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遙古城的修建,與明代這位蒲城人有關

平遙古城的修建,與明代這位蒲城人有關

平遙街景

以前在翻閱縣誌的時候,有看到明代張稽古的傳記,相對記載比較簡略,只有“張稽古,明代蒲城人,嘉靖年間任山西平遙縣令,有政聲,以才幹累參議副使,終遼東,加銜參政。”再就看到有記載:“明參政張稽古墓在縣西十五里”,其他就沒有了。因為歷史文獻記載的比較簡略,所以對其人其事瞭解也就僅限於此。

平遙古城的修建,與明代這位蒲城人有關

(明代官員畫像)

不過在前段一位熱心網友的留言中,改變了我的這一認識,這位網友就講,張稽古是他們良村人,在明朝的時候當過平遙縣令。而良村離我們家也只有幾里地,在我們周邊算是歷史非常悠久的一個村落,歷史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據說因為南北朝的梁代有一位名叫吉翂的孝子住過,所以後世為了紀念他,就把這個村稱為梁村,後來改成了良村。而在之前其他文章中,有良村網友也有過這樣的留言講他們村的歷史:“聽村裡財東家人講,先有呂惠楊,再有八戶張。”那就不知道張稽古屬於八戶張的哪家了。 這時候才發現,這位古人離我們是這麼的近,因為歷史文獻記載比較簡略,所以後來就留心查詢相關歷史文獻,雖然在我們縣的相關歷史記載中沒有看到多少內容,不過在山西那邊的歷史文獻中發現了一些比較詳細的記載。

平遙古城的修建,與明代這位蒲城人有關

據《山西通志》中記載:張稽古,陝西蒲城人,嘉靖年間舉人,性憨直,也就是比較正直方正,因為優異推舉為岢嵐知州,當時正趕上嘉靖寵幸嚴嵩,沈煉被宣大總督楊訓誣陷下獄,後來嚴嵩倒臺楊訓被清算,其因為經辦楊訓此案有功,擢升為山西按察使(相當於省檢查院院長)。封在太原的晉王因為私事有意拉攏他,多次請他到家中赴宴,都被拒絕了,後來還派人送來美食,他把美食都倒進了溝裡,把食盒送還了來人,讓其回去覆命。其剛直之聲一下子就在山西官場傳開了,後世把他迎入了當地名宦祠接受供奉。裡面的沈煉的故事應該很多人都聽過,在馮夢龍小說集《喻世明言》中有一篇“沈小霞相會出師表”,就是講的這個故事,沈小霞就是沈練的兒子。因為以前喜歡看這類古典名著,所以多少還是有印象,對於古人沈煉也是透過這一篇認識的。沒想到關於嚴嵩倒臺,沈練的平反我們蒲城人也出了一分力,到現在來說也還是值得驕傲的。

平遙古城的修建,與明代這位蒲城人有關

(明錦衣衛指揮使沈練)

雖然通志裡面沒有提到他做過平遙縣令,但在另外一篇文章中發現,確定其在嘉靖年間做過平遙縣令,應該是在岢嵐任知州之前,因為州比縣要高一級,所以應該在平遙縣令之後才提拔做的知州。而在他任平遙縣令的嘉靖四十二年(1563),正趕上蒙古俺答大軍犯邊,侵擾宣化大同。其新任平遙知縣,在巡閱城牆的時候,回憶起歷史上一次次戰爭中城牆承擔的重任,再看著當時破損嚴重的城池,不禁感嘆:“平遙固有城,顧歷年浸久,城多圮剝。且女牆舊皆土築,易摧而難守。”有感於此,他於1563年2月下令興工,將全部古城牆的“馬牆”改做磚砌,整修損壞之處,修了四大城門樓,重新書寫了匾額,所以百姓為了紀念他的恩德,專門樹了一個《張侯修城記》石碑,至今仍屹立在平遙城東門外。

平遙古城的修建,與明代這位蒲城人有關

平遙古城的修建,與明代這位蒲城人有關

平遙古城的修建,與明代這位蒲城人有關

(平遙東門外的《張候修城記》古碑

而該碑被後世發現也經歷了一番波折,剛開始的時候,一些歷史愛好者就發現平遙城有這麼一塊四米多高的古碑,龜座螭首,孤零零的立在平遙東門外的的大路邊,沒有任何標誌和保護措施。因為風雨侵蝕,字跡漫滅,大家看不出個所以然,而且駝碑的石贔屓半截都沒在了土裡。當時就問周邊的人,周邊的人都說不知道,有的就說這裡以前有一座送子娘娘廟,廟拆了,應該屬於廟裡的善行碑。最後據相關人員考證,該廟是最早明天啟年間當地給魏忠賢修的《魏公生祠》,後來魏忠賢倒臺,清代當地有一位魏姓的縣令,有政聲,大家就以為是是紀念這位魏姓縣令的魏公祠。再後來又改成了敬奉麓臺神王凌(三國王允的侄子)的麓臺神祠,因為其塑像邊上塑有其母和其妹,大家後來以訛傳訛,就成了送子娘娘廟了。而這塊碑後來經過文史工作者實地考察,查詢文獻,最終確定是明代的《張侯修城記》碑,石碑碑文內容大致為,古城牆復修“經始於嘉靖四十二年二月,告成於四十三年二月,城堞延袤,改觀屹立,足稱金湯之巨險”。所以我們今天看到的平遙古城輪廓基本上還是儲存了明嘉靖重修後的樣子。

平遙古城的修建,與明代這位蒲城人有關

(平遙古城城門樓)

不管從歷史文獻的記載中,還是遺存的文物古蹟,都充分證明了蒲城張稽古在平遙古城的修建和維護過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其倡議修建的城池面貌基本上被後輩繼承了和保護了下來,所以其也後世被稱為“古城功臣”,山西平遙人不會忘記他在平遙古城修城護城史上的貢獻,同樣作為其故鄉的人們也應該更多瞭解他,記住他,紀念他!

平遙古城的修建,與明代這位蒲城人有關

(平遙古城掠影)

而非常巧合的是,距離張稽古所處的嘉靖年間不到百年,明代崇禎年間,同為蒲城人,同是舉人出身,同姓張的張夢鯨因學識優異,同樣出任平遙縣令,政聲遠播,當地百姓為其立生祠。這位張大人在縣誌有記載,但在山西通志未看到,也無法查詢其具體為蒲城哪裡人了。兩位姓張的蒲城人都先後擔任平遙知縣,這在歷史上也是比較罕見的,他們都在平遙留下了歷史的印記,我想當我們走在平遙古城的街道上時,我們也應該不忘這兩位鄉黨在平遙做出的貢獻,也能夠因此引以為豪!據良村當地網友提供線索,張夢鯨也是他們良村人,是張稽古之侄,叔侄同宰平遙,同有官聲,而當地民眾為其立碑,建生祠,都是我們後世學習的楷模!

說明:

1、明朝的參政一般是正四品官員,也就是相當於現在的省稅務局財政局局長類的職位;

2、文中圖片均選自網路。

TAG: 平遙平遙縣張稽古蒲城良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