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道德經》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也

讀《道德經》第三十二章

原文

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也。

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

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猶川穀之於江海。

解釋

道無名而淳樸,它雖然微小,但天下沒有人能使它臣服。

君王若能執道而行,百姓將自覺來賓服。

天地中陰陽之氣相合,降下滋潤萬物的雨露,人們不需指使命令它,它就能自然地分佈均勻。

萬物興作,於是產生了名位。

名位既然有了,就要有所制約。明白了各自的制約,守好本位,就不會有危險。

道存在於天地間,猶如江海,一切河川溪水,都要歸流於它,使萬物自然臣服。

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

“道常無名”。“常”就是規律,而規律是永恆的,不能用語言來描述,也沒有一個確定的名稱的。道無名無形,創造了這個世界,制定規則,可是它隱身於萬物其後,無法看見。

“樸雖小,天下莫能臣”。“樸”指沒有經過雕刻的木頭,以此來形容道就是原始、混沌的狀態。“樸”是道的重要特質,樸實厚道這件事情雖然看似不起眼,但它的力量是巨大的。“天下莫能臣”,有什麼能讓它臣服。按照“樸”去做,就擁有讓人臣服的強大力量。

“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侯王要是能夠堅守樸實厚道公平的理念,大家最後都會服從你。“賓”,支援服從。人類跟大自然是一體的,是可以溝通的。大自然按照道的法則生成,如果能按照道的原則做事,萬物都會順從你。

讀《道德經》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也

李世民稱帝后,封賞有功之臣,房玄齡、杜如晦等人作為股肱之臣都受到重用,卻引起有些人的不滿,尤其是他的叔父李神通。

李神通說:“我是最先擁戴高祖李淵的人,曾起兵關西。但現在就連房玄齡這樣的人都位居在我之上,我真是不服。再說,我還是他李世民的長輩呢!”

李世民得知後,對叔父說:“叔父是我的至親,我非常尊重您。但論功行賞的規則,我想您也知道。您雖然首倡義軍,但後來無功於國家,所以不能受賞。而且,您曾打過兩次敗仗。而房玄齡等人曾多次救助我,否則我軍必敗。所以,我要重賞重用他們。而您是我的叔父,就以您做開國元勳同功論賞,好吧?”

李神通聽後啞口無言,羞愧難當。

李世民接著說道:“為政之道,只有無私才能服眾。行賞要按功而論,任有用之才,才能保我李氏江山。秦王府的人雖是我的舊部,但不少人缺乏才德,只會怨天尤人,如果因為他是我的舊部就獎賞他,那我不成了昏君嗎?這不符合治國安邦的大道啊!”

李神通聽了,心悅誠服。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天屬陽,地屬陰,天地相合也代表了陰陽相合的意思。天地相合,降甘露雨水。

“民莫之令而自均”,把甘露下到這裡,把甘露下到那裡,沒有人去強行命令它,但它是雨露均勻。

古代皇家非常重視人與自然界的感應,都特別重視祈雨,一旦國家大旱,他們就先反思自己有沒有什麼錯誤,有沒有什麼該賑災的款沒撥,反思之後再祈雨。先不說是否迷信的話題,這裡讓皇帝反思有沒有過錯是有積極意義的。

我們常說“天地人和”,其實就是把人置於天地之間,把人放到和諧的世界之中,人與自然合為一體。生活在天地之間,必須和天地融合,順應大自然的規律,掌握天地變化,以便很好地生存。

讀《道德經》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也

一百多年以前,凱巴伯森林一片蔥綠,生機勃勃。小鳥在枝頭歌唱,活潑而美麗的鹿在林間嬉戲。但鹿群的後面,常常跟著貪婪而兇殘的狼,它們總在尋找機會對鹿下毒手。那時森林裡大約有四千只鹿,人們要時刻提防狼的暗算。

當地居民恨透了狼。他們組成了狩獵隊,到森林中捕殺狼。在青煙嫋嫋的槍口下,狼一個跟著一個,哀嚎著倒 在血泊中。凱巴伯森林的槍聲響了25年,狼與其他一些鹿的天敵,總共 被殺掉6千多隻。

凱巴森林從此成了鹿的王國。它們在這裡生兒育女,很快,鹿的總數量就超過了十萬只。可是,隨著鹿群的大量繁殖,森林中鬧起了饑荒。 灌木、小樹、嫩枝、樹皮……一切能吃得到的綠色植物,都被飢餓的鹿 吃光了。整個森林像著了火一樣,綠色在消退,枯黃在蔓延。

緊接著, 更大的災難降臨了。疾病像妖魔的影子一樣在鹿群中游蕩。僅僅兩個冬天,鹿就死去了六萬只。到1942年,凱巴伯森林只剩下了八千隻病鹿。 人們做夢也不會想到,他們捕殺的狼,居然是森林和鹿群的“功臣”。狼吃掉一些鹿,使鹿群不會發展得太快,森林也就不會被糟蹋 得這麼慘;同時狼吃掉的多半是病鹿,反倒解除了傳染病對鹿群的威 脅。而人們特意要保護的鹿,一旦在森林中過多地繁殖,倒成了破壞 森林、毀滅自己的“禍首”。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猶川穀之於江海

“始制有名”,人類社會開始的時候,是一種原始的狀態,然後慢慢出現了文明,出現了制度,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名稱、名分。

“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有了這些名分規定,要知道它的邊界在哪裡,不能把這個事情做得過分,不能過度崇拜,認為這些可以解決一切問題,這樣就走到了它的反面。有了職位,比較之心,就很難控制自己的慾望,在這個時候知道如何控制慾望,變得很重要。

“知止可以不殆”,“殆”是危險失敗。知道邊界在哪裡,知道它作用的限度,這樣這件事情才能夠發揮它合理的作用,把事情做得過分了,就走到了它的反面。

“譬道之在天下”,就像道在天下發揮作用。“猶川穀之於江海”,做事樸實厚道,就是把自己放在一個謙下的位置,就像川穀之於江海。那些小的河流,大大小小的水系就都匯到這個地方來,是一種自然而然的過程。

只要堅持一點一滴地做事,順應規律去做事,最終成果就會匯成大海。只要把小事做好,把握好方向,知道什麼是對大家有益的,大事自然也能做好。

讀《道德經》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也

楚莊王十分寵信名叫虞邱子的大臣,聽他講話常常廢寢忘食。

一次下朝後,樊姬走出來,恭迎楚莊王說:“是什麼重要的事情,竟讓您如此廢寢忘食?”

楚莊王高興地說:“與賢能的忠臣說話,真不知道飢餓和疲倦啊!”

樊姬問:“您說的賢能忠臣是哪一位呢?”

楚莊王說:“當然是虞邱子了。”

樊姬說:“如果說虞邱子是聰明之人,倒還勉強,但他未必算是忠臣吧。”

楚莊王疑惑地追問道:“為什麼呢?”

樊姬娓娓道來:“我服侍君王,算來也有十一年了。我曾派人到鄭國、衛國尋求賢女獻給大王。現在比我賢良的有兩個人,和我同等的也有七個人。我為什麼不千方百計想辦法排除她們,獨自一人霸佔您的寵愛呢?我懂得,您是一國之君,身邊需要很多賢德的女子來侍奉,我不能固守私情,耽誤您選用賢德之人輔佐您和國家啊!我聽說,虞邱子擔任楚國丞相十餘年了,推薦的不是自己的子弟就是同族兄弟,沒有聽說他推薦賢人、斥退不賢之人,這樣做是矇蔽國君而堵塞賢人之路。知道賢人而不舉薦,這是不忠;不知哪些人是賢人,這是不智。”

第二天上朝,楚莊王便將樊姬所言告訴了虞邱子,虞邱子嚇得趕緊離開坐席,心感慚愧。下朝後,虞邱子回去就躲在家裡再不敢出來,直到派人把一個賢能的忠臣迎請過來,親自把他舉薦給楚莊王。被舉薦之人就是孫叔敖,經考察後,楚莊王重用了孫叔敖,任命他為令尹,請他幫助治理楚國。三年後,賢能的孫叔敖果然輔佐楚莊王稱霸了諸侯國。

TAG: 楚莊王邱子森林天地知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