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北宋五大將門:曹折種李姚

北宋,揚文抑武,以文人為優先,平民子弟,可以透過科舉做官,同時,另有一系統,即武官,北宋雖然在政治上壓制武官,但待遇上,武官是超過文官的,並且,其子弟不用參加考試,享有蔭補特權,因此,形成歷史上北宋五大將門:曹家將,折家將,種家將,李家將,姚家將。

一、曹家將:

第一代:“北宋第一良將”曹彬,滅後蜀,平南唐,戰功赫赫,可惜晚節不保,遇到遼國,就打不過了,986年雍熙北伐中,以慘敗收場。

話說北宋五大將門:曹折種李姚

曹彬

第二代:曹彬共有七子,分別是曹璨、曹珝、曹玹、曹瑋、曹玘、曹珣、曹琮,皆繼承為將,以曹瑋為首,他十九歲為將,三十歲時已是威名遠震,率軍伏擊党項酋長李繼遷,聲名鵲起,後來,對吐蕃的“三都谷之戰”,斃敵一萬餘人,聲震西北。《宋史》評價,曹瑋用兵,“平居甚閒暇,及師出,多奇計,出入神速不可測”。

第三代:曹璨之子曹儀;曹瑋四子曹僖、曹倚、曹偀、曹倩;曹琮之子曹佺、曹修;曹玘之子曹佾、曹傅等人,皆為將。曹玘(QI,三聲)之女為宋仁宗曹皇后。曹後養子為宋英宗,養孫為宋神宗,先後尊為太后、太皇太后,終年六十四歲。

第四代:曹佾之子曹評,在宋徽宗時,任馬軍副都指揮使,曹誘,任安德軍節度使。

第五代及以後:曹誘之孫曹湜,曹璨、曹瑋及曹琮的後裔曹誦曹詩等,皆為將。

曹家將,貫穿北宋始終,與北宋共存亡。

二、折(SHE,,二聲)家將:

八代為將,同樣貫穿北宋始末。

折氏出身党項,雲州(今山西省大同市一帶)大族,五代時割據一方,後歸降北宋。折家將相繼世襲府州(今陝北榆林市府谷縣一帶),北宋西北名將。

第一代:折從阮(古音為YUAN),晉漢周時期,一直以府州為根據地,為中原鎮守西北。周世宗時,折從阮為汾寧節度使,其子折德扆為永安軍節度使,父子俱為邊關主將。

第二代:折德扆(YI,三聲)、折德願。長子折德扆,少年從軍,勇猛善戰,年輕時便已擔任永安軍節度使,負責府州軍務。折德扆有一女,嫁給了中級軍官楊業,後來在戲劇中稱為折太郡。

第三代:折德扆之子折御勳、折御卿。長子折御勳,先後任汾州團練使、權知府州事、泰寧軍節度使;次子折御卿,協助其兄統領部眾,屢有戰功,先後任府州觀察使、永安軍節度使,大敗遼將韓德威,斬首五千餘級,後來韓德威趁折御卿病重之際復仇,折御卿抱病出戰,結果病亡于軍中。

第四代:折惟信、折惟昌、折惟忠等。據《宋史》記載,折惟信作戰勇猛,折惟忠善於治軍,折惟昌智勇雙全,兄弟三人皆陣亡。

第五代:折繼世、折繼閔、折繼祖等,皆為抗擊西夏名將,折繼世先後為延州東路巡檢、忠州刺史;折繼閔身材長大,熟讀兵書,多謀善斷,奉命築寧府、安豐、西安、靖化、永寧五寨,扼制西夏出入道路;折繼祖深入夏境,招降部落八百帳,得以加解州防禦使。

第六代:折克行等。折克行曾隨名將種諤,抵禦西夏軍隊,據《宋史》記載,“每出必勝,夏人畏之,益左廂兵,專以當折氏。”

第七代:折可大、折可存、折可適、折可求等。 名將折可存,“為人剛直不撓,倜儻有大節。”隨童貫率軍鎮壓方臘、宋江;折可適,隨種諤征戰,勇武多智,大破羌夏聯軍十萬之眾,是北宋西北邊境少有的大勝仗。

話說北宋五大將門:曹折種李姚

折可存

第八代:折彥質、折彥野、折彥文等。兩宋之交,天下大亂,折彥質率軍十二萬大戰金軍,戰敗,後隨宋高宗南渡,居官三十餘年;折彥文則在戰敗後降金,金人仍命其鎮守府州,仍與西夏軍對峙,後來金人為改善與西夏關係,又將其調往青州(今山東省濰坊市青州市一帶)任職。

《宋史·折德扆傳》記載,“自晉漢以來,獨據府州,控阨西北,中國賴之。”

三、種(CHONG,二聲)家將:

種家本為文官,是北宋五大將門唯一投筆從戎的家族,三代皆為進士出身,以文職起家,卻成西北名將,當時,今陝北一帶,宋夏各佔一半,種家將力抗西夏,屢立戰功。

種家將鎮守今延安一帶,折家將則在延安北邊一些。

第一代:種世衡,進士出身,任涇陽知縣,因西夏經常犯邊,種世衡於是挑選精壯數千,訓練習騎射,西夏人聞風不敢進犯。後得范仲淹提拔,種世衡開始戍邊,由此開創了種家軍,他率眾在今陝北一帶修建了清澗城,以護衛延州。他先後任清澗縣知事、環州知州,為防禦邊患,巧施離間計,除去西夏李元昊的心腹大將野利旺榮、野利遇乞兄弟,沈括在《夢溪筆談》中對種世衡評價甚高,“平夏之功,世衡計謀居多,世衡卒,乃錄其功,贈觀察使。”

第二代:世衡有八子,古、診、諮、詠、諤、所、記、誼。長子種古,官至涇原路兵馬都監,歷知原、寧、鄜、隰諸州。五子種諤,即“老種經略相公”,官至鄜延經略安撫副使,以計迫降西夏將領嵬名山,得其軍萬人,修築綏州城,攻克米脂城,又敗西夏援軍八萬於無定川。

話說北宋五大將門:曹折種李姚

種諤

第三代:種記之子种師道、种師中,其中,种師道,即小種經略相公,蔭補武官,歷熙州推官、原州通判、忠州刺史、涇原都鈐轄、知懷德軍、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知渭州。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年,种師道率軍大敗夏軍,因功升任侍衛親軍馬軍副都指揮使。北宋末年,金兵南下,反對割地議和最終於靖康元年,1126年,病逝,年七十六歲。种師中,歷任環州(治今甘肅環縣)知州、秦州(治今甘肅天水)知州、邠州(治陝西彬縣)知州、慶陽府(治今慶陽)知府、秦州知州、侍衛步軍馬軍副都指揮使、房州觀察使、奉寧軍承宣使等職,金兵入侵,他入京勤王,後率軍救援太原,抗擊金兵,力竭而亡。

1127年,北宋亡。

四、李家將:

四代為將,以李繼隆為代表。

第一代,李處耘,宋初樞密副使,為禁軍主要將領之一,排位僅次於石守信,多次參與用兵。其次女為宋太宗皇后,諸子皆繼城為將。

第二代:李繼隆、李繼和、李繼恂,皆為將。長子李繼隆,善騎射,曉音律,好讀《左傳》,少年從軍,參與平定後蜀、南唐戰役,以勇猛知名。宋太宗時期,率軍抵禦遼景宗南下,大破敵軍二十五寨,斬首三千餘級,俘萬人;雍熙北伐失敗,李繼隆部“軍成列,虜不敢擊”;澶淵之盟時,負責堅守澶州。

李繼隆之弟李繼和長期鎮守邊陲,在宋真宗朝出任殿前都虞侯,領端州防禦使。李繼隆另一弟李繼恂,官至洛苑使、順州刺史。

第三代:李昭亮、李昭遜等。李昭亮是李繼隆之子,歷北方抗遼前線守將,升任殿前副都指揮使等要職,成為又一代禁軍大帥。

第四代:李惟賢等。李惟賢是李昭亮之子,任知冀州知州,率軍抗遼。

五、姚家將:

四代為將,主要鎮守關中。

第一代:姚保,今陝北定邊人,率軍抗擊西夏,陣亡於無定川。

第二代:姚兕、姚麟。姚兕在與西夏軍隊交戰中,一箭射殺其先鋒,以致敵軍大敗。宋神宗得知後召見,試探其箭法,見其箭法果然出色,特賜銀槍袍帶,並升遷為路都監,鎮守富延、涇原等路;姚麟,也有赫赫威名,在關中,與其兄姚兕並稱“二姚”。

第三代:姚雄、姚古,皆為姚兕之子,姚雄官至檢校司空,奉寧軍節度使;姚古以戰功升任熙河經略使,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南下,秦鳳經略使种師中,及折彥質、折可求、姚谷等,率兵勤王,戰敗。

第四代:姚平仲,生於今關中三原縣,姚雄之子,十八歲時便率軍破西夏,童貫忌恨而不得賞賜,但關中豪傑皆推之,稱為“小太尉”。

睦州(今浙江聲淳安縣一帶)盜賊作亂,宋徽宗派童貫征討賊寇,童貫雖然討厭姚平仲,但是佩服他的沉穩勇猛,又調他同行。亂平,姚平仲功勞最大,於是面見童貫說:“我不想得到賞賜,只願見一面皇上。”童貫更加忌恨他,別的小將劉光世等,都得以被皇上召見,只有姚平仲沒有被召見。

宋欽宗時,金兵南下,姚平仲恰在京城,宋欽宗素聞其威名,遂召見之,賞賜金錢布匹豐厚,於是姚平仲率部出擊金兵兩座營寨,卻是空寨。姚平仲沒有立功,無顏再見欽宗,又見金兵勢大,自知不敵,於是騎著大青騾逃命,一晝夜跑了七百五十里,到達鄧州(今南陽市鄧縣一帶),才敢吃飯。他進入武關,到了京兆府(今西安市一帶),打算隱居,但又擔心還是離朝廷不太遠,於是又跑到西川,在山中,找了一個石洞住下。朝廷多次下詔搜尋他,都沒有找到。南宋孝宗在位期間,他才出山,當時他已經八十多歲,據陸游《渭南文集》,當時的姚平仲,數尺長髯,紅光滿面,行走時,越過崖、溝、荊棘,速度就像奔馬,常寫草書,字跡奇特雄偉。

此即為北宋五大將門,至於評書中的楊家將,歷史上並不存在。

北宋滅亡,五大將門灰飛煙滅,不過,種家將、折家將率領的西軍,其餘部,後來成為張浚、曲端以及吳玠、吳璘兄弟的西線抗金的骨幹力量。

南宋初,新崛起了以岳家軍、吳家軍為代表的五大主力,終於擋住了金兵的進攻,使得南宋延續一百五十年。

TAG: 西夏北宋李繼隆姚平仲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