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帝燭曹奸,所見在荀彧上;侍吳親漢胄,此心與武侯同”

提到三國謀士,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是諸葛亮,然後司馬懿,接著龐統、法證、郭嘉、荀彧等,當然我說的是知名度。

《三國演義》是我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本就是小說,因為用了三國時期的人物和故事為大綱,所以倒讓三國時期的歷史人物火了。其中最火的就是諸葛亮。

扶帝燭曹奸,所見在荀彧上;侍吳親漢胄,此心與武侯同”

從電視劇《三國演義》到我們上學時候的課本,包括民間諺語,諸葛亮被傳頌已久,已經成為了智者的代名詞。

還記得以前背誦《出師表》、《隆中對》的情景嗎?敲黑板,要考的!

今天我們要說的就與《隆中對》有關,可能很多同學已經不會背誦了,但是隆中對所說的內容相信大家都已經牢記於心了。諸葛亮給劉備制定的發展方略,只可惜最終劉備沒能按計劃行事,只走到了三分天下這一步,漢室未興。雖然如此,但足見孔明之智。

扶帝燭曹奸,所見在荀彧上;侍吳親漢胄,此心與武侯同”

在《三國》電視劇中,大家還記得赤壁之戰時,諸葛亮和周瑜鬥智的情節嗎?其中,魯肅曾說,諸葛亮和周瑜兩位智者鬥智,可憐他一個愚者夾在中間。諸葛亮則說子敬才是真正的大智若愚,這絕非諸葛亮謙虛,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大智若愚的魯肅魯子敬。

《隆中對》,證明了孔明定國安邦的方略,也讓人們看到了諸葛亮的智,那大家知道魯肅也提出了相似的治吳方略《榻上策》嗎?而且早於諸葛亮。劉備三顧茅廬大至是公元207年冬——208年春,因為當時還下雪了嘛。所以《隆中對》也就那個時候問世,而《榻上策》,孫權請教魯肅的對話,發生在公元200年。我們不妨先來看看《榻上策》的內容再繼續說。

扶帝燭曹奸,所見在荀彧上;侍吳親漢胄,此心與武侯同”

《榻上策》原文(如果讀不懂就不勉強自己了,下面有譯文)

權即見肅,與語甚悅之。眾賓罷退,肅亦辭出,乃獨引肅還,合榻對飲。因密議曰:“今漢室傾危,四方雲擾,孤承父兄餘業,思有桓文之功。君既惠顧,何以佐之?”肅對曰:“昔高帝區區欲尊事義帝而不獲者,以項羽為害也。今之曹操,猶昔項羽,將軍何由得為桓文乎?肅竊料之,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為將軍計,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規模如此,亦自無嫌。何者?北方誠多務也。因其多務,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權曰:“今盡力—方,冀以輔漢耳,此言非所及也。”

張昭非肅謙下不足,頗訾毀之,雲肅年少粗疏,未可用。權不以介意,益貴重之,賜肅母衣服幃帳,居處雜物,富擬其舊。

劉表死,肅進說曰:“夫荊楚與國鄰接,水流順北,外帶江漢,內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萬里,士民殷富,若據而有之,此帝王之資也。今表新亡,二子素不輯睦,軍中諸將,各有彼此。加劉備天下梟雄,與操有隙,寄寓於表,表惡其能而不能用也。若備與彼協心,上下齊同,則宜撫安,與結盟好:如有離違,宜別圖之,以濟大事。肅請得奉命吊表二子,並慰勞其軍中用事者,及說備使撫表眾,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備必喜而從命。如其克諧,天下可定也。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權即遣肅行。

扶帝燭曹奸,所見在荀彧上;侍吳親漢胄,此心與武侯同”

譯文:孫權立即接見了魯肅,同他談話後非常欣悅。各位賓客告退後,魯肅也告辭出來,而孫權卻單獨把他挽留回來,兩人合榻對飲。

於是孫權與魯肅秘密商議:“當今漢室如大廈即傾,四方紛亂不已,我繼承父兄創立的基業,企望建成齊桓、晉文那樣的功業。既然您惠顧於我,請問有何良策助我成功?”魯肅回答說:“過去漢高祖耿耿忠心想尊崇義帝而最後無成,這是因為項羽加害義帝。如今曹操,猶如過去項羽,將軍您怎麼可能成為齊桓公、晉文公呢?以魯肅私見,漢朝廷已不可復興,曹操也不可一下子就能除掉。為將軍考慮,只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變幻形勢。天下局勢如此,據有一方自然也不會招來嫌猜忌恨。為什麼呢?因為北方正是多事之秋。您正好趁這種變局,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盡力佔有長江以南全部地方,然後稱帝建號以便進而奪取天下,這有同漢高祖建立大業啊!”孫權說:“我現在盡一方之力,只是希望輔佐漢室而已,你所說的非我所能及。”

張昭責怪魯肅不夠謙虛,對他頗有詆譭,說魯肅年少粗疏,不可重用。孫權不以張昭的話為然,反而更加看重魯肅,賜給魯肅母親衣服、帷帳及日用雜物,使魯肅家庭變得與原先一樣富有。

劉表死後,魯肅勸說孫權:“荊楚之地與我們吳國鄰接,順水而往可達北方,外連江、漢,內隔山陵,有如金城堅固,沃野萬里,士民富足,如果佔有這塊地盤,就是打下了建立帝王之業的基礎。如今劉表剛剛去世,兩個兒子素來不和,軍中的將領也由此分為兩派。加之劉備是天下梟雄,與曹操存在矛盾,寄身在劉表那裡,劉表嫉妒他的才能而不敢重用。如果劉備與劉表的兒子們協力同心,上下合力,我們則應該安撫他們,與他們結盟友好;如果他們之間離心離德,我們就應另作打算,以成就自己的大事。我請求奉命前往荊州向劉表的兒子們弔唁,並慰勞他們軍隊中的將領,以及勸說劉備安撫劉表的部下,同心一意,共同對付曹操,劉備一定樂於從命。如果這件事處理得好,則天下就可以平定了。現在如不速去荊州,恐怕讓曹操趕做在前面了。”孫權當即派遣魯肅前往。

扶帝燭曹奸,所見在荀彧上;侍吳親漢胄,此心與武侯同”

看過《榻上策》 之後,是不是發現這跟《隆中對》很像?同樣的外交政策,同樣的戰略位置。結果不同的是,劉備把孫權看得弱了,魯肅卻又把劉備小看了。

上面我提到《榻上策》問世於公元200年,那是個什麼概念呢,公元200年,那個時候袁紹還沒有被滅,官渡之戰還沒開始。魯肅卻已經看出來結局,認定了曹操會是贏家,所以才說北方大敵是曹操。

扶帝燭曹奸,所見在荀彧上;侍吳親漢胄,此心與武侯同”

相對於諸葛亮的漢室可興,魯肅更是提出來漢室不可興。魯肅提出的時間比諸葛亮早,正說明了魯肅眼光長遠,超前 。而公元208年的《隆中對》,那時候曹操差不多統一北方,在不同時局下提出這樣的方略,這一點上還是魯肅勝了一籌。

“扶帝燭曹奸,所見在荀彧上;侍吳親漢胄,此心與武侯同”這是岳陽樓旁魯肅墓的輓聯,這個評價你怎麼看呢?

TAG: 魯肅諸葛亮劉表隆中對劉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