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幸運兒,遠離了戰火硝煙的瑞典,背後的原因可謂眾說紛紜

第二次大戰期間,作為戰爭的主要戰場,歐洲大陸的絕大部分地區曾一度被軸心國所佔領,歐洲的土地也一直在納粹的鐵蹄下所顫抖。其中地處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瑞典更是被納粹勢力所層層包圍。

然而,整個戰爭期間瑞典卻成功地將自身置身於戰火之外,避免了被納粹佔領的厄運。回顧瑞典二戰的中立政策,除了是自身地理位置的優勢之外,瑞典政府在二戰中的政治策略也是其免受戰火屠戮的重要原因。

一、亂局中求生存

公元13世紀時,瑞典經過多年征戰最終成為了一個統一的封建制國家。

此後為了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便開始了對外征討的路線。經過幾百年的發展,在17世紀中葉正式成了北歐的一方霸主,此後瑞典一度將眼光放到歐洲大陸本土,並夢想成為歐洲大陸上的征服者。

二戰幸運兒,遠離了戰火硝煙的瑞典,背後的原因可謂眾說紛紜

但現實往往就是那麼的骨感,1721年瑞典在與三國聯盟的作戰中以大敗而告終,曾經的“北歐之王”瞬間從頂峰跌落到了谷底,再也沒有恢復曾經的元氣。為了不再重蹈覆轍,1780年瑞典和沙俄、丹麥共同簽訂了武裝中立同盟,希望藉此機會能夠避免被“肢解”的命運。但不久之後的維也納會議卻再一次讓瑞典付出了慘痛代價:

原屬於瑞典的芬蘭被割讓給沙俄,波美拉尼亞成了普魯士的一部分。

二戰幸運兒,遠離了戰火硝煙的瑞典,背後的原因可謂眾說紛紜

經過這兩次恥辱的事件,瑞典開始完全奉行中立政策,無論歐洲格局和版圖如何發展,瑞典依然是中立至上,始終不改變自己的中立的初衷。

次世界大戰期間,瑞典頑強地在德、俄之間維持靈活中立的態度,避免自己捲進戰火之中。此時的瑞典,已經完全以永久中立的姿態屹立在世界政治格局之中。

一戰後,瑞典以創始會員國的身份成為了國聯中一個舉足輕重的角色。

在尋求和平的道路上,瑞典一直是許多政策的堅定支持者,無論是集體安全體系還是裁軍計劃。但隨著經濟大蕭條和國際局勢的緊張,原本可以代表正義的國聯已經完全淪為大國博弈的棋子,因此倍感緊張的瑞典決定將原本的靈活中立轉變為永久中立,遠離即將而來的戰火威脅。

二戰幸運兒,遠離了戰火硝煙的瑞典,背後的原因可謂眾說紛紜

此後的日子裡,無論是納粹的互不侵犯條約,還是英法蘇三國制訂的波羅的海保護條約,瑞典一概都不感冒。在他的眼中,保證自己國家長治久安的穩定狀態才是國家的重中之重。

二、特殊的“中立”策略

在瑞典人眼中,對待戰爭中的任何一方,只要不與之結盟和聯合,那麼和平就會到來。在二戰開始初期,瑞典也確實這樣做了:

蘇芬戰爭時,瑞典宣佈自己為“非交戰國”,並無條件資助芬蘭的人員和武器裝備。

不過卻嚴守自己的準則,堅決不向任何一方直接派兵支援。

二戰幸運兒,遠離了戰火硝煙的瑞典,背後的原因可謂眾說紛紜

當納粹佔領挪威時,瑞典依然是嚴守中立政策不變。直到挪威完全淪陷後,為了保證自己不會成為下一個目標,瑞典決定允許德國將挪威的物資入境瑞典境。後來又將自己的鐵礦石和工業產品向德國進行出口。

蘇德戰爭爆發後不久,德軍又假道瑞典從挪威向芬蘭境內進發,瑞典政府還同意德國飛機飛躍瑞典領空,德軍艦可以在瑞典水域停泊,但限制在24小時以內。

這種特殊的“中立”政策讓瑞典暫時遠離了戰火的襲擾,換來了一段時間的和平與穩定。

二戰幸運兒,遠離了戰火硝煙的瑞典,背後的原因可謂眾說紛紜

隨著二戰的持續進行,納粹德國的處境也越發困難,此時的瑞典決定看準時機與納粹德國進行切割,防止自己捲入不必要的麻煩。因此從1943年起,瑞典逐步取消了針對德國的種種優待措施,包括對德國的鐵礦石和軸承出口,關閉波羅的海沿岸的港口,不允許德國船隻進行靠岸等等。

1945年5月7日,瑞典還與德國斷絕了外交關係,徹底與這個軸心國分道揚鑣。

三、“中立”的根本原因

對於二戰期間,德國為何沒有吞併瑞典的問題,歷史上有諸多猜測,但綜合多方的資料,實際上最有可能的是以下三點——

首先是瑞典的地理位置和國家軍力

,位於斯堪的納維亞半島與挪威接壤,與英國隔北海相望,南隔丹麥與德國相鄰,東部及東北隔波羅的海和芬蘭與蘇聯為鄰,它是在英、德、蘇之間控制北海和波羅的海的重要交通樞紐。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讓瑞典成為各個大國爭相爭取的物件,因此瑞典的周邊環境也是十分艱難,稍不注意就有被吞併的危險。

二戰幸運兒,遠離了戰火硝煙的瑞典,背後的原因可謂眾說紛紜

此外在戰爭爆發前,瑞典就已經大規模採購了諸如坦克一類的重型武器,加之瑞典本土的國防工業也是實力強悍。

到1939年,瑞典就擁有了一支短小精悍的裝甲部隊,來應對突發事件的發生。

全國除女性人口外,幾乎所有17歲到45歲之間,能服役的男性都被通知準備戰鬥。空軍的戰機總數翻了一番,海軍也快速建立起一支潛艇和魚雷艇部隊。

二戰幸運兒,遠離了戰火硝煙的瑞典,背後的原因可謂眾說紛紜

加上瑞典本土的丘陵、山地地形,

假設德軍真要與瑞典進行戰爭,瑞典完全可以採用的城市作戰和游擊戰的方法去消耗德軍的部隊,並且還會切斷德軍的補給路線。

這對於一心要征服蘇聯的希特勒來說絕對是一個不利的訊息,因此德國人也就放棄了對瑞典的進攻計劃。

二戰幸運兒,遠離了戰火硝煙的瑞典,背後的原因可謂眾說紛紜

其次就是瑞典在二戰時已經對德國的要求進行了妥協,除了前面提到的各種優惠政策外,瑞典還大量向德國出口鐵礦石、球形軸承、石油和天然橡膠等戰爭消耗品,從側面滿足了作為原料供給方的義務。

因此德國此時也認為瑞典已經成了“戰爭機器”上不可或缺的一環,假如貿然實施進攻,很可能會失去這個穩定的物資供給大戶,因此德國也不會對其採取什麼過分的舉動。

二戰幸運兒,遠離了戰火硝煙的瑞典,背後的原因可謂眾說紛紜

最後的一個原因,那就是另一個戰爭強國蘇聯的嚴正立場。

1940年4月,蘇聯就曾告誡德方,必須要“高度重視瑞典國土的中立性”

。而此時蘇德兩國正處在所謂的外交“甜蜜期”,因此為了另一方的情感,德軍也不敢貿然將瑞典作為下一個進攻的目標。瑞典最終憑藉靈活務實的妥協策略,博取了交戰雙方的好感,將國家的中立性穩定地維持了下去。

結語

戰爭與和平依然是世界各國所最為渴求的願望之一。二戰時期瑞典的戰時中立告訴我們,中立不能在根本上阻止大國間的戰爭,而且自身也會成為大國利益的棋子,中立國的和平願望無法消彌大國的爭霸野心。因此,對於世界和平的希望是不能寄託於中立之上的。一個國家、民族的利益只有與世界的利益相一致時,其利益才是永久的、穩固的!

參考資料

1。《第二次世界大戰編年史》

2。《瑞典軍事裝備:1939-1945》

3。《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瑞典外交策略》

4。《瑞典:中立與保密》

TAG: 瑞典中立德國戰爭二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