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國時期,獨立政權間對外關係之亂象(上)

從902年到978年的七十多年間,是五代十國與遼、宋、高麗等將近二十個獨立政權並存的時期。

這些獨立政權因存續的時間長短不一,政權的更迭頻繁,導致彼此間的關係紛亂錯雜。有的政權存在的時間僅有短短的3年,最長的一個是71年,而契丹王朝則是貫穿了五代十國整個時期。

那他們間對外關係如何?不同的對外關係和對外政策對他們各自政權的影響有多大?

我們就這段時間獨立政權間對外關係的亂象,做一個梳理。

一、 一紙盟約是兄弟,一朝反目則相擊

五代十國時期,獨立政權間對外關係之亂象(上)

唐覆滅後,契丹與中原兩個軍閥成為接壤的鄰居,河東節度使李克用和盧龍節度使劉仁恭。

907年,雲州會。契丹領袖耶律阿保機與時任河東節度使的李克用盟約的盛會。

為表示自己的誠意,阿保機率領7萬騎兵隊伍,來到雲州與李克用相會,並交換戰袍和戰馬進行盟誓,約為兄弟。

他們的結盟,不是因為是惺惺相惜的朋友;相反,他們是彼此可怕的鄰居,是強大的競爭對手。

早在前幾年,阿保機任職軍隊指揮官時,曾連續三年領兵侵犯河東鎮的邊界,雖然屢次被李克用打敗,但阿保機從戰爭中收穫了數以萬計的俘虜和物資。

為什麼要進行和平談判,進行軍事聯盟?

因為他們彼此都遇到了更加緊迫的、強大的敵人。

李克用此時正全力對付朱溫(已經稱帝,建後梁)的進攻,所以他希望透過與契丹的聯盟來保證北部邊境暫時的安全。

而阿保機此時主要的精力,在與盧龍鎮的軍事對抗上,他也希望李克用在他與盧龍節度使劉仁恭的作戰中保持中立。

這樣的盟約,在這個分裂割據的時代,是對外關係中的一種常態。

五代十國時期,獨立政權間對外關係之亂象(上)

而與李克用結為兄弟的阿保機,盟誓不久,就與李克用的敵人朱溫建立了同盟關係。

據歷史演義記載,李克用還因此耿耿於懷,臨死前,交給兒子李存勗三支箭,留下自己的遺願:“一矢討劉仁恭,汝不先下幽州,河南未可圖也;一矢擊契丹,阿保機與我把臂而盟,結為兄弟,誓復唐家社稷,今背約附賊,汝必伐之;一矢滅朱溫,汝能成吾志,死無憾矣!”

以一個“短期利益”開始的盟約,必將因另一個“短期利益”而快速結束。

哪有什麼兄弟情義可講?!

二、 小國事奉大國,就像兒子事奉父親

如果說雲州會的結盟是雙方勢均力敵形勢下的和平談判,那麼對於那些尋求軍事援助的弱小政權來說,就只能接受屈辱的霸王條約。

五代時期最著名的一個事件,就是後晉石敬瑭與遼耶律德光之間的屈辱條約。

五代十國時期,獨立政權間對外關係之亂象(上)

石敬瑭是後唐第二代君主李嗣源的女婿。憑著戰功做了後唐的河東節度使。李嗣源的繼養子後唐後主李從珂對他猜忌心很重,並試圖讓他脫離河東的權力,下詔讓他改任鄆州節度使。石敬瑭裝病不走,並對李從珂說“你只不過是明宗皇帝的一個養子,憑什麼繼承皇位,早應該讓位給明宗皇帝的親生兒子。”

討伐之戰不可避免。

石敬瑭知道自己河東的力量無法抵禦後唐軍隊的進攻,就派人向契丹皇帝耶律德光求救,並許以“割讓幽雲十六州”為條件。

石敬瑭在遼軍的幫助下,當了後晉的皇帝,還稱比自己小10歲的耶律德光為父皇帝,餘生在“兒皇帝”的屈辱中度過,終在51歲那年憂鬱而死。

在後晉宰相馮道等人的謀劃下,石敬瑭的侄子28歲的石重貴繼位,雖說違背了石敬瑭託孤的意願,但一位正值青年的皇帝遠比一個年僅4歲的幼童,更加可靠。

與石敬瑭的對遼的百依百順截然不同的是,他的繼承人有些骨氣,認為石敬瑭和耶律德光之間的協議只是他們兩人之間的私人交易,拒絕向遼稱臣,也由此引發了後晉與遼的戰爭。

但要想在亂世中生存,只靠骨氣,沒有實力,確是不行的。

石重貴在內無良臣、外無援軍的情況下,將後晉政權堅持了4年後,被耶律德光俘到遼境生活了近30年,直至死去。

三、 明臣服,暗備戰,為求儲存祖宗基業

南唐後主李煜,是歷史上相對耀眼的一位君王。

李煜精於書法、工於繪畫、精通音律,詩文都有很深的修養,尤其以詞的成就最高,是一位名副其實的詩人。

有人說,文人做不了好皇帝。

李煜正是應了這句話。

五代十國時期,獨立政權間對外關係之亂象(上)

因為,他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了書法、繪畫、音律、詩文上,而對國家的治理缺少興趣和時間,結局只能是治國無術了。

遼國的耶律洪基晚年遵從自己的興趣和意志,沉迷於佛教和儒學的學術研究中,而將治國的權杖交到了奸臣手中,加劇了遼國的衰退。

宋徽宗沉醉心於繪畫和書畫,任用蔡京為相,過著奢靡的生活,導致了北宋政權的覆滅。

當然,文學藝術不是原罪,“不務正業”才有造成他們治國失敗的根本原因。

五代十國時期,獨立政權間對外關係之亂象(上)

南漢後主劉鋹荒淫無道,更是醉心於珠玉,窮奢極欲。他對珍珠的苛求造成數不清的採珠人溺水而亡。同時他疑神疑鬼,使得許多有能力的將領無端喪命。軍隊和內政都控制在宦官之手。

這樣的國家,從自身內部已經腐朽,那還有抵抗外部的力量。所以55年的基業,包括今廣東廣西廣大區域的領土,僅在1年之內就被北宋大將潘美攻破。

971年北宋滅南漢後,南方諸國僅剩下南唐和南唐的南鄰吳越。

五代十國時期,獨立政權間對外關係之亂象(上)

李煜感覺危險愈近。為了保住基業,就主動去除唐號,改稱“江南國主”,並遣其弟鄭王李從善向北宋朝貢。

雖然李煜當初登基後,就沿用北宋年號,每次會見北宋使者都換龍袍為紫袍(官服)。

這次,他更是下令“降儀制”,撤去金陵臺金陵臺殿鴟吻,並先後多次上表宋廷,請求直呼其名,以示尊奉宋朝。

974年,趙匡胤召李煜到汴京朝見。李煜擔心自己被扣押,就派徐鉉到汴京求和。

徐鉉在殿廷拜見趙匡胤說:“李煜沒有罪,陛下出師沒有理由。”又說“李煜以小國事奉大國,就像兒子事奉父親,沒有過失,為什麼受到討伐?”

宋太祖說:“你說父子倆成了兩家人行嗎?”

後再次入奏,徐鉉道:“李煜因病未任朝謁,非敢拒詔也,乞緩兵以全一邦之命。”

趙匡胤怒斥徐鉉並直言:“不須多言!江南國主何罪之有?只是一姓天下,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

趙匡胤招降李煜的措施無效後,終於派名將曹彬統領水陸兩路大軍攻南唐。

既然已經開戰,李煜立即與北宋斷絕邦交,派兵應戰,並親自巡城督戰,鼓舞士氣。

同時,給南鄰吳越王送去書信,稱“今日無我,明日豈有君?一旦明天子易地賞功,王亦大梁一布衣耳! ”試圖以“唇亡齒寒”的古訓來瓦解吳越與北宋合圍金陵的聯盟。

從史載的相關的戰爭過程分析,李煜的軍事戰略是得當的,將宋軍牽制金陵城下一年之久,一度使趙匡胤產生動搖,起了撤軍之心。可惜的是不久金陵城內斷糧,李煜體恤百姓,奉表投降,自此南唐滅亡。

僅留的一國吳越王錢椒對於國家的未來也不報什麼希望了,在南唐被滅的次年,即976年,就向北宋投降。而北宋朝廷因宋太祖去世而忙於喪禮,所以直到兩年後的976年才接受吳越的投降。

(待續)

參考資料:《舊五代史》、《宋史》

TAG: 李煜石敬瑭李克用北宋阿保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