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春秋五霸到戰國七雄,一直是這兩個國家,在維護中華文明

西周乃至春秋時期,北方地區甚至在中原大地,確實是受文化浸潤的華夏民族,與尚未開化的蠻夷戎狄相間雜居。中原諸侯征伐諸多蠻族的過程,其實就是中華民族大融合的過程,也是先進的華夏文明傳播的歷程。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西周的諸侯分封,促進了華夏文明的開疆拓土。大多數諸侯國,都被分封在未開化的蠻夷之地,也就是西周的統治鞭長莫及的化外之地。各諸侯國為了生存下去,就必須不斷的發展生產,壯大人丁,富國強兵,並且開疆拓土,征服蠻夷。正是這些諸侯國的勵精圖治,才使得中華文明在廣闊的中華大地開枝散葉,發揚光大,最終一統天下。

從春秋五霸到戰國七雄,一直是這兩個國家,在維護中華文明

其中貢獻最大的是春秋時期的齊、秦、晉、楚、吳、越,以及戰國時期的趙國。這裡面有個規律,凡是開疆拓土,不斷進取的諸侯國,都不是分封在最好的地方,都是中原的外圍地區,也就是與蠻夷間雜之處。他們的生存環境是最惡劣的,同時,也是生存空間最容易拓展的,所以最後發展的都很大,疆土遼闊,到最後,透過對蠻夷和其他諸侯小國的不斷兼併,到戰國時期都發展成為萬乘大國。反觀分封在核心的衛,鄭,魯,蔡等,都是在華夏文明的中心區域,繁華富裕,文化鼎盛,使得他們既缺少進取心,也缺乏開拓的空間,而且處在四戰之地,最容易被人兼併。當時,戎狄是異族,為了爭位置,周平王的親戚請來了戎狄,結果事成以後戎狄賴著不走了,想為禍華夏。

從春秋五霸到戰國七雄,一直是這兩個國家,在維護中華文明

此時諸國視而不見,就秦國領五萬人將戎狄十萬人打的落花流水,因此獲得舊周封地。此時楚、越、吳都是南蠻的,這是不爭的事實,不過同是華夏後裔。如我們這膠東半島,當時是被稱為萊裔的。東夷,伏羲太昊部落後裔,我們萊裔,就是膠東半島東南,之前建萊國,東萊國,殷商時期公國,享國時間不祥,應該有數百到千年之久(我們這考古,東萊先民可以追溯到7000年以前,因為太久遠,歷史上記載很少,魯中也是華夏文明始源地之一。如史記記載上古八大名山,中國有五,泰山,華山,少室,首陽,東萊。東萊山就是我們這了,上古先民發源地之一)。周初,姜尚封齊,山東有四國,萊國位於齊國以東,今煙臺,濰坊,青島,威海等地區,公元前500年左右,被齊所滅。今山東半島還有好多縣市以萊命名,如萊蕪,萊山,萊西,萊陽……沒什麼忌諱的。畢竟當時就是東夷,祖先部落就是東夷,記載就是東夷,算不得地域黑,沒什麼不好說的,畢竟祖宗就是東夷,好聽點叫華夷。

從春秋五霸到戰國七雄,一直是這兩個國家,在維護中華文明

遠古時期嬴姓發源於少昊之地,也就是山東。天生玄鳥,降而生商,而秦人的圖騰也是玄鳥,是抵抗周人入侵最堅決的勢力之一,後來才被遷到秦地。和戎狄有融合,但本質不是戎狄。 周人祖先是在夏朝負責祭祀的部落,夏被商滅了以後文明發生退化,所以本質也不是戎狄。秦人的祖上,在西部,甘肅一帶。周王朝衰落,北方民族紛紛掠奪中原,以致於攻陷鎬京。秦人的高明之處在於出兵幫助周人東遷,由此獲得周王朝承諾,將關中平原分封給秦。經歷十數代秦人的努力,終於將其它北方民族征服,佔領關中平原。秦和趙是一個祖宗,同宗同脈,都是正宗的華夏子孫。上古時期,每個職業都是家族傳承的,秦和趙的祖先以駕車為業,而且是為王者駕車,也就是御用司機,世代相傳。歷朝歷代,司機都是領導的貼心人,也容易建功立業,秦的先人正是憑功業受到西周的分封,最後披荊斬棘,篳路藍縷,獨立建國,直到一統天下。

從春秋五霸到戰國七雄,一直是這兩個國家,在維護中華文明

楚國其實是遷居到江漢平原的炎黃子孫,一直夢想被中原承認和接納,到最後硬生生被周朝逼得自暴自棄,自稱“我蠻夷也,不與中國號諡”,但這就是句氣話,楚人從不認為自己是蠻夷,他們連斷髮文身的吳國人都看不起呢,吳國國君跟周天子可是親戚。楚國是當時春秋第一大國,國人尚武彪悍。文化發達,經濟強大,是當時幾國裡唯一用黃金作為貨幣的國家。但楚國也有弱點。不是秦國那樣中央集權制度,是用中央直管和分封相結合的制度,封君領地上百個,力量不能統一。楚國王族後來也意識到這個問題,後來實行改革。但國家太大,絆腳的太多,一時轉不過彎,改革失敗,楚滅亡,但楚人覺得輸得冤,不服。

從春秋五霸到戰國七雄,一直是這兩個國家,在維護中華文明

小編認為,從春秋五霸到戰國七雄,就只剩下秦楚這兩個國家博弈了。秦奮六世之雄略,統一中國功不可沒,可惜根基不固,六國貴族世家趁勢推翻,主要陳勝吳廣起頭,成為導火線。而劉邦算下來算吳國故地之人。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應該是後世為了傳頌秦的暴力和所謂天命如此,事實上都是人為而非天定。中間為華夏,在東為夷,在南稱蠻,在西稱戎,在北稱狄。古代沒有民族區分,只有方向上的住地區分,平等觀念是共識,大家誰也不覺得誰高人一等,低人一等。先是誰文明程度高,力量強,贏了則居中心地帶。

到了周朝,則以德為重,德高者居中心地帶為共主,德衰諸侯就可以趕他下臺,讓有德的上。所以周朝稱王而不稱帝,很有民主的趨勢,輪流坐莊的意識,可惜後來者沒有執行,慢慢走了樣。遊牧文明與農耕文明的較量,最終是農耕文明自給自足、創造生產力的優越性和穩定性,戰勝了掠奪性、遷徙性和無生產力的遊牧文明,這也是社會發展趨勢的選擇。就像一個具有自身創造力和生產力的國家,具有源源不斷的後備輸送能力,在任何時候都會立於不敗之地。

TAG: 蠻夷文明分封華夏戎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