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挖出一塊石碑,揭開武則天死因之謎:真不是唐中宗謀殺?

關於武則天之死,史書上記載不詳,只描述了武則天得了小病,然後突然去世。

《舊唐書》:神龍元年

(705年)

正月,太后疾甚、不豫。《唐大詔令集》:神龍元年正月二十三,微加風疢(疹)。

705年,武則天去世,享年83歲。以這個年齡而言,武則天是高壽而亡。但考慮到武則天是在神龍政變中被推下皇位,所以又難免讓人懷疑唐中宗李顯蓄意謀殺了武則天,畢竟史書記載的武則天只是小病而已。

那麼,武則天死因究竟如何呢?一塊唐朝墓誌銘,揭開了武則天死因之謎。

陝西挖出一塊石碑,揭開武則天死因之謎:真不是唐中宗謀殺?

在陝西唐中宗定陵的陪葬墓中,考古專家挖出一塊墓誌銘,這就是《唐王同皎墓誌》,裡面就提及了武則天死因問題。

所謂王同皎,即唐中宗李顯女婿,武則天孫女婿,是神龍政變的主要推手之一,後來在謀誅武三思時,遭到著名詩人宋之問的出賣而被殺。寫下“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的宋之問,雖然才高八斗,但人品卻極其堪憂,卻出賣了幫助他脫困的王同皎。

《唐王同皎墓誌》:

時則天皇帝春秋高,加有風疾,張易之及弟昌宗共利顛頤,俱承先比,居中專制……。

這一段話說的是神龍政變之前,武則天的身體狀況,其中提到了武則天“

春秋高,加有風疾

”很重要:春秋高是年齡大,風疾(中風)就更嚴重了,代表武則天患有心血管類疾病,隨時都可能去世。

陝西挖出一塊石碑,揭開武則天死因之謎:真不是唐中宗謀殺?

史書和考古發現,也佐證了《唐王同皎墓誌》的記載。

《資治通鑑》:聖歷二年(699年)二月,太后不豫,遣使禱少室山,疾小愈。長安四年(704年)七月,服神丹有驗。

顯然,武則天早就患有疾病,只是沒有記載具體是什麼病。但考古發現的一件事,或許有助於推測武則天的死因。

1982年,登封縣農民屈西懷在嵩山採藥時,意外發現一塊金簡,後來考古專家確認:這是惟一一件屬於武則天的文物,講述的是公元700年時,武則天希望除罪,所以金簡被命名為“武則天除罪金簡”。

眾所周知,武則天為了大權獨攬,幾乎殺盡李唐宗室,699年生病之後,或許因此擔憂身後之事,於是公元700年在嵩山上投下這一塊除罪金簡(見下圖)。

陝西挖出一塊石碑,揭開武則天死因之謎:真不是唐中宗謀殺?

然而問題在於,武則天會得什麼病呢?如果只是普通或常見的病症,以武則天女強人的意志,應該不會輕易去“除罪”,唯一解釋是這種病很麻煩,有些莫名其妙,讓武則天內心恐懼,不得不相信因果報應之說。

結合《唐王同皎墓誌》記載,就不難確定了:武則天患有中風疾病,出現了行動不便,甚至半身不遂。

根據史書記載,晚年武則天“病篤”基本上足不出戶,在迎仙宮臥床不起,導致男寵張易之兄弟把持朝政。之所以出現這一現象,可能就因為武則天中風後的無奈之舉,否則以武則天的權利慾,又豈會將權力交給別人?更深一步的說,神龍政變能夠成功,或許與武則天狀況不好有關,對朝廷掌控力不足,才給了張柬之、王同皎等人機會。

陝西挖出一塊石碑,揭開武則天死因之謎:真不是唐中宗謀殺?

神龍政變之後,武則天就猶如玄武門之變後的李淵,只是一個被軟禁起來的老婦人,手上沒有權力,親兒子李顯又何必謀殺她呢?更何況,李顯並非一個雄才大略之輩,反而在武則天的強勢之下,李顯性格極其軟弱。

因此,武則天應該是病死,而且應該死於中風,並非唐中宗李顯謀殺。尤其神龍政變、男寵張易之被殺等,又加劇了武則天的病情,最終退位大半年之後,一代女皇武則天就此溘然長逝。

TAG: 武則天神龍同皎金簡除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