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276年唯一一位配享太廟的漢人,為何落得無官無爵的淒涼晚景?

清朝是我國東北的少數民族滿族人建立的,由於皇室是愛新覺羅姓氏,因此我們多稱它為“滿清”。滿清是中國古代為數不多的少數民族政權,更是治國能力較強的少數民族政權,276年國祚雖有波瀾起伏,卻始終沒動搖其統治。清朝下級地方官吏有許多都是漢人,中央朝廷佔據要位的漢臣卻幾乎沒有,受到一定的壓制。1840年之後的晚清,漢臣才再次出現影響歷時程序的大人物,一手覆滅清王朝的也正是漢臣,防了幾百年還是沒防住。清朝276年的歷史,僅有一位配享太廟的漢人,卻落得無官無爵的淒涼晚景。

清朝276年唯一一位配享太廟的漢人,為何落得無官無爵的淒涼晚景?

太廟,相信很多朋友都知道,但這東西到底是什麼,恐怕很少有人說得清。太廟,簡單來說就是供奉皇帝先祖、皇后和功臣神位的地方,根據“敬天法祖”這一傳統習俗而來的,民間的祠堂類似皇家太廟。簡化版的“太廟”早在夏朝就已經出現,太廟這一稱呼是秦漢時叫起的。

能配享太廟的臣子,地位無比崇高,跪拜了一輩子的皇帝,死後終於能被皇帝下跪祭拜了。配享太廟是種榮譽,並沒有什麼實際且直接的好處。配享太廟是無數臣子夢寐以求的,能做到這一地步的也都是得到當朝皇帝和大臣們所認可的。清朝太廟分東西兩殿,東邊供奉宗室、外藩有威望的王爺,西邊供奉的是功勳卓越的臣子。

清朝276年唯一一位配享太廟的漢人,為何落得無官無爵的淒涼晚景?

張廷玉,熟悉清朝歷史的人一定熟悉的歷史人物。張廷玉的父親張英進士出身,官至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張廷玉也不差,是康熙三十九年的進士,本來可以更早考中的,因康熙三十六年父親張英為總裁官而不參加考試,再等了三年。在絕對的實力面前,中進士對張廷玉來說太簡單了。

張廷玉在32歲就入值內廷南書房,進入大清的權力中樞,成為康熙近臣。張廷玉主要從事文職工作,跟隨康熙四處巡行,資歷越來越老。張廷玉行走內廷,卻不耽誤他從翰林院檢討,做到內閣學士、禮部侍郎、翰林院士、經筵講官(講書給皇帝聽)、武英殿試讀卷官、刑部左侍郎、吏部左侍郎等。一身兼任數職,內廷外廷、中央地方的事情張廷玉都辦的妥妥當當,儼然一副政治新星的姿態。

公元1722年十一月,康熙駕崩,雍正即位,虎父無犬子,父親那麼優秀,兒子哪能差。剛即位的雍正胸懷大志,立志革除康熙朝的一些弊政,再次實現大清盛世,誰最合適幫助自己呢?久經官場、成熟老練的張廷玉毫無疑問是最好人選,可以幫助幫助自己處理軍政要務。

清朝276年唯一一位配享太廟的漢人,為何落得無官無爵的淒涼晚景?

張廷玉兼學士銜,處理兩帝交替之際的眾多事務,頻繁出入宮廷,榮寵至極,不到一年就升任六部尚書之一的禮部尚書,正式躋入清廷最高統治階層,得雍正多次言語誇讚。若說張廷玉能得雍正帝如此重用,是全憑自己本事,就太過了,還是靠了點裙帶關係的(雍正恩師是張廷玉父親),有這層關係在,兩人就更加親密了。

清朝中央官職老是疊加在一人身上,不是就和珅一人如此(數十高階官職),張廷玉是同樣的。張廷玉再入南書房,還為眾多阿哥們的老師。雍正朝,張廷玉可謂位極人臣,領太子少保(榮譽稱號)、署理都察院事、戶部尚書、四朝國史總裁官、保和殿大學士、吏部尚書、軍機大臣等等要職。

1735年10月,雍正帝的生命走到盡頭,臨終詔命張廷玉為新任皇帝乾隆的顧命大臣,同時死後可配享太廟。這些是遺詔裡面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寫的。這時的張廷玉已是64歲高齡,依舊堅守在自己的中樞崗位。一朝天子一朝臣,張廷玉是雍正喜歡的重臣,未必是乾隆喜歡的臣子。

清朝276年唯一一位配享太廟的漢人,為何落得無官無爵的淒涼晚景?

張廷玉是老臣,熟悉各方事務,對新皇帝乾隆難免指手畫腳,不受喜愛。乾隆雖然在前面執政的十餘年時間裡仍受重用,卻是假借他手來制衡其他滿族顧命大臣。張廷玉年老體衰,多次請求乞骸骨歸鄉安度晚年,均被乾隆攔下,蓋因乾隆帝還需他做擋箭牌。

乾隆十四年,張廷玉再次請辭,並且老糊塗的要求乾隆出示“先帝遺命臣配享太廟”憑證,免得耍賴。乾隆帝表面開開心心答應了,內心其實憤怒不已。第二天因為一些瑣事,乾隆帝下令削去他的伯爵,但辭官一事還是沒結果。第二年,張廷玉再次請求歸鄉,徹底激怒了乾隆帝,乾隆帝要罷他配享。擔心公信力不夠,還請出大學士九卿議,罷配享,免治罪。這事終於折騰完了,張廷玉能歸鄉了。

清朝276年唯一一位配享太廟的漢人,為何落得無官無爵的淒涼晚景?

後來受他人牽連,三朝帝王頒賜諸物都被乾隆要回去了。乾隆二十年三月二十日,張廷玉病逝家中,終年八十四,諡號“文和”。乾隆帝最終仍遵先帝遺詔,命配享太廟,不過沒給他官復原職和原爵。

後話:乾隆為何給張廷玉配享太廟呢?眾說紛紜,比較可信的是:乾隆想緩和滿漢矛盾。

TAG: 張廷玉太廟配享乾隆乾隆帝