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鏢局,為何流傳“鏢不喊滄州”?走鏢時的“唇典”,又為何物?

影視劇中,常常會看到鏢局的存在。

所謂鏢局,就是古時候專門為客戶押送貨物、或保護客戶人身安全的機構,與如今的物流和保安公司有相似之處。

關於鏢局的起源,很多學者持有不同的觀點。坊間流傳,鏢局起源於清朝乾隆年間,由張黑五創辦的興隆鏢局為鏢局先河;學者衛聚賢考證,最早的鏢局應該出現在明末清初,那時候鏢局由顧炎武、傅山等人創辦,主要搞反清復明的工作,鏢局不過是掩人耳目。

另外,日本學者加藤繁和臺灣學者陳國棟考證之後提出,鏢局至少在明朝萬曆年間已經存在,並且當時鏢局生意十分興盛,主要得益於當時海上絲綢之路促進的商品經濟大發展。

鏢局,原來叫“標局”

關於鏢局的起源,文史君贊同加藤繁和陳國棟的觀點。因為成書於明朝隆慶至萬曆年間的小說《金瓶梅》裡就提到了“鏢局”。

在《金瓶梅》第五十五回,說西門慶

“家裡開著兩個綾緞鋪,如今又要開個標行”

,足以說明在明朝鏢局肯定已然存在了。

不過,最早的鏢局並不叫鏢局,而叫做“標行”或者“標局”。因為在當時對於鏢局來說,他們從事的任何一件事物,其實都是一個“標的”,押鏢的人,常常叫做“鏢客”。

清人吳熾昌在《客窗閒話難女》中記載:“餘舅金氏,以大海之洋行為業,自置洋船五,在東西洋貿易。每船必有標客,以御盜賊。”

古代鏢局,為何流傳“鏢不喊滄州”?走鏢時的“唇典”,又為何物?

一直到了清朝末年,隨著票號的出現,標行的“標”才改為“金”字旁的“鏢”。鏢前面的“金”字旁,一方面代表的是十八般兵器,另一方面代表押運的東西大多是銀錢。

清朝末期,以晉商為首的商業貿易非常發達,常常有大量銀兩要交易,同時加之天平天國運動、社會動盪等因素,土匪、歹人橫行,這時候商家對鏢局的需求極為旺盛,也迎來了鏢局300年來最鼎盛時刻。

文獻記載,那時候的鏢局除了為商家服務外,甚至晚清時期朝廷的稅收“漕銀”也會僱傭鏢局來進行押送。另外八國聯軍入侵,慈禧出逃時,昌平李家的“李家鏢局”曾一路護送慈禧的安全。後來慈禧還專門賜予了李氏鏢局一塊“奉旨議敘”的匾額。

鏢局,走一趟鏢

鏢局每接到一項任務,被稱為“走鏢”。走鏢的時候,鏢隊由總鏢師引領,再帶領幾名優秀的鏢師弟子隨行,他們主要負責標的的安全,被稱為“押鏢”。這時候還有很多推著獨輪小車的隨行人員,這些常常是僱傭的勞力,主要負責標的的運送。

那時候走鏢多選擇獨輪車,主要是為了方便行進,獨輪車在崎嶇的山林路段都不受影響。在浩浩蕩蕩的隊伍裡,每個車子上都插著印有各自鏢局名號的“鏢旗”。

他們在行進過程中,也會喊起各自鏢局的鏢號,每個鏢局的鏢號也是不一樣的。喊鏢,一來做是為了做廣告,宣傳自己;二來也能讓低水平的嘍囉賊寇知難而退。

梁羽生在《鳴鏑風雲錄》中寫的:洛陽虎威鏢局的號子手在走鏢時高喊:

虎嘯中州!請江湖朋友借道!

古代鏢局,為何流傳“鏢不喊滄州”?走鏢時的“唇典”,又為何物?

在影視劇裡,經常看到鏢師在走鏢過程中突然受到賊寇的暗襲,兩方人馬無需隻言片語就開幹,一時間飛沙走石、紅光迸濺,兩方人馬拼的你死我活,不可開交。

這只不過是為了突出影視劇的效果,真實的歷史大不相同。那時候鏢師跟劫鏢的賊寇之間關係相當微妙。在鏢師的觀念裡,自己能有這份工作全靠賊寇賞飯吃,如果沒有賊寇,也就不會有人來委託鏢局保護財產安全了。而賊寇也信奉盜亦有道,假若真的直接掠貨滅口,是自己破了江湖規矩,末了也是要吃虧的。

所以碰到這樣的事,常常會先由總鏢師去協商,這種協商有一個專屬的名稱,叫“唇典”。

所謂“唇典”,又稱切口,是一種黑話,是江湖人士在特定場合使用的一種語言訊號,外人聽起來如同暗語。在《智取威虎山》裡,楊子榮與座山雕的對話,其實就是“唇典”。

如舊時東北的響馬稱“楊“姓為“犀角靈蔓”,稱“何”姓為“九江八蔓”,稱“冷”姓為“西北風蔓”。一般能對上暗號的,土匪們都會給點面子,說明都是一路人。如果鏢師連唇典都不會說,那麼多半會吃虧。

唇典盤道,算是第一輪交涉。如果第一輪失敗,也不會馬上開打。這時候總鏢師就會亮幾手功夫,耍上幾招看家本領,奉勸賊寇量力而行。

如果第二輪展示仍然落敗,這時候就只好動手了。不過即便動手也不是影視劇裡拼的那般你死我活,而是雙方都會留餘地。因為一旦鬧出人命,是很麻煩的事。

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北京當時最大的鏢局——會友鏢局由保定往天津運十萬兩現銀,在下西河遇到有人劫鏢,雙方交手,結果八名鏢師只回來四個。沒幾天,會友鏢局就聯合了京城八大鏢局,派出大隊伍討伐賊寇,為江湖“除害”。

古代鏢局,為何流傳“鏢不喊滄州”?走鏢時的“唇典”,又為何物?

為何流傳“鏢不喊滄州”

前文提到,鏢局在走鏢的時候,一方面插著自己的鏢旗,另一方面就是一路上有喊鏢行為。但是在當時,所有的鏢局在路徑河北滄州的時候都不會“喊鏢”,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只因滄州在歷史上素有“武術之鄉”的之稱,滄州地界上能人異士奇多,武林高人更是層出不窮。如果這時候鏢局押鏢經過滄州喊鏢,就相當於是對滄州那些武林人士的挑釁和逞強。

在武林泰斗萬籟聲先生編著的《武術匯宗》裡就曾寫道:

“實則滄州一帶,最出鏢師,高人盡多也。”

不過這也不是絕對,也有例外。相傳在清嘉慶六年(1801年),河南廣盛鏢局的鏢頭戴二閭曾經押鏢過滄州,當時他是一個新鏢師,不懂規矩喊了一嗓子,結果招來了滄州武術界三名武師攔路問罪。

戴二閭出身山西武術世家,自幼便由父親傳授一門只在戴家秘傳的功夫——心意拳,功夫自是非常了得。面對滄州武師的責難,戴神拳再三致歉,無奈對方仍舊不依不撓,非要過招。

最後沒辦法,戴二閭只好與幾位武師動起手來。幾個回合下來,戴二閭佯裝功夫不及他人,最後使出一招“美人掛畫”,恰似被一陣莫須有的輕風吹起一般,牢牢將身子貼在身後的牆上數秒才落下身來,這才得以脫身。

外行人看來是戴二閭被打敗了,而在明白人的眼裡,這是一等一的好功夫。

戴二閭既給足了滄州武師面子,又維護了自家拳法的江湖地位。滄州武師自知得罪,就此收手。廣盛鏢局由此名聲大震,譽滿天下。

TAG: 鏢局鏢師滄州賊寇走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