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國同構:一部中國史就是一部家族統治史

家國同構是指家庭、家族和國家在組織結構方面的家國同構共同性。均以血親——宗法關係來統領,存在著嚴格的家長制。“家國同構”是宗法社會的特徵。

家國同構:一部中國史就是一部家族統治史

由於古代中國的經濟基礎一直處於商品經濟不發達的小農經濟占主導地位的狀況,所以與這種生產方式相聯絡的家族制度也深深地根植於數千年中國社會結構之中,使國家結構也打上了家族結構的印記,家與國的組織系統與權力配置都是嚴格的父家長制。在中國,儘管奴隸制國家和封建制國家是按地緣原則建立起來的,不同於原始的氏族部落,但卻始終未能擺脫氏族血親宗法關係的糾纏。在一定意義上說,中國的奴隸社會是宗法奴隸制,是家族的政治化。

西周時代統治天下的主角是姬姓家族。其後滅亡。但其他家族的統治相繼而起。秦始皇統一中國,廢分封,行郡縣,建立公卿制度,但權力的核心仍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他自稱始皇帝,以後二世、三世、四世……。。千萬世地傳下去。劉邦本為編戶齊民,但當了皇帝后,權力就成了劉氏的權力。 他與大臣們約定:“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也是想把權力牢牢地掌握在劉氏家族的手中。

家國同構:一部中國史就是一部家族統治史

這種家天下思想不只統治者有,還深深地影響到廣大的民眾。西漢末年農民起義時為反對王莽的新朝,都去找西漢皇室的後裔作為自己的旗幟:綠林找來劉玄,赤眉找來劉盆子。而以後有司馬氏的晉朝,楊氏的隋朝,李氏的唐朝,趙氏的宋朝,朱氏的明朝,孛兒只斤氏的元朝,愛新覺羅氏的清朝。正所謂是一部中國史,就是一部家族統治史。

家天下的主要特點就是一姓家族統治一個朝代,只要這個朝代不滅亡,這個家族就一直統治下去。嫡長子繼承製這一西周宗法制的主要內容,歷代沿襲下來。但是,除了皇位繼承仍採取嫡長子繼承的原則外,民間家庭財產的繼承關係,一般已改為諸子均分,而對家族的重視則是一貫的。

雖然中國歷史也有長期處於混亂狀態,但構成中國傳統社會基石的以血緣紐帶聯絡起來的家族始終非常穩固。而相對歷史來說僅有的變化,也只不過是一箇舊家族的滅亡和隨之而來的一個新家族的誕生,就像萬物有生有死一樣。

戰國時期,由於戰爭頻繁,家族的動盪變化是比較大的,但超姓氏的家族本身卻依然在發展。 魏晉南北朝時期,儘管戰亂不斷,在家族制度卻有進一步的發展江北有大姓,江南也有大姓,而且也出現了豪門與寒門的區分。豪門大族為了防止寒門的混入,十分重視家譜和族譜的編寫,以致編寫家譜成了一門學問。東晉的賈弼之撰寫十八州族譜,南朝的劉湛、王儉、王僧儒都編撰了百家譜,為家族的發展盡了心力。家族制度延續到清代,甚至民國時期,也沒有哀亡的跡象。

家國同構:一部中國史就是一部家族統治史

中國封建社會,統治和束縛人民的有四權: 神權、政權、族權、夫權。族權是從父系氏族社會家長制演化而來的,它既是政權的補充,又能起到政權所無法起到的特殊社會作用,所以族權為歷代統治者所重視,為理學家所垂青。宋朝的張載主張“立宗子法”,“以管攝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風俗”。程頤進一步指出:“若宗子法立,則人知尊祖重本;既重本,則朝廷之勢首尊。”大理學家朱熹還設計了更為具體的宗子法方案。顯而易見,宋代以後族權的膨脹,與宋明理學家的推波助瀾是分不開的。

宗教和宗法關係在中國長期存在,導致了“家國同構”的格局,所謂忠孝相通”,“求忠臣於孝子之門”。“家國同構”,“忠孝同義”,都是宗法制度長期遺存的結果,梁啟超先生說:“吾中國社會之組織,以家族為單不以個人為單位,所謂家齊而後國治是也。周代宗法之制,在今日其形式雖廢,其精神猶存也。”這一論說是符合歷史實際的。

TAG: 家族家國同構族權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