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蜀國李嚴為什麼從三把手被貶為布衣百姓

李嚴,是三國時期蜀國的一位重要人物。劉備入川時,劉璋派他去抵抗,他卻審時度勢,立即投降了劉備。於是他的仕途一路開掛。從裨將軍至太守,興業將軍,輔漢將軍,再至尚書令,劉備視為心腹。劉備病危,李嚴與諸葛亮同受遺詔,並被封為中都護,統內外軍事,留鎮永安。大權在握,官職顯赫。可見劉備倚之為股肱。到了劉禪,建興元年封為都鄉侯,假節,加光祿勳。建興四年,轉為前將軍。建興八年又轉為驃騎將軍,也是一路飄紅。諸葛亮北伐時,將丞相府所有事務都交給李嚴,讓他總攬後方,也是甚為倚重。若說李嚴為蜀國三號人物,似不過分。

但後來諸葛亮廢除了李嚴的驃騎將軍職位,將其貶為平民,這是為何呢?

我們先來看一下李嚴的發跡史。李嚴先追劉表,後歸劉璋,都受重用。劉備和劉璋反目不久,李嚴利用自己去奉命督管綿竹的便利,率軍投降了劉備。對劉備而言,一舉三得:得地利,得軍事上的勝利,“先主軍益強”,更是政治上的勝利,是收眾人心的開端,為其他人做出了極好的榜樣。因為李嚴在蜀地的影響是很大的,所以對於劉備不亞於一場及時雨。後來李嚴又平定了兩次叛亂,第一次以五千之眾敵數萬之敵;第二次,“馳往赴救”,不論膽識與戰果,說他是“以才幹稱”,“有能名”,李嚴都是名副其實。政治上的正確,能力上的出眾,李嚴的成功絕非偶然。

但到了建興九年,離他轉為驃騎將軍僅僅一年的時間,李嚴便被貶為平民,徙居梓漳郡。一時宵壤,令人瞠目。若細細分析,似乎又是必然。劉備在世,李嚴確實“憂心責重,一心為公”。但人的變化之大,有時令人意想不到。我們從諸葛亮的奏表中便可一目瞭然。

三國時期,蜀國李嚴為什麼從三把手被貶為布衣百姓

博私利,求自安。“自先帝崩後,嚴所在治家,尚為小惠,安身求名,無憂國事”,即早已忘了劉備的託孤之重,變的喜歡置家業,施小恩惠於人,以博得好名聲,求得自安,把國家大事拋諸腦後。

一心謀求高位大權。“求以五郡為巴州刺史”,即只想當更大的官。甚至“逼臣(孔明)取利”,諸葛亮只好讓李嚴的兒子做了江州主管,火箭提拔,一個“逼”字,可見其情節是多麼惡劣!

謊報軍情,誣陷孔明。最終,李嚴因在北伐時謊報軍情,致諸葛退兵,卻又推諉塞責,繼續編造謊言,誣陷孔明,“欲以解己不辦之責”,造成了重大的軍事失誤,影響極其惡劣。諸葛亮忍無可忍,澄清事實上表參李嚴,劉禪將他貶為平民,最終激憤而死。李嚴的英名毀於一旦,對個人來講,無可挽回,對國家來講,損失巨大,而這一切都是李嚴一手造成的啊!

其實對於李嚴來說,限於當時的條件天氣和路況等,運糧確實太難,如果實事求是,勇於擔責,事情必不至此,但對於一個靈魂和內心已被私心和慾望掏空了的國家高階幹部來說,誣陷這種小兒科的事也敢去做,與其說哪根筋搭錯了,倒不如說在已經沒有了任何擔當的情況下,智商幾乎是零了。

三國時期,蜀國李嚴為什麼從三把手被貶為布衣百姓

俗語說:“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欲如火,不遏則燎原”,從李嚴的事例來看,小德漸失,終損大節,如百米煙囪,撬一磚足以使之倒塌,看似轟然一瞬,實則極限已至,即風雨亦難奈矣!

對一個人來說,私心和擔當是一體而存的。私心越重,就會越沒擔當。輕則傷身,重則喪命。

李嚴之鑑,足警後人。

TAG: 李嚴劉備諸葛亮建興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