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緣何也有廉頗墓

廉頗是歷史名人,戰國時著名的趙國將領,“負荊請罪”“將相和”就是講的他與藺相如的故事。趙惠文王十六年,他率兵破齊,戰功卓著,拜為上卿。後又多次擊敗齊、魏,殲敵立功,《史記》上說他“以勇氣聞於諸侯”。當年秦、趙為爭奪上黨(今山西長治),在長平(今山西高平北)大戰,他統率大軍,築壁堅守,堅持了三年。趙王中了秦國的“反間計”,改用“紙上談兵”的趙括為將,遭到慘敗。公元前251年,燕國舉兵攻趙,趙王起用廉頗為大將,他大破燕軍於鄗(今河北柏鄉縣北),他被任相國,封信平君。晚年不被重用,鬱郁不得志,憤而奔魏,居大梁(今河南開封)。魏王也不信任他,他又到了楚國,但此時他已老而無功,思國(趙國)之情油然而生,悲慘地說:“我想使用趙國的兵士。”意思是說,他還想率領趙國的兵士奔赴沙場。《史記》載:“廉頗卒死於壽春。”(今安徽省壽縣)另有史書記載更具體:“廉頗墓在壽州壽縣北四里。”

從上述情況看,廉頗逝後葬於安徽壽春是可信的,因為這是《史記》上的明確記載,同時從他的人生旅程看,壽春之地是他的歸宿。

可是在河北,不僅明、清和民國年間一些地方的郡志、州志和縣誌上有廉頗墓在清苑縣(金保定市清苑區)廉梁村(廉良村)、趙州東郭裡村的記載,而且還有“邯鄲故城”“清河西三十里”之說。如《保定舊聞考》(郭錚、侯璐、張淑霞著,1999年中國文史出版社)中援引明、清和民國《保定郡志》《清苑縣誌》的記載雲:“廉頗墓在郡治四十里,屬清苑縣。有廉梁祠堂在焉,名曰廉頗將軍之廟。西一里有大冢,故老相傳雲廉頗墓。”“廉頗墓,在清苑縣康梁村。”(這兩段話中的“廉梁”似是“廉良”之誤,因《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中,首句便是“廉頗者,趙之良將也”。)“廉將軍墓,在廉良村。”再如《天下趙州——趙縣》(趙志勇編著,2008年河北美術出版社)中援引明代《趙州志》和清末《趙州志·墓域》又載:“廉頗墓在州東郭裡村。”“趙信平君廉頗墓,在州東楊家郭村東。”

河北緣何也有廉頗墓

這些郡志、州志、縣誌上對廉頗墓在河北清苑、趙縣的記載,是不是屬實,又有何根據呢?《保定舊聞考》中對“清苑”說持否定態度:第一,廉頗當年僅僅是在今保定一帶暫時駐軍,他與此地並無太深的關係;第二,就當時戰亂形勢和遙遠的路途而言,廉頗在安徽去世後,不會運來保定地面安葬;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明弘治《保定郡志》所云“西一里有大冢”並不實,因從考古角度講,戰國以前的墓葬,地面均不堆墳頭。

河北緣何也有廉頗墓

據此可斷定,廉良村的“廉頗墓”只是一種訛傳。如果非要找一些“根據”,可以這樣推測:公元前251年,燕攻趙,廉頗率軍大敗燕軍。公元前250年、249年,趙又連續兩次圍攻燕都,估計廉頗在攻燕時,可能在廉良一帶駐軍兩三年的時間。後來人們為了紀念這位老將軍,便修了一座廉頗廟,村名也隨之稱為“廉良”。村中還留下一塊“廉頗亮甲石”,傳說廉頗曾在此石上晾曬盔甲。——這當然都是傳說,沒有什麼史據。

河北緣何也有廉頗墓

《天下趙州——趙縣》一書中記述,廉頗墓坐落在趙縣許家郭村,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墓凸起七八米高,佔地兩三畝。當地還流傳著“拐盡孝和廉頗墓”“五馬廟”“神酒壺”等有關廉頗的故事。這座廉頗墓的根據,也只是明清《趙州志》上的記述,再無其他史據。

河北緣何也有廉頗墓

筆者認為,《保定舊聞考》的著者分析清苑有廉頗墓的原因,可能與廉頗曾在保定一帶駐軍有關,是有道理的。那麼,趙縣也有一座廉頗墓,似也可作如是觀。因為戰國時趙國的國都在邯鄲,其疆域包括今山西中部、河北西南部、陝西東北角;而當時的燕國以武陽(今河北易縣南)為下都,燕昭王時其疆域擴大,又設了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等郡。在這樣的燕趙兩國領土情況下,廉頗率兵從邯鄲出發爭戰燕國,曾在趙縣駐軍,抑或曾在邯鄲故城、清河西三十里等處路過或駐軍,在邏輯上是講得通的。這些地方的百姓為紀念廉老將軍,為之修個墓,也是可以理解的。就像現在全國有好幾座“荊軻墓”一樣,很難說是真墓。

TAG: 廉頗保定趙縣清苑縣清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