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頭戴簾珠帽不方便,到底有啥用?並非單純擺設,一個常用成語與它有關

帝王頭戴簾珠帽不方便,到底有啥用?並非單純擺設,一個常用成語與它有關

古裝劇中經常能見到皇帝頭上戴著掛有簾珠的帽子,戴著這種帽子走路十分不方便,稍微晃動一下腦袋,簾珠就會跟著大幅度擺動。而這種道具還不是虛構,從古至今,帝王頭上都不缺這種道具。為什麼這麼不方便,還要執意佩戴?實際上它的作用比想象中的更加重要,也更有意義。

帝王頭戴簾珠帽不方便,到底有啥用?並非單純擺設,一個常用成語與它有關

相傳從黃帝時期就有頭戴簾珠帽的習慣,名為“禮冠”,用於祭祀,且非帝王獨有。祭祀時,帝王、諸侯、卿大夫等位高權重的高層,都能佩戴禮冠,而帝王所佩戴的帽子更高階一些,被稱為“冕旒”,含義是“禮冠中最尊貴者”。

一直到了南北朝之後,禮冠經過不斷完善,才逐漸成為帝王戴在頭上的專屬道具。

哪怕是正常人都知道,帶著這麼一件東西在頭上,走動時會非常不方便。腦袋稍微用點力,簾珠都會跟著大幅度擺動。然而正因為這種不方便,才導致這件道具會成為帝王腦袋上的重要物品,因為需要用它來告誡帝王處事之道。

帝王頭戴簾珠帽不方便,到底有啥用?並非單純擺設,一個常用成語與它有關

最早冕旒僅底部帶有12顆珠子,後來演化才變成每條每寸都帶有珠子

冕旒頂部設計為方形,與頭頂接觸的帽子則是為圓形,正好符合“天圓地方”的傳統說法。懸掛在面前的簾子,每一條長12寸,前12條後12條,總共24條。之所以用“12”來劃分,是指帝王為九,加上天地人,寓意君為主。

帝王頭戴簾珠帽不方便,到底有啥用?並非單純擺設,一個常用成語與它有關

秦漢時期的冕旒

帝王頭戴簾珠帽不方便,到底有啥用?並非單純擺設,一個常用成語與它有關

明朝冕旒

每條簾子12寸,每寸懸掛一顆白玉珠子(原為9寸,直接指明君王為主),四方形是提醒帝王目不斜視、是非分明;帽子左右兩側耳部還分別有一顆黃色垂珠,帝王走動時會不斷撞擊耳朵,提醒帝王不要聽信讒言,要懂得采納別人的話!“充耳不聞”四字成語就是由此而來。

帝王頭戴簾珠帽不方便,到底有啥用?並非單純擺設,一個常用成語與它有關

(電視劇中的錯誤案例)

充耳不聞源自《詩經·邶風·旄丘》“叔兮伯兮,褎如充耳”!相傳,黎臣向衛國請求援兵,但衛國君臣為了利益集團裝聾作啞。黎臣苦等無果,雖然嘴上要眾人堅持,但心中早已充滿悲情,“我有亡國之狀,而彼無憫恤之意,我有恢復之念,而彼無拯救之心”,指的是幻想破滅,深知救援已經不會再來。等到國破家亡,黎臣流亡時,衛國眾人依舊選擇無視。

做出此詩的詩人,由於想到自己同樣寄人籬下,被人趾高氣揚的對待。在屈辱之下,詩人藉著此事痛斥對衛國君臣聽不到別人的哀求,冷漠的見死不救、袖手旁觀。

帝王頭戴簾珠帽不方便,到底有啥用?並非單純擺設,一個常用成語與它有關

(電視劇中的錯誤案例)

另外,清朝李魚寫過的《奈何天》中,有句“邊陲告急,司轉運者,充耳不聞”,能看出這句話對上位者的嘲諷之意。

冕旒最大的作用是驚醒帝王正衣冠修德行,不過古時昏君不少,哪怕冕旒在他們面前抖得再厲害,也沒有什麼作用。修身養性,還需靠自己堅持才是正道!

…………………………………………………………。。

看那濃眉大眼的沙僧藏得有多深?唐僧要是敢回頭,他第一個不放過

無天帶領妖魔佔領三界,為何三清、道教大佬都不出面?問題出在哪裡?

李靖手中照妖鏡才是最強法寶,輕鬆吊打牛魔王,卻為何從不用在孫悟空身上?

TAG: 帝王冕旒12禮冠衛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