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惠文王繼續富國強兵,一舉打斷楚國國運

秦惠文王是秦孝公的兒子,繼承其父富國強兵的遺志,將秦國的實力和疆域推上了更高的臺階。秦孝公對秦國的貢獻在於制度建設和蹂躪魏國,而秦惠文王的貢獻在於物質基礎、拆解諸侯合縱和打廢楚國。所以,秦惠文王的貢獻仍是為秦國夯實雄厚的基礎,這才使秦國後續能對六國進行持續不斷地打擊。

秦惠文王繼續富國強兵,一舉打斷楚國國運

秦惠文王名嬴駟,在位共27年,先被稱為惠文君,在其他諸侯稱王后也自立為王,所以才叫惠文王。

王者無私怨,殺人而留其法

秦惠文王上臺後面臨的第一個大事就是,商鞅被公子虔的門徒控告謀反。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每一個君王上臺都面臨如何對待前朝老臣的問題。這個局面對商鞅來說是悲劇的,因為商鞅不僅是因變法而利益受損之人的死敵,更是秦惠文王的仇人。當初,秦惠文王還是太子時成為商鞅殺雞儆猴的物件,遭受很大的屈辱。在商鞅第一次變法時,太子因觸犯新法遭到處罰,只不過由師傅公子賈和公子虔給領受了;在商鞅第二次變法時,師傅公子虔又因犯法被割了鼻子。

秦惠文王繼續富國強兵,一舉打斷楚國國運

商鞅很清楚知道自己形勢不妙,便選擇出逃魏國,但是魏國人更痛恨他為了秦國出賣朋友公子卬,導致魏國損兵折將,不接納他。商鞅見出逃無望,便返回到自己的封地,率領屬下發兵攻打鄭地以尋求生路。秦惠文王得知後,立刻發兵攻打商鞅,在鄭地黽池將商鞅殺死,並將之五馬分屍示眾,告訴國人不要像商鞅一樣謀反,然後滅掉商鞅的一家。幸運的是,秦惠文王保持了理智,沒有因痛恨商鞅而廢除他的新法,也成全了秦國。

持續開拓疆土,秦國獨戰七方

秦惠文王繼承了其父秦孝公的遺志,也繼承了對魏國薅羊毛的做法,所以秦惠文王在稱王前的13年裡幾乎只針對魏國,另一個義渠僅在秦惠文君十一年時稱臣。秦惠文君六年,魏國將陰晉城獻給秦國;七年,秦將公子昂打敗魏將龍賈,斬首八萬人,並在惠文君八年徹底奪得河西之地(秦孝公時應是得到部分河西之地,前篇有誤);九年,秦軍渡過黃河,奪取汾陰和皮氏,隨後又奪得焦城;十年,在張儀成為秦相後,魏國主動割讓十五座城池,十三年,張儀奪取陝城,將陝城人還給魏國。

十三年間,秦國雖將焦城和曲沃還給過魏國,但很快就兩次奪回去,魏國也終於認清了秦國都是自己最大的敵人,選擇加入蘇秦的合縱陣容之內。於是在秦惠文王七年(惠文君十四年也是惠文王元年),韓、趙、魏、燕、齊五國再加匈奴人六方聯軍攻打秦國,秦國壓力空前大增,面對諸侯的第一次合縱也有點緊張。秦惠文王擔心義渠在背後搞事情,就採用陳圳的安撫義渠的建議,結果義渠君之前在魏國被公孫衍打過預防針,率軍大敗秦軍。至此,秦國變成了以一國之力獨對七方勢力,形勢異常嚴峻。

秦惠文王繼續富國強兵,一舉打斷楚國國運

最終,秦軍在智囊樗裡疾的率領下,大敗六方勢力於修魚,俘虜韓將申差、打敗趙國公子渴和韓國太子奐,斬首八萬二千人。經此一役,秦國信心大增,將專薅魏國的羊毛變成薅六國的羊毛。從秦惠文王九年開始,秦國開始打敗韓、趙、魏三國的將領,奪取三國的城池。不過最慘的是楚國,這個放在後面講。義渠方面的進展雖沒有記載,但秦國在秦惠文王十年攻佔義渠二十五座城池,也就比楚國好些。

拋棄爭霸思維,奪得安穩的大後方

秦惠文王的一大貢獻就是奪取巴蜀地區,既擁有了一個穩定的大後方,又擁有了進攻楚國的前沿基地。巴蜀地區自古就易守難攻,秦國在正常時期是很難攻入巴蜀地區的,正好巴蜀地區的亂局為秦國提供了機會。秦國當時也面臨韓國的進攻,所以秦惠文王面對吞併巴蜀和抵禦韓軍時表現了極大的猶豫,不得不找來張儀和司馬錯來商議。

張儀曰:“親魏善楚,下兵三川,塞什谷之口,當屯留之道,魏絕南陽,楚臨南鄭,秦攻新城、宜陽,以臨二週之郊,誅周王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能救,九鼎寶器必出。據九鼎,案圖籍,挾天子以令於天下,天下莫敢不聽,此王業也。今夫蜀,西僻之國而戎翟之倫也,敝兵勞眾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為利。臣聞爭名者於朝,爭利者於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朝市也,而王不爭焉,顧爭於戎翟,去王業遠矣。”

司馬錯曰:“不然。臣聞之,欲富國者務廣其地,欲強兵者務富其民,欲王者務博其德,三資者備而王隨之矣。今王地小民貧,故臣原先從事於易。夫蜀,西僻之國也,而戎翟之長也,有桀紂之亂。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得其地足以廣國,取其財足以富民繕兵,不傷眾而彼已服焉。拔一國而天下不以為暴,利盡西海而天下不以為貪,是我一舉而名實附也,而又有禁暴止亂之名。今攻韓,劫天子,惡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義之名,而攻天下所不欲,危矣。臣請謁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齊,韓之與國也。周自知失九鼎,韓自知亡三川,將二國併力合謀,以因乎齊、趙而求解乎楚、魏,以鼎與楚,以地與魏,王弗能止也。此臣之所謂危也。不如伐蜀完。”1

秦惠文王繼續富國強兵,一舉打斷楚國國運

最終在張儀的“挾天子以令於天下”的爭霸思維與司馬錯的“名利雙收”的務實態度之間,秦惠文王選擇了後者,任命司馬錯伐蜀,在當年十月就平定蜀國,將蜀王貶為蜀侯,任命陳莊為蜀相,二年後將公子通封為蜀侯,徹底將蜀地控制起來。而求援的苴國也沒有好下場,據《華陽國志》記載,苴國在當時被張儀消滅,成為秦國的一部分。得到號稱“天府之國”的巴蜀地區後,秦國變得更加富強,也更加看不起東方六國。

張儀在遊說時曾極力誇耀巴蜀的富庶,講道:

“秦西有巴蜀,大船積粟,起於汶山,浮江已下,至楚三千餘裡。舫船載卒,一舫載五十人與三月之食,下水而浮,一日行三百餘裡,裡數雖多,然而不費牛馬之力,不至十日而距扞關。”2

以連橫破合縱,打斷楚國國運

當初蘇秦成功遊說趙肅侯時,秦惠文王深知合縱的弱點,就想要用將領武安子去說服趙國改變主意,被寒泉子勸阻並建議用張儀來對付蘇秦。秦惠文王採納了這個建議後,再輔以軍事手段,果然收到了奇效,其中最成功的是張儀欺騙楚懷王,用商於六里將楚齊的聯盟關係不費吹灰之力地瓦解了。

張儀至秦,詳醉墜車,稱病不出三月,地不可得。楚王曰:“儀以吾絕齊為尚薄邪?”乃使勇士宋遺北辱齊王。齊王大怒,折楚符而合於秦。秦齊交合,張儀乃起朝,謂楚將軍曰:“子何不受地?從某至某,廣袤六里。”3

秦惠文王繼續富國強兵,一舉打斷楚國國運

楚懷王受此戲耍異常憤怒,命令將軍屈匄率軍攻打秦國。秦惠文王命庶長魏章為主將,後又命樗裡子與魏章軍會合一同攻打楚國。雙方在丹陽大戰,秦軍斬殺楚軍八萬甲士,俘虜大將軍屈匄、裨將軍逢侯醜等七十餘人,進而奪取漢中之地六百里,秦國在此設定漢中郡。楚懷王得知丹陽之敗的訊息後,調集全國的兵力攻打秦國,一度打到秦國的藍田,再往前就能看到咸陽了,最終秦軍大敗楚軍,韓、魏看到楚國空虛便趁火打劫,一路打到鄧地,楚國此時也無心再戰,只能撤軍回防。

十七年春,與秦戰丹陽,秦大敗我軍,斬甲士八萬,虜我大將軍屈匄、裨將軍逢侯醜等七十餘人,遂取漢中之郡。楚懷王大怒,乃悉國兵復襲秦,戰於藍田,大敗楚軍。韓、魏聞楚之困,乃南襲楚,至於鄧。楚聞,乃引兵歸。4

藍田之戰的細節也不可考,很可能是楚軍遭到大敗,但敗而不散,所剩戰力仍很強。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秦國面對楚國的孤注一擲時也不好受,局面應該一度極為不利,因為秦國居然被楚軍殺入腹地這麼深,畢竟藍田離咸陽太近了,戰後也曾想將漢中的一半土地還給楚國來修補兩國關係,幸好楚懷王昏了頭,只要張儀不要地;還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秦國在丹陽之戰和藍田之戰佔了大便宜,不僅重創了楚軍,還獲得了對楚國的絕對地緣戰略優勢,後來的白起等就是從巴蜀和漢中攻打的楚國,同時幹掉了楚國的精氣神,從此使楚軍逢秦軍就戰敗。此戰之後,楚國再也不是那個地廣兵強的楚國了,有的只是一個空架子。

結語

秦惠文王也是相當厲害的一位國君,其智力水平要高於其他的國君。秦惠文王殺掉商鞅的理由只是商鞅謀反,用商鞅之法來處理商鞅,讓利益受損的貴族們出了口氣,同時也保留了新法。秦惠文王手下人才濟濟,有公孫衍、張儀、司馬錯、樗裡疾和魏章等,處理君臣關係更有靈活性,如:張儀最大程度地展現能力,又不讓他長期在丞相之位;公孫衍幫助秦國奪取河西之地,最終也只能到六國去混。秦惠文王在戰略選擇上也很厲害,在處理巴蜀問題上,非常講究實際,最終利用難得的機會為秦國打下一個大糧倉;用張儀去忽悠楚懷王,瓦解齊楚同盟關係,讓秦國在諸侯大混戰時一舉打敗楚國,為秦軍在秦昭王時橫行楚國奠定了基礎。古語說,時者,難得而易失也。在位的二十七年間,秦惠文王為秦國抓住了關鍵的發展時機,這與韓、魏、楚、燕的喪失時機形成了很好的對比。

注:

1、2、3,源自《史記·張儀列傳》

4,源自《史記·楚世家》

TAG: 秦惠文秦國張儀商鞅楚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