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解縉:可憐新息猶遺廟,銅鼓荒涼草棘中。

1415年,明成祖朱棣端坐在殿中,手握紅筆,正看著錦衣衛呈上來的囚犯名單,翻了幾頁後,朱棣看到了一個熟悉的名字。“5年了,解縉還在啊?”朱棣的問話,讓紀綱渾身發冷,他頓時明白了。

晚來天欲雪。永樂十三年冬的江南,與如今江南早已變暖的氣候不同,此時正是滿天飛雪的季節,傍晚城郊的小路上行人寥寥無幾,路旁的百花早已調落,不復當年春風得意馬蹄疾時的絢爛。

躺在雪地上,已經醉了的解縉,渾然不覺自己是將死之人,飲盡碗中最後一口酒,不知是否會回憶起當年自己一日看盡長安花的風光。

解縉從小便才氣過人,不到12歲便已能熟誦經史,才名遠傳鄉里。

出身書香門第的解縉自然是嚮往考取功名,而才高八斗的解縉就此一發不可收拾。

鄉試、會試、殿試,他不僅一路順通無阻,而且連中三元。從此,解縉便有了“大明第一才子”的美名。

初入仕途,朱元璋便認為解縉有治國安邦的大才,因此讓他常伴左右,對他十分看重。

後來朱棣入主南京,沒有接受過儲君培養的朱棣,面對龐大的政務便建立了內閣制,令內閣大臣輔佐政務。

當時,朱棣欽定的7名內閣大臣中,解縉名列首位。

明朝解縉:可憐新息猶遺廟,銅鼓荒涼草棘中。

而解縉經史子集可謂是樣樣精通,是真正的飽學之士,朱棣有了解縉的輔佐,政務的處理也逐漸有條不紊地進入正軌。

每與解縉交談過後,朱棣便不禁:““天下不可一日無我,我則不可一日少解縉!”

可見當時解縉在朱棣心中地位之高,而後來朱棣更是讓解縉去負責主編《永樂大典》,完成一項彪炳史冊的豐功偉績。

然而,才華蓋世,深受朱棣依仗的解縉,最終卻被朱棣親手打入大牢。

永樂末年,朱棣年事已高,不得不考慮傳位的問題,可由誰來繼承,卻成了令朱棣頭疼的問題。

朱高熾身為朱棣嫡長子,此時也已經是太子,按理說繼承皇位順理成章,畢竟“自古的規矩,立儲應立長”,可問題在於,朱棣自己並不喜歡這個嫡長子。

相比於肥頭大耳的朱高熾,聰明伶俐,又會帶兵打仗的漢王朱高煦,更讓朱棣喜愛,立長還是立賢?這讓朱棣苦惱不已。

因此,他便想問問重臣的意見。然而,朝中擁立嫡長子朱高熾的重臣便有不少,其中便有解縉。

在解縉面聖時,朱棣對解縉十分信任,便直接問他:“你覺得立朱高熾好還是朱高煦好?”

解縉見此機會,便據理力爭地說道:“為長,古來如此。皇太子仁孝,天下歸附,若棄之立次,必興爭端。先例一開,怕難有寧日,歷代事可為前車之鑑。”

對於皇位繼承一事,熟讀經史的解縉自然覺得擁立朱高熾才是符合禮法的,因此當聽說了朱棣有傳位朱高煦的想法後,解縉便想勸朱棣不要傳位於漢王。

聽到這裡,朱棣臉上已有了幾分不悅。

解縉見皇上不悅,立馬感覺不妙,解縉立馬加了一句,“何況太子還有一位好長孫!”

這句話打動了朱棣,雖然朱棣不喜歡朱高熾,但卻十分寵愛朱高熾的兒子朱瞻基,想要傳位給朱瞻基,那就必先傳位於朱高熾。

於是傳位一事終於塵埃落定。雖然解縉是一心為皇室考慮,但他不懂得“剛過易折”的道理,更不懂得他的舉動,代表著他插手了太子之爭,捲入了太子位的爭奪,並和朱高煦徹底結下了樑子。

永樂八年,解縉回京,恰巧趕上朱棣不在,便去見了在京師監國的太子朱高熾。

朱高煦聽到訊息後,立馬向朱棣告狀,說其“伺上出,私現太子,徑歸,無人臣禮”。

朱棣此前本就知道解縉親近太子,這下子更生氣,聽後也沒有仔細查證,直接將解縉打入了大牢。

天家無情,便是如此。

解縉被打入大牢後便再無人問津,直到5年後,當朱棣看到囚籍後,才想到解縉,便問紀綱:“縉猶在耶?”

紀綱算是從朱棣起兵時,就跟著對方,他自然懂得朱棣此話背後的意思,帶著一罈酒,便走進的大牢。

“皇上身旁的紅人,怎麼有空來此地?”解縉整了整本就破舊不堪的衣服,緩緩開口。

“解大人,天寒地凍的,喝些酒暖暖身子吧!”紀綱席笑著說道。

“那便喝個不醉不歸。”解縉接過酒罈,咕咚咕咚地喝了下去,沒多久,解縉就醉倒了。

此時,從暗處走出來兩個手下,紀綱幽幽地說道:“去吧!”

就此,這個曾連中三元,主編《永樂大典》的大明第一才子,便在某個雪夜裡被人灌醉,凍死在了無人知曉的街頭。

解縉的最後,徒留下一隻裝滿故事的酒碗。

能飲一杯無?

解縉的結局正如他自己在一首詩中所寫道的那樣:“可憐新息猶遺廟,銅鼓荒涼草棘中。”

明朝解縉:可憐新息猶遺廟,銅鼓荒涼草棘中。

TAG: 解縉朱棣朱高熾朱高煦紀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