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唐代輝煌的“四大柱石”,它的腐蝕轉化,導致了唐朝的滅亡

一、四大柱石

1、科舉制

隋文帝創始科舉制,策試進士,唐代將這一制度發展完備,才有了客觀選拔人才的制度。

2、租庸調製

租:男子18歲以後,政府均田分發100畝田,每年需要向政府繳稅二石,是為租。(滿60歲歸還80畝,剩下20畝的永遠持有。)

庸:每年需要為政府服役20天,若是不想服役,這20天需要每天繳納絹3尺,是為庸。

調:隨其鄉之所產,一年繳納綾絹二丈,布加五分之一,是為調。

使唐代輝煌的“四大柱石”,它的腐蝕轉化,導致了唐朝的滅亡

3、府兵制

府兵制也是隋文帝時期的制度,唐朝將其發揚,就是將全國設定若干“折衝府”,府內設上、中、下府,每府設定量士兵。

兵將來源於均田制下的農民,年20入選,60退役,凡是身為府兵,租庸調均免。並有軍餉可拿。

將聚於朝,兵散於府,有事命將去府中領兵。不至於出現兵亂。

4、三省制

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

凡有國事軍政,由中書省起草擬訂計劃,上交門下省,門下省審閱批訂,覺得沒問題就上交尚書省,尚書省下設六部尚書,尚書下設九卿,尚書拿到後,再審批,沒問題就交給九卿執行。

使唐代輝煌的“四大柱石”,它的腐蝕轉化,導致了唐朝的滅亡

二、政治天才

這四大柱石是唐代輝煌的基礎,但還需要一位政治天才去運作他們,便是唐太宗。

唐太宗所統治的天下,與隋煬帝的天下,就殷富而言,不可同日而語,隋煬帝時期人口達4600多萬,但經10年之亂,李淵統治後,到唐太宗時不滿300戶,大約1000萬左右的人口。

魏徵進言:

今自伊洛之東,暨乎海岱,萑莽巨澤,茫茫千里,人煙斷絕,道路蕭條,進退艱難。

這幾句話很清楚的說明了唐初的情況,所以太宗君臣戰戰兢兢,不敢稍有損越,配合四大柱石的制度,才有了世人所稱羨的“貞觀之治”。

使唐代輝煌的“四大柱石”,它的腐蝕轉化,導致了唐朝的滅亡

三、安史之亂

太宗之後歷經“武韋之亂”,其實“武韋之亂”的亂只體現在了權利中心,民間影響不大,繁榮猶在。

之後到唐玄宗李隆基時,唐朝繁榮到達頂峰,迎來了“開元盛世”,人口達到將近1億,但此時四大柱石已逐漸變質,租庸調製早已改變,民眾利益受損;科舉制變為了培植勢力的機構;三省之間可以利益交換。四大柱石早已失去原本的意義。

使唐代輝煌的“四大柱石”,它的腐蝕轉化,導致了唐朝的滅亡

在這種盛極的情況下“安史之亂”到來。

當時邊境設“都護府”,首領大都督同時持史節,稱節度使,既有權力,又理政治,出現“諸侯”。

而由於朝廷內鬥楊國忠為杜絕政治對手勢力擴大,建議胡人領軍,安祿山由此迎來的他的晉升期。在不斷的交易和諂媚下,安祿山先後認領三地節度使,於是手握重兵的安祿山,內心開始蠢蠢欲動。

楊國忠雖建議了胡人掌軍,但他始終認為安祿山必反,但玄宗李隆基信任安祿山,待遇優厚,安祿山也因此打算待到玄宗死後再反,但楊國忠頻頻逼迫的引誘之下,安祿山以討伐楊國忠的名義反叛,安史之亂爆發,楊國忠非常得意,因為他“預言”成功[打臉]。

後唐玄宗攜楊貴妃楊國忠高力士和一眾軍士逃走,在馬嵬驛歇腳時,迎來“馬嵬驛之亂”,楊國忠被士兵殺死,楊貴妃被逼死。

使唐代輝煌的“四大柱石”,它的腐蝕轉化,導致了唐朝的滅亡

李隆基認為此次兵變與太子有關,“馬嵬之亂後”與太子分道揚鑣,後太子收攏殘軍,自行稱帝,追李隆基為太上皇,此時人口已經不足李隆基時的三分之一,唐朝盛世不在。

四、結語

制度是支撐國家的框架,是國家執行的基礎,制度一旦開始腐敗,國家就像蛀空的大廈,不知何時便會倒塌。

唐朝的制度考慮民生利益,但是需要一位賢明通達的君主來運作,唐太宗和武則天均能控制,在他們之後便有些捉襟見肘,再加上制度時間已舊,奸臣佞士逐漸發現其漏洞,利用漏洞逐漸腐蝕制度,最終大廈傾倒。(純屬個人觀點)

你怎麼看唐朝由盛而衰呢?

使唐代輝煌的“四大柱石”,它的腐蝕轉化,導致了唐朝的滅亡

TAG: 楊國忠安祿山柱石李隆基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