾隆帝對田文鏡也不大喜歡。

2、雍正風雲

雍正帝在位一共十三年。和康熙、乾隆兩位天子相比,雍正帝在位的時間無疑很短。但是,就是這十三年,為清朝實現了續命的功勞。

乾隆皇帝平了雍正朝寵臣田文鏡的墳,是有心之舉還是無意之私?

其實早在康熙後期,清帝國就陷入內憂外患的狀態中:清朝內部,財政出現虧空,吏治也陷入腐敗,朝廷大臣甚至開始有了抱團對抗天子的現象。而外部方面,準噶爾汗國對康熙朝廷虎視眈眈。而康熙朝廷也因為連年對外戰爭,導致財政壓力越來越大。

從這一系列現象來看,康熙朝廷時期,清朝已經有了末世跡象。

雍正帝上臺後,透過一系列的雷霆手段,力挽狂瀾,解決了清朝很多問題。這一系列手段包括:士紳一體納糧、火耗歸公。這一系列手段很大程度解決了清朝的財政問題。

不過,這也讓雍正朝廷的輿論陷入非常被動的狀態:因為在以往,歷朝歷代,士紳群體都是封建王朝的基本盤——畢竟,士紳,即地主階級,掌握了生產資料以及基層的控制權、話語權。所以對於雍正朝廷的這些改革,士紳群體的抵制一直很大。但雍正帝還是透過重用諸如田文鏡、李衛這些自己信得著的大臣,把這些政策強行推行下去了。

乾隆皇帝平了雍正朝寵臣田文鏡的墳,是有心之舉還是無意之私?

在雍正朝廷的改革下,清朝的統治算是轉危為安,並且,雍正帝去世後,乾隆帝直接接盤了雍正帝給自己留下來的雄厚遺產、優良基本盤。

3、乾隆帝的盤算

古代統治者其實也講“以民為本”,不過,這個民可不是說小老百姓,而是士紳。比如《阿Q正傳》裡的趙太爺,才是古代統治者眼裡的民。而真正的佃戶,是算不上民的。

因此,所謂的官逼民反,其實都是指這些在基層上有能量的群體。乾隆帝登基後,也深深知道,雖然雍正帝的改革確實解決了清朝面對的很多問題,但是,如果朝廷繼續和士紳的關係激化下去,很可能給乾隆朝廷帶來沒必要的動盪。所以,乾隆帝上臺後,取消了很多雍正朝的政策,同時,也開始打壓雍正朝所重用的官員。

比如田文鏡,因為推行雍正朝廷的政策而得罪了很多人。所以,乾隆帝推了田文鏡的墳墓,也算是向士紳階層示好的體現。

TAG: 乾隆帝田文鏡雍正帝士紳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