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省六部權力有多大?限制了宰相攬權,源於隋,完善於唐,廢於明

提起“三省六部制”,我們應該都不會陌生,它是中國古代封建王朝所設立的一套組織嚴密的行政制度。而這個制度的由來,還要從隋朝的開國皇帝隋文帝楊堅說起。

楊堅在擔任北周大丞相期間,便開始密謀篡奪北周的大權。他以丞相府作為核心,不斷擴充套件自己的力量,一步步架空了當時北周的小皇帝周靜帝宇文闡,於公元581年篡位成功,建立隋朝。

隋文帝當上皇帝之後的第一件事,就是考慮如何鞏固自己的皇權。而朝廷政務中樞繁多複雜,並不是皇帝一個人能夠獨斷的,必須要尋找其他人來分擔。

三省六部權力有多大?限制了宰相攬權,源於隋,完善於唐,廢於明

隋文帝楊堅

按照以往的做法,一般就是設立丞相(相當於宰相),由丞相來輔助皇帝行使政務和做出決策。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列國就紛紛設定了宰相這個職務,主管國家的行政事務。若是小事情,宰相直接就處理了;只有遇到大事情,宰相才會上報給君主進行處理。

漢武帝時期的宰相田蚡實際上獨攬了大權,朝廷的人事任命都是由他安排的。有一次,漢武帝劉徹氣憤地對他說:“宰相安排好官員了沒有,寡人也想任用幾個人。”

當時的制度是,宰相管控著朝廷的三公九卿,若是有人遇到緊急情況,首先需要到宰相的府裡彙報。於是,漢武帝感覺朝政大權旁落到了宰相的手裡,就直接提拔身邊一些低階的文官尚書,由尚書直接來傳達聖旨,進而協助處理日常的政務。

很快,尚書就迅速架空了當時以宰相為首的決策機構,走上了歷史舞臺。

三省六部權力有多大?限制了宰相攬權,源於隋,完善於唐,廢於明

在漢武帝為了強化皇權的背景下,隨著尚書機構的不斷擴張,最終形成了尚書檯。尚書檯的出現,是中國古代封建王朝政治制度的一大轉折點,也是宰相制度遭遇的一次大沖擊。

而到了漢光武帝時期,在將三公(指的是司馬、司徒和司空)並列為宰相的同時,更進一步加強了尚書檯的機構力量,並設定六曹尚書。至此,尚書檯開始手握大權,可以直接向下發號施令,最高長官尚書令一下子成為了超越宰相的官職。

然而,雖然尚書令成為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人物,但新的問題又出現了,這個職位就成為了威脅皇權的新物件。為了限制尚書令的權力,東漢後期時,尚書令的職務經常閒置著,皇帝任命領尚書事或錄尚書事來實際掌管尚書檯的工作。

儘管沒有直接任命尚書令,但領尚書事或錄尚書事就相當於是尚書檯的一把手。例如霍光、諸葛亮等人,他們都是用這種身份主持了尚書檯的實際工作。

三省六部權力有多大?限制了宰相攬權,源於隋,完善於唐,廢於明

魏文帝曹丕後來設定的中書省,直接從身邊的一群低階官員“中書”來處理機要政務,就是為了打壓尚書檯的權力。

直到魏晉南北朝時期,尚書檯的權力逐漸下降,取而代之的是中書省。這樣一來,又產生了一連串的連鎖反應,中書省的最高長官中書監則成為了皇帝最為忌憚的人,於是就成立了侍中機構。

侍中機構也就是我們經常聽說的門下省,甚至還一度與中書省共同掌控朝廷的實際大權。而朝廷上的宰相和三公,以及曾經風光一時的尚書令,在他們面前則變成了“下屬”。

當楊堅贏得了天下,如何杜絕相權對皇權的威脅,成為了他要面對的首要問題。他可以繼續延續之前皇帝的做法,設定新的機構取代中書省、門下省等先前的實權。但是這種思路,造成了朝廷機構疊床架屋,人員擁擠,並且無法從本上杜絕新的威脅皇權的機構出現。

三省六部權力有多大?限制了宰相攬權,源於隋,完善於唐,廢於明

劇中的隋朝官員

隋文帝以前邊朝代的行政制度為基礎,設定了尚書省、門下省、內史省(也就是中書省,隋文帝為了避諱父親楊忠的名諱而改名)來負責實際的行政事務,直接讓這三省稱為朝廷的行政中樞。

尚書省、門下省和內史省,雖然三者的行政分工不同,卻起到了相互牽制的作用。他們直接由皇帝控制,三省的最高長官的職位都是宰相。其中,當屬尚書省的日常工作最為繁重,下面又分為吏部、禮部、兵部、民部、刑部和兵部,來分別處理相應的事務,也就是“三省六部制”中的“六部”。

六個部門的具體分工為:

吏部主要負責人事銓敘;

禮部主要負責國家的禮樂文教;

兵部主要處理軍事政務和軍隊裝備;

在唐朝時期,為了避開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諱,民部改為了戶部,主要掌管民政和國家的財賦稅收;

刑部主要負責司法刑獄;

工部則主要管理國家的工程水利和土木營造等方面。

三省六部權力有多大?限制了宰相攬權,源於隋,完善於唐,廢於明

除此之外,六個部門的最高長官全部都是尚書,二把手則被稱為侍郎。每個部門的下面還設有司,各司的最高長官稱為郎中或員外郎。大名鼎鼎的唐代大詩人杜甫,就曾經當過工部員外郎的官職,也就是工部司的一把手。

自從隋朝設立了“六部”,後來的歷朝歷代幾乎都是沿用了這個制度,再也沒有較大的變動,有的只是在這個制度基礎上進行稍微修補。

隋朝之後的唐朝,基本上就是完全照搬了隋朝的政治體制,正式由“三省六部制”作為朝廷的行政構架,同時把內史省重新改為了中書省。

三省的具體分工為:

尚書省是朝廷最高的行政部門,最高長官是尚書令,其次是左僕射和右僕射,然後是尚書左丞後尚書右丞。主要負責朝廷政令的具體實施,以及事務的決斷。

中書省的最高長官為中書令,二把手是中書侍郎,主要負責各處的奏章和文書的傳達,還要為皇帝起草詔書,以及國家的軍政大事、以及官員的人事任免提出建議。

門下省的最高長官為門下侍中,二把手是門下侍郎,主要負責審議中書省做出的決策與詔書,對於其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建議,同時還擁有駁回的權力。

三省六部權力有多大?限制了宰相攬權,源於隋,完善於唐,廢於明

由於尚書省直接掌控著國家的財力和物力,尚書令手中的權力更是僅次於皇帝,所以這個職務一般都是空置著。由左僕射和右僕射共同處理尚書省的政府,尚書左丞和尚書右丞輔佐,唐代詩人王維就曾做過尚書右丞,稱之為“王右丞”。

根據《新唐書·百官志》一書中記載:

“中書取旨,門下封駁,尚書奉而行之。”

這段話的意思就是說,朝廷做出決策的具體流程是:皇帝與大臣們商議之後的決定,首先交給中書省擬訂一個草案,然後經過門下省進行稽核,稽核透過之後再交給尚書省來執行,並以皇帝的名義對外發布。

由中書省、門下省和尚書省共同輔佐皇帝,將權力分散到了三個部門,而這三個部門互相制約,再也不會出現單獨哪一個宰相獨攬大權的情況了。

三省六部權力有多大?限制了宰相攬權,源於隋,完善於唐,廢於明

武則天

武則天把持朝政後,曾一度將三省機構全部改為了帶有女性色彩的名稱。例如,她將中書省改為了鳳閣,門下省改為了鸞臺,尚書省改為了麟臺,而原先的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三品劉禕之也變成了鳳閣侍郎、同鳳閣鸞臺三品。

劉禕之一心效忠於唐睿宗李旦,他不忍心看著武則天一步步奪取李氏家族的天下,對於武則天的行為非常不滿。

有一次,劉禕之在私下發起了牢騷:“太后(武則天)既能廢昏立明,為何還要臨朝稱制,不如直接走到朝政前臺,以安天下之民心。”

然而,劉禕之剛一說完這番話,立即就被別人彙報給了武則天。武則天得知後,憤怒地說道:“劉禕之是我提攜重用的人,竟然對我有背叛之心,難道對得起我的恩情嗎!”

三省六部權力有多大?限制了宰相攬權,源於隋,完善於唐,廢於明

在武則天的授意下,很快就有大臣站出來彈劾劉禕之,其罪名是“劉禕之收受契丹部落的黃金賄賂,還偷偷與其他官員的小妾私通”。於是,武則天公然頒發詔令,要求對劉禕之進行立案調查。

當劉禕之接到使者送來的詔令時,他正義凜然地駁斥說:“不經鳳閣鸞臺,何名為敕(詔令)。”

因為按照當時的規定,頒發詔令時需要經過鳳閣和鸞臺,而劉禕之擔任著鳳閣侍郎一職,這份詔令自己根本就不知道,所以也不承認詔令的合法性。

面對劉禕之提出的質疑,前來宣讀詔令的使者竟然啞口無言,只能返回去向武則天彙報。

看到劉禕之公然質疑自己頒發的詔令,武則天更加憤怒,她直接給劉禕之定了一個“拒捍制使”的罪名,並將劉禕之賜死。

三省六部權力有多大?限制了宰相攬權,源於隋,完善於唐,廢於明

劉禕之墓出土的墓誌銘

在《唐律疏議·職制律》一書中有著明確規定:

“對捍制使,不以人臣之禮,既不成制命,不出拒捍之言者,合絞。”

由此可見,武則天有多麼的狠毒,她不僅殘忍剝奪了劉禕之的生命,還維護了自己的權威。而且將法律中規定的絞刑改為了“在家賜死”,劉禕之甚至要對她表示感謝。

對於武則天這種“直接跳過中書省和門下省,對外發布詔令”的做法,足以可見,“三省六部制”在至高無上的皇權面前,則顯得有些微不足道了。

就在劉禕之被迫自盡後,還有一件事足以反映出皇權之下的“三省六部制”的情況。

三省六部權力有多大?限制了宰相攬權,源於隋,完善於唐,廢於明

安樂公主畫像

唐中宗李顯第二次當上皇帝的時候,韋皇后家族和安樂公主、上官婕妤等人“收受賄賂,賣官授爵”的情況屢見不鮮。不管是什麼樣的人,只要他們能夠拿得出30萬錢行賄後宮的人,就能夠避開朝廷的正常人事制度,直接得到唐中宗親筆下詔任命的官職。

對於這種人事任命,唐中宗當然也不是完全順從皇后和女兒的意願,他把這些敕令斜著封了起來,並將上面的“敕”字是改用墨筆來寫,明顯區別於中書省的黃紙硃筆書寫的。

當中書省收到這些皇帝親筆的敕令後,由於不是經過中書省和門下省批准頒發的,所以他們也不敢做過多的干涉,只是象徵性的走了一下流程,然後就交給尚書省具體執行。

在當時的朝廷中,對於那些花錢買來的官非常看不起,稱呼他們是“墨敕斜封官”,簡稱“斜封官”。

三省六部權力有多大?限制了宰相攬權,源於隋,完善於唐,廢於明

但也有一些比較正直的官員,他們對這種行為十分不滿,便想方設法阻止行賄的人當官。例如,時任吏部員外郎的李朝隱就是其中之一,他先後共阻止了1400多個被皇帝任命的“斜封官”。

從這件事情中我們可以看到,唐中宗在皇后和女兒的矇蔽之下,雖然直接跳過了中書省和門下省,但在國家的行政制度面前還是有些心虛。

其實,“三省六部制”就相當於是一個集體宰相制度,中書省、門下省和尚書省的一把手或左僕射、右僕射,他們的身份都是宰相,這樣就避免了以往朝廷上只有一個宰相的專權情況。

然而在當時的實際情況當中,三省長官之中的資歷老、能力強的那個依然會有可能成為這個政治集團的領袖,從而威脅到皇帝的權力,但皇帝也對此作出了防範。

三省六部權力有多大?限制了宰相攬權,源於隋,完善於唐,廢於明

政事堂

為了提高工作的效率,皇帝一般都會要求中書省和門下省的領導在一起辦公,而他們聚集在一起開會討論的地方叫政事堂。為了防止有人同時控制中書省、門下省和尚書省,皇帝不光讓各省的領導進入政事堂,還會讓自己信賴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參知政事、參知機務等職務的人都有權進入政事堂議事。

由此可見,不論是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還是參知政事,他們的身份都不是三省的正式領導,甚至都不在三省內部辦公,但同樣可以進入政事堂,與宰相們行使著相同的權力。

這樣一來,皇帝既可以將自己信任的官員捧上宰相的位置,也可以隨時架空不受信任的宰相,在很大程度上維護了皇權,也稀釋掉了一部分宰相的權力,減少宰相對皇權的威脅。

“三省六部制”同時也是古代專制皇權通知下的重要一環,是對朝臣內部之間的一種制衡,並非是對皇帝本人的制衡,其中中書省是三省中掌管著核心決策的機構。

三省六部權力有多大?限制了宰相攬權,源於隋,完善於唐,廢於明

唐太宗李世民

貞觀十八年(公元644年),唐太宗任命岑文字擔任中書省的一把手中書令,一躍成為了三省宰相里面的核心。然而,岑文字並沒有為此感到高興,反而是憂心忡忡,他告訴母親說:“非勳非舊,過度承受寵榮,責重位高,所以憂懼。”

這句話的意思是,岑文字既不是唐朝的開國元勳,也不是唐太宗昔日的舊部,過度承受皇帝的寵信,責任實在是太大了,所以才覺得憂慮。

而唐太宗之所以任命岑文字為中書令,並不是看重他的決策能力,而是佩服他的文采,唐太宗曾經說過:“我一生只佩服兩個人,武略是頡利,文韜就是岑文字。”。除此之外,岑文字為人老實,工作認真,皇帝需要的就是這樣的中書令,而不是思想活躍、野心勃勃的決策者。

到了宋代以後,中書省和門下省正式合併為了“中書門下”,由中書門下掌管著朝廷的行政大權。原先尚書省的權力也被逐漸分割,例如,軍事大權由樞密院掌管,財政大權由三司使掌管等等,三省制度儼然已經是名存實亡了。

三省六部權力有多大?限制了宰相攬權,源於隋,完善於唐,廢於明

宋代時期的制度

再往後,元朝時期將門下省和尚書省廢除,以中書省統一管理行政事務。朱元璋建立明朝後,為了進一步強化皇帝的權力,又將宰相和中書省全部廢掉,將國家的權力分攤到了吏部、禮部、兵部、戶部、刑部和兵部六個部門。

直到這個時候,“六部制”正式取代了曾經的“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徹底成為了歷史。

“三省六部制”是隋朝、唐朝和宋朝三個朝代的中央行政制度,奠定了隋唐之後朝廷的行政體系,而其中蘊含的“分權制衡”思想,為皇權的專制統治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參考史料:《新唐書》

TAG: 三省中書省宰相劉禕門下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